楊 輝
(青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車行道橋面排水通暢需要設置1%到2.5%的橫向坡,這樣才便于邊側排水,人行橫道需往行車道傾斜1%的橫向坡。當橋梁較長時,施工人員還需在橋面上設置一道縱向坡以便排水需要。
(2)路橋工程橋面邊側的泄水孔直徑與間距、設計以及橋梁自身的長度、縱向坡度、整體橋面的匯水面積、最大降水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比如當橋梁縱向坡度小于1%時,泄水孔間距要設置成5 m;當橋梁縱向坡度大于1%,橋梁長度小于50 m 時就不需要設置泄水孔,可直接從橋頭簸箕處排水或將水排到橋頭的雨水口位置;當橋梁非常長時,泄水孔間距便可增加到10 ~20 m 左右。
(3)泄水孔直徑一般為100 ~200 mm,每個泄水孔匯水面積則小于200 m2。泄水孔需設置在橋梁跨河橋上面,然后由此向橋下面直接排水;跨線橋的泄水孔要根據下部結構墩柱的側面設置落水管將水排到地面雨水口。此外,施工人員還要在橋梁橫截面的懸出位部位的兩側下方修筑一道滴水檐,以便滴水用。
TS 高分子復合防水卷材又簡稱為防水卷材,這種防水卷材是由線性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加入助劑制成的高分子聚合物為主防水層,兩邊采用的復合丙綸長絲無紡布材料屬于結構增強層,然后借助熱融直壓生產工藝將其一次性擠壓成型,厚度需達到1.5 mm。這種防水卷材特性為以下幾點。
(1)抗拉性、抗滲性以及耐老化性比較強。
(2)性能比較穩定,無毒、無味且無污染,并且不容易和酸、堿、空氣以及水等融合在一起發生化學反應。
(3)將水泥看作粘結劑,成本較為低廉、而且施工較為便捷,這樣施工更加便利,以便可以和混凝土基層更好的粘結在一起。
(4)防水卷材表面長絲纖維和水泥相互結合后便可生成纖維水泥,這樣基層、粘結層以及防水層便能形成一個整體,剝離強度需在40 N/cm 以上。
(1)橋路面鋪裝厚度應該控制到100 mm 內,等到澆筑結束后可采取稀漿將它的表面封層,從而促使路面防水性以及磨耗性加強。混凝土里還要設置相應的分隔縫,并且采用聚氨酯密封材料進行嵌填。
(2)防水層可采取TS 復合防水卷材,所用粘結劑應為內部加入了15%的聚乙烯醇膠液水泥漿,這樣便能在潮濕基層上開展粘結施工,進而將基層干燥度降低,與此同時這種防水卷材還可在水泥材料凝固中牢固粘結在一塊。
(3)橋面鋪裝施工期間,為了避免綁扎鋼筋期間將防水層扎破,振搗混凝土期間將防水層硌破,施工人員需要在防水層上鋪墊一層厚度為40 mm 的C20細石混凝土,將其用作保護層,以便開展振搗密實。
(4)橋面板上還要做水泥砂漿找平層。
(5)橋面板質量優劣與否直接關系到橋梁使用期限,所以一定要把混凝土自防水能力和它的密實性提高,這樣便能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此外還要防止混凝土的溫度因外加劑發生干縮變形。
(1)基層施工
找平層基層需事先壓實并平整牢固,表面要清潔干凈;然后采用2 m 直尺檢查一遍基層和直尺之間形成的最大空隙,通常不得超過5 mm,并且每米內最多一處。基層內部不能出現空鼓、疏松、尖凸、凹陷、脫皮、起砂等現象,不能出現明水;陰陽角位置要設計成半徑為200 mm 的圓弧或者135°的鈍角。
(2)細部節點要進行防水處理
施工人員在開展大面積的鋪貼防水卷材之前,要在工程轉角部位和變形縫等節點的細部增貼一到兩層的防水卷材,其寬度需大于500 mm,并且還要鋪上2.0 mm 的厚聚氨酯密封膠進行密封處理。另外橋梁的縱向縫與橫向縫頂部還需加設一道防水層,并且還要在縫寬兩邊空鋪一層400 mm 的復合防水卷材,使得防水層突遇結構變形時變形量可以充足。
(3)保護層施工作業
保護層施工應安排在防水卷材施工并確保質量合格后進行,一般需將保護層做成厚度40 mm 的C20細石混凝土保護層,隨后澆筑橋面,并將其振搗密實,然后持續澆水養護14 h 左右。
(4)工程驗收工作
路橋工程施工結束后,施工人員需整理好相關資料與記錄,并且要和監理單位根據相關質量標準對工程進行驗收(一些必要部位需抽樣檢驗),當工程質量驗收合格后還需把整理好的資料與記錄存檔。另外防水工程施工結束后還要采取保護措施,以免因車輛行人促使機械遭到破壞。
隨著我國交通建設事業的不斷進步,加強我國路橋工程施工質量的重視非常關鍵。現階段路橋工程與日俱增,工程的施工工藝日益增多,施工難度也逐漸加大,這就需要加強對每一個施工環節的控制,進而確保各項工序可以合理開展,與此同時也便于確保防水層施工質量,使得橋梁結構安全性以及耐用性得以提高。
[1]吉加兵,胡偉.橋面清理對于防水層粘結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J].山西建筑,2013,(17).
[2]裴建中,王富玉.橋面防水材料拉伸性能及其評價指標[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13,(1).
[3]王勇,鄭家玉.高鐵橋梁混凝土橋面防水材料的研制與開發[J].中國建筑防水,2013,(5).
[4]楊聲.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橋面防水層材料的試驗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