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偉,汪云剛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云南 勐海 666201)
云南省是中國古老的茶區之一,千百年來,茶葉一直是邊疆各族人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云南茶區茶葉生產技術較為落后,特別是在茶樹種植方面長期處于“順山坡、棵對棵、滿天星”的原始狀態。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技人員在云南茶區開展了等高條栽、合理密植等試驗研究與推廣工作,逐步改變了云南茶園的面貌,提高了云南茶區的茶葉生產水平。特別是1986年以來,隨著生態茶園概念的提出及有關試驗研究與推廣工作的不斷深入,云南茶葉生產逐漸進入了重生態、論品質、講效益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階段。至今,云南生態茶園面積已達28萬hm2,占全省茶園總面積的72%,成為云南優質茶葉生產的主體。回顧云南生態茶園的發展歷程,總結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措施及今后的發展方向,以期對各地茶葉生產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1986年,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茶葉所”)根據農業發展趨勢和茶葉生產現狀,在膠茶人工群落的啟發下,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在《生態學學習筆記》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生態茶園的概念并概括了生態茶園的5點要求[1]。文中指出:按生態學原理和生態規律建立起來的,具有多層次、多成份、多功能,結構穩定、系統平衡,并具有穩定持久的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茶園,就是生態茶園。生態茶園應達到下列要求:(1)以茶葉為主體、多種生物成分組成多層次群落式的復合茶園,各成員間互為條件,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結構穩定平衡;(2)充分利用陽光、地力,具有高效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功能,茶園綜合產出較高;(3)具有連續、完整、穩定的食物鏈,以生物成員的相互制約達到茶樹保護的目的,把化學農藥減少到最低限度,確保茶葉優質無害;(4)“有機化”是重要特色,具有豐富的有機質和豐富的土壤微生物,土層營養富集,結構良好,具有持續高產的基礎;(5)有很高的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的能力,可使相關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及人的生存發展環境得到改善。
1986~1990年,茶葉所開展了“園林化復合茶園生態結構研究”(云南省農科院課題),建立了6.68 hm2復合茶園,其中上層植物以芒果、樟腦、榿木為主,中層為主體植物茶樹,下層植物主要是綠肥作物。另外,還在茶園縱橫道路上定植了部分觀賞植物和蜜源植物,如紫薇、櫻桃、扶桑、杉樹、臺灣相思、一品紅等,使茶園初具園林雛型。同時進行了復合茶園水土保持功能測定、復合茶園土壤養分(有機質)測定、復合茶園對抑制雜草、降低病蟲危害方面的作用觀測等多項試驗。
在試驗、研究工作的同時,茶葉所研究人員還在勐海縣南糯山指導建立了密植生態茶園333 hm2,在江城縣牛洛河茶場規劃設計并指導建立生態茶園667 hm2,推動了當地茶產業的提質增效。
另外,20世紀90年代,思茅、瀾滄等地均開展了有關生態茶園的多項示范或開發研究與推廣課題,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3]。經過多年的實踐,至20世紀末期,云南各茶區基本掌握了復合茶園生態結構特點及其內在關系,摸索出了一條茶樹栽培技術的新路子,全省生態茶園面積也發展到1.33萬hm2,成為云南茶區名優茶生產的重要基地。
進入21世紀,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茶區根據科技發展及社會需求的不斷提高,進一步開展生態茶園研究與示范推廣工作,大力建設生態茶園,因地制宜建成了茶-林(用材林、觀賞林等)、茶-果(李子、芒果、楊梅等)、茶-藥(樟腦、沉香等)等茶園生態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績[4-5]。如普洱市從2010年開始在全市10個縣(區)開展高標準生態茶園建設項目,至2013年底,共投入資金29 387萬元,完成生態茶園覆蔭樹種植9.77萬hm2,成為云南最大的高標準生態茶區,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據初步統計,2013年,云南全省生態茶園面積達28萬hm2,占全省茶園總面積的72%。
以生態茶園為基礎,可進一步建設無公害茶園、綠色食品茶園及有機茶園。其中,有機茶生產是一種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物質,采用環境資源有益技術為特征的生產體系,是提高茶葉質量和競爭力,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自然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產方式,是21世紀茶葉生產發展的主流,具有巨大的潛在國內外市場。
云南獨特的生態、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有利于有機茶的發展。因此,2001~2005年,茶葉所在勐海、景洪、思茅、臨滄、昌寧等地有關單位的協作下,主持開展了“有機茶生產技術研究”(云南省“十五”攻關項目部分內容)、“無性系良種速生高產優質有機生態茶園建設”(云南省農科院重點課題)、“云南省有機茶生產關鍵技術試驗示范”(云南省農業廳課題)等項目的研究工作,促進了有機茶在云南全省的推廣。
通過這些有機茶項目的實施,茶葉所初步制定了有機茶園栽培管理技術規范,總結出了一整套有機茶生產工藝流程和防治污染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完善生態結構,建立高層喬木、中層茶樹、底層綠肥的復合生態茶園。在此基礎上,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等茶區均大力開發有機茶,至2005年,云南全省有機茶園、有機轉換茶園面積達3 300 hm2以上。
隨著有機茶生產技術的不斷成熟,“十一五”以來,云南加快了有機茶建設的步伐,至2013年,全省有機茶面積達2.54萬hm2,茶葉品質與效益均有了顯著提高[6]。
膠茶人工群落是最早的生態茶園模式,在海南、云南等地的膠區有大面積種植。西雙版納是云南三大茶區之一,也是云南最主要的橡膠產區。西雙版納現有膠茶間作面積超過1 000 hm2,其中,勐臘縣尚勇鎮有666.7 hm2,景洪市普文、大渡崗等鄉鎮有333.3 hm2。
膠茶間作的問題在于:橡膠樹不可避免要使用硫磺粉等農藥,處于膠樹下的茶樹,必將會受到這類農藥的污染,不利于生產優質、健康的茶葉產品,更不符合有機茶生產的要求。因此,有關地區的農業科研人員、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在當地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努力引導當地有關企業及農民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科學發展意識,指導企業及農民進一步做好茶園、膠園的科學規劃,逐步進行膠茶分離,宜茶則茶,橡膠退出;宜膠則膠,茶樹退出。通常在海拔高1 000 m以下的地區以發展橡膠為宜,海拔高1 000 m以上的地區以發展茶葉為宜。
生態茶園的管理應以保證茶樹的良好生長為主,促進生態樹種與茶樹的和諧共生,盡量減少生態樹種與茶樹爭光、爭水、爭肥。許多地方的生態茶園存在任憑生態樹種自然生長的狀況,影響了茶樹的生長發育。故應進一步開展生態茶園管理技術培訓,指導有關企業及茶農加強生態茶園管理。特別是對于林茶、果茶等間作模式,林、果長成后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與茶樹爭光、爭水、爭肥的問題,故應及時修剪林、果樹茂密的樹枝、樹冠,及時清理枯枝落葉。若種植有杉松等較大的用材樹種,還應及時間伐已成材的樹木。
生態茶園具有較大的旅游開發價值,是觀光旅游、休閑旅游的潛在目的地。在云南茶區,普洱、臨滄、西雙版納、玉溪等州市都曾進行生態茶園旅游開發,但卻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項目設計不夠豐富、景點建設特色不夠鮮明、綜合服務不夠完善以及宣傳力度不足、宣傳效果不高等問題。因此,生態茶園旅游開發必須以全面的調研及科學、完善的規劃為前提,不僅要展示生態茶園外在的形式美,更要充分挖掘當地茶葉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特別是要與當地的民族風情、民族茶文化結合起來;不僅要讓游客觀賞茶園、茶樹等風景,還要讓游客親身體驗采茶、制茶、品茶等過程。另外,應進一步完善旅游景點服務設施、提升導游修養及服務態度。在此基礎上,加大旅游宣傳力度,不斷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旅游宣傳與推介活動,用云南茶區優美的生態茶園、獨特的民族風情、健康的茶葉產品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
結合中、低產茶園改造,在全省茶區大力推廣西雙版納、普洱等地發展生態茶園的經驗和技術,根據各地的自然環境及市場需求,找準適宜的茶園生態模式,努力創建高標準生態茶園。茶葉科研及基層農技人員要做好對有關企業、茶農的技術培訓工作,在不斷完善茶區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在茶園主道、支道、步道及茶行間分別按合理的株行距,因地制宜補種生態樹種,并加強日常管理,為茶園創造良好的生態小環境,為生產高品質的茶葉產品打好基礎。力爭再用5 a的時間,將云南茶區90%以上的茶園建設成為高標準生態茶園。
全省茶區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以生態茶園為基礎,進一步加大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及有機茶的發展力度,特別是要大力發展有機茶,不斷提高茶葉的品質與檔次,充分滿足全球茶葉消費市場對健康無污染產品的需求。各地茶葉企業應在有關科技人員的技術指導下,高標準,嚴要求,大力開展原有生態茶園的有機轉換工作,積極爭取國內外有關權威機構的認證,力爭再用5年的時間,使云南茶區有機茶園認證面積達到5萬公頃。
云南省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州市,有大面積的生態茶園,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也是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具有生態茶園旅游開發的優越條件。以生態茶園為基礎,各地應結合自身特點,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積極引進資金,開發各具特色的生態茶園旅游景區、景點,大力建設融入茶葉生產、科普及民族風情、歷史文化、休閑健身等內容的茶莊園、茶文化園、茶風情園。各景區應突出特色,彰顯不同的風格和功能定位,盡量避免雷同。
[1]張順高. 生態學學習筆記[A]. 茶文化、茶生態、茶經濟研究[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2]張順高. 中國茶園建設生態之路[A]. 茶文化、茶生態、茶經濟研究[C].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3]唐建維. 建設生態茶園,走茶業可持續發展之路[A]. 云南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C].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4]毛加梅,唐一春,玉香甩,等. 我國生態茶園建設模式研究進展[J]. 耕作與栽培,2010,(5):9-10.
[5]普洱市茶業局. 普洱市立體生態茶園建設成效顯著[EB/OL]. http://www.puerzg.cn/chaqu/1067437.html. 2013-12-11.
[6]云南省農業廳. 2013年云南省茶產業發展情況[EB/OL]. http://www.puercn.com/puerchanews/yuncha/54984.html. 201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