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季天也
露天焚燒秸稈是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之一。沛縣的主要農作物是春小麥和單季稻,每年先種一季麥,再種一季稻。“尋找中國好水”大型環保行動在沛開展時,正逢當地水稻收獲。不過,記者在沿途沒有發現任何露天焚燒秸稈的跡象,還不時看到兩棵樹之間掛著“禁燒”的紅色警示條幅。剛剛通過了國家生態縣技術評估的沛縣是怎么做到秸稈禁燒的?下禁令后秸稈的出路在哪里呢?《環境與生活》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相關條例,對露天焚燒的當事人一律行政拘留和罰款。法律是擺在這兒,但怎么保證執行呢?沛縣政府下了決心,投入150萬元,在全縣183個移動基站上安裝了監控半徑達3公里的全景攝像頭,對境內所有農田實現了全覆蓋。哪里發現火點,都能及時調動執法人員趕往現場。縣禁燒辦人員還透露了一個小細節:在這套裝備建成之初,有村支書來到監控平臺一探究竟,在大屏幕上看得清清楚楚:這不就是我們村誰誰誰嗎?“于是他就明白,只要有火點肯定是逃不掉的,回去再跟別人轉達,整個村的禁燒意識很快就提升了。”
與此同時,秸稈禁燒被納入村支書的5項重點考核指標之一,和他的工資掛鉤。“每月一千多塊錢的基本工資,剩下的全部放在考核之后作為獎勵,一等獎可以拿到12000塊錢的獎金,三等獎只有不到6000塊。一年之內只要有一兩個火點,這個地方的村支書就不可能評上一等獎,收入就要下降。這樣一來,村支書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一下子就上去了。”沛縣政府負責人如是說。
為了明確責任,沛縣的每片農田都有鎮政府責任人包掛,這些責任人還同時被各個縣級政府部門包掛。一個副科級干部帶四五個人,負責監督該鎮的禁燒情況,禁燒期間吃住在鎮,并和鎮里的禁燒人員同等待遇。沛縣還出臺了“連坐”機制:如果一個鎮里出現了火點,而包掛部門沒有及時處理和上報,各級責任人將被一并處罰。同時,沛縣實行抵押金制度,禁燒期間,“每個鎮和每個包掛部門先交上來一部分錢,沒有火點就返還,出現火點就從里面扣。”此外,從縣、鎮、村、小組、農戶,每一級都要簽訂不燒秸稈的承諾書。沛縣禁燒辦負責人如是說。
一開始,農民并不接受這樣的處理方式,但隨著一年多的實踐,“禁燒已經深入人心,連小學生都掛在嘴邊,徹底改變了沛縣人焚燒秸稈的習慣。”
然而,單靠這種政策硬“堵”顯然是不夠的。割下來的秸稈如果不燒,留在地里會影響播種,自行收走費時費力又費錢。對此,沛縣聯合有關企業以每噸一二百元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秸稈,并在每個下轄鎮都建設了標準草場,從而將秸稈變作肥料。10月27日,記者走進一處農田,正在收集秸稈的農民告訴記者,自己和周圍的村民都已經不燒秸稈了,收上來的秸稈以200元/噸的價格賣給收購企業。
不過,沛縣更倡導的還是秸稈全量還田。利用專門的農用機械,在收割莊稼的同時,將秸稈就地打碎,翻進土壤里。這樣一來,“改善了土壤,增加了肥力,降低了化肥使用量”。而且,沛縣全境都是平原,有利于規模性機械作業。微山湖畔著名的湖西農場實行秸稈全量還田后,今年的水稻畝產1600斤,比去年增加了200斤。
讓禁燒辦的同志頗有成就感的是,以往江蘇省或者徐州市的督查組來視察,縣政府上下都很緊張。“有時候我們還把燒過的地趕緊翻過來,掩蓋焚燒的痕跡。現在,省市督查組任何時候來,我們都敢說‘不用提前打招呼,愿意去哪看就去哪看,去地里你們隨便翻,看我燒沒燒(秸稈)。’督查組來了不陪同,我們就有這個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