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飛(勝利油田黃河鉆井三公司 山東東營 257000)
王39區塊包括王52斷塊和王39斷塊,本井組共施工7口井,總進尺23182米,平均井深3311.71米。此區塊鉆井施工具有以下難點:
1.王39區塊叢式井施工了7口井,目的層主要是王52斷塊及王39斷塊沙三中地層,造斜段均在東營組2000米-2500米,造斜率大,斜井段長,進入沙三段后為降斜地層,地層疏松,給控制井身軌跡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2.由于井場面積有限,每口井井口間距均為3.6米,因此防碰及繞障技術工作成為了重點,也是難點。
3.斜井段長,水平位移大,且施工鉆井液密度基本在1.45g/cm3以上,井眼清潔工作難度較大,井壁摩阻大,鉆柱扭矩大,后期易出現粘卡事故。
4.沙三段上部砂巖層疏松,下部有高壓鹽水層,鄰井多次發生井噴及井漏事故,且后續施工都設計有技術套管,本井組施工井都為二開井,高密度施工防井漏及防鹽水侵且要保證電測成功率成為鉆井液施工的重點。
5.該井組施工的井有6口井都不同深度的加深,最深的有加深298米,加深過程中的地層識別、預測及防鹽水侵是安全施工的保證。
在第一口井施工前,先對該井組所有井方位及造斜點詳細了解,通過與采油廠協調合理分布井口,使井眼在水平投影圖上盡量不相交,相鄰井造斜點上下距離控制在50米以上,若無法錯開的井,則選擇三維繞障技術控制軌跡。利用防碰軟件協助軌跡控制,進行防碰掃描。施工中注意鉆時、轉盤扭矩變化、磁干擾情況發現異常立即采取措施。
直井段:采用鐘擺鉆具組合,鉆進過程中打吊結合,及時測斜,控制好直井段井斜及位移。
斜井段:采用的“四合一”鉆具結構能夠一趟鉆完成定向段及穩斜段,且一趟鉆成功率達85%,其中一口沒完成時因為斜井段較長,動力鉆具壽命有限。施工中使用MWD無線隨鉆測斜儀控制井眼軌跡,穩斜段施工采用滑動鉆進及復合鉆進相結合的方式,根據井斜角、方位角及攜砂情況,合理調整鉆井參數。高密度鉆進盡可能減少滑動鉆進,防止粘卡。
一開鉆進采用小直徑噴嘴高壓噴射鉆進,機械鉆速達到47.17m/h。
進入定向段后使用PDC鉆頭,在前兩口井施工中分別使用了P3254M、P156M鉆頭,通過綜合分析P156M鉆頭較為高效,能配合“四合一”鉆具完成一趟鉆的目標;堅決杜絕鉆頭二次下井,避免影響施工效率。
該叢式井周圍井基本都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漏失,施工中提前做好地層的承壓能力為后期的鉆井施工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使用較好的處劑主要有屏蔽暫堵劑和雙膜承壓堵漏劑。在進入目的層前對鉆井液中的各類離子進行測量記錄,并提前加入抗鹽處理劑,鉆井液密度根據地層壓力合理控制在設計范圍之內,防止過高壓漏地層,過低發生井涌及鉆井液污染。鉆進中加強坐崗,發現性能變化立即處理。
加深施工前依據錄井資料與鄰井資料對比卡準地層,下鉆至井底鉆進之前,充分循環鉆井液,待鉆井液流型穩定后,處理性能達到抗鹽抗高溫,并且適當加重,然后進行加深鉆進,鉆進中隨時監測巖屑類別、錄井數據、鉆時及鉆井液性能,做到早發現、早處理。
電測作業:該井組電測一次成功率達85%,其中第二口井未一次成功是由于鹽水侵。鉆進過程中采用滑動鉆進和復合鉆進相結合的鉆井方法,嚴格控制軌跡,根據地層及設備情況合理調整排量,施工中避免定點循環,防止形成“大肚子”井眼。完鉆后及時通井,并進一步做井壁穩定處理,斜井段加入適量潤滑材料。
固井作業:首先做好套管準備工作,清潔暢通井眼,方可進行下套管作業,并按要求下入套管附件。固井作業配置一定的重漿,保證安全施工,且固井水全部使用抗鹽水,防止遇鹽水層水泥漿發生閃凝。水泥返高必須達到設計高度,有效封隔油氣水層防止竄槽及保證同臺井施工的井眼穩定性。在注隔離液時盡量清除液體中的氣泡,保證固井質量。
通過該叢式井的施工,對該區域的地層情況基本清楚,且從施工中總結出了不少經驗,及針對特殊情況的應對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井口順序的調整,大大的減小了定向段施工的難度,且為后期的施工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四合一”鉆具結構的應用起到了顯著的效果,機械鉆速由7.52m/h提高到了10.61m/h以上。高效鉆頭的選擇和高質量的動力鉆具也是快速制勝的關鍵。在該區域的施工成功的克服了鹽水侵的難題,并且安全鉆至鹽水層頂部,下套管高難度固井,且每口井都順利交井。經過一系列措施的優化,在該區塊的建井周期縮短至20天,平均機械鉆速達到了19.21m/h。
技術效益的提高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增長,在該區塊施工的7口井,平均每口井至少縮短3天建井周期,大大的減少了鉆井成本的投入。
在該區塊的高效施工贏得了公司和甲方的肯定。深井抗鹽抗污染的鉆井液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兄弟單位還專門組織到井上學習。
當前施工叢式井越來越多,而且對井身軌跡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在當前提速提效的形勢下,王39區塊叢式井施工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面對該區塊施工的種種難度,制定相應的措施,把難度降到最小,效益做到最大,值得為今后的叢式井施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