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龍,石 瑋
(1.江西工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管理系,江西 萍鄉337000;2.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江西 萍鄉337000)
(1)融資困難。有機蔬菜種植必須依照國家GB/T19630.1-2011有機產品生產標準進行生產,不得使用基因工程技術,不得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化學物質。有機蔬菜種植比普通蔬菜種植更易受蟲災、植物病害以及天氣等自然因素影響,種植風險更大,金融機構出于資金安全的考慮,不愿向有機蔬菜種植企業貸款。同時受我國土地制度的影響,有機蔬菜種植企業對土地沒有所有權,只有轉自農戶的臨時使用權,因此也難以以土地抵押的形式取得貸款。而有機蔬菜種植又是一個前期投入大,生產周期長的產業,因此,資金缺乏成為制約有機蔬菜種植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2)銷售不暢。我國《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CNCA-N-009:2011)于2012年正式實施,在此之前,我國市場上大量充斥著假冒的有機蔬菜,一度有機食品滿天飛,消費者對有機蔬菜產生了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至今尚未消失,使得消費者選擇有機蔬菜時變得十分謹慎。《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實施后假冒有機蔬菜雖然減少了,但很多達不到有機要求的蔬菜只是包裝上不再標注“有機蔬菜”的字樣,而冠以“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的旗號銷售,價格低于有機蔬菜,而消費者對這些蔬菜與有機蔬菜的區別不甚了解,于是產生了“劣幣逐良幣”現象,使得種植成本和售價更高的有機蔬菜難以銷售。
(3)銷售費用過高。我國有機蔬菜種植企業大多采用直接開設門店銷售、在超市或蔬果店開設專柜銷售、由超市或蔬果店購入再賣給消費者三種銷售模式。對直接開設門店銷售而言,要承擔租金、店員工資、水電費等支出;而在超市或蔬果店設點銷售則要支付進場費、專柜使用費、導購員工資等費
用;如果直接由超市或蔬果店負責購銷,則要承受超市或蔬果店壓低進購價的損失。因此,我國有機蔬菜種植企業銷售費用居高不下。
(4)儲運費用高,損耗大。我國有機蔬菜種植企業除在本地銷售外,一般也向外地銷售,有些規模較大的則向全國市場發運,異地銷售帶來了運輸費用的增加。而且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蔬菜在儲運過程中損耗巨大。發達國家擁有完善的物流冷鏈,蔬菜儲運損耗一般都控制都在5%以內。我國當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大多數蔬菜收獲后不進入冷庫,直接堆碼、散裝,并利用常溫運輸車來運輸,由于蒸騰、發汗等原因,造成蔬菜水分大量流失,甚至發生變質而無法食用,蔬菜在運輸和存儲環節損耗接近1/3。
(5)認證、檢測費用過高。有機蔬菜的認證,既包括對土地、水質、空氣的認證,也包括對蔬菜品種的認證。認證的費用與認證品種和面積成正比。有機蔬菜基本上都是一年種植幾茬,每一茬都要檢測,而且每次檢測都要花費不菲的費用,僅一個品種的蔬菜,就要花費上萬元的認證費。
CSA是“社區支持農業”或“社區支援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簡稱,是指一群消費者共同支持農場運作的生產模式,消費者通過資金的預付成為農場用戶,農場向其供應安全新鮮的農產品,從而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風險共擔、共享收獲的合作形式。CSA在20世紀60年代發端于日本,當時日本東京等大城市的一些消費者出于對環境污染和農藥濫用的擔心,開始尋找安全可靠的農產品,他們與農場直接聯系,預付生產成本和費用給農場,鼓勵農場不用化肥和農藥,生產安全可靠的農產品,生產出的農產品直接按份額配送給參與種植的消費者,這種合作模式被稱為“Teikei”,逐漸發展為成熟的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后來這種模式傳入歐美,得到巨大發展。
CSA模式下,生產者不會因追求產量的提高而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激素,不會因追逐市場需求而種植反季節作物,也不會因種植產業化需要而單純種植一兩種作物,因此,是一種遵循自然規律的田園式多樣化生態種植,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CSA種植模式在我國發展如火如荼,自2009年我國第一家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小毛驢市民農園”在北京誕生,到2013年我國已有200多個CSA農場。
(1)采用CSA模式可有效緩解有機蔬菜種植企業的財務壓力。在CSA模式下,生產者一般會預先估算出種植所需的成本和費用,然后按加入CSA的消費者人數分攤成本和費用,加入CSA種植計劃中的消費者預先把這筆費用支付給生產者,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對蔬菜需求的數量認繳一份或多份份額。因此,CSA模式的生產成本和費用預付制可以有效緩解有機蔬菜種植企業的財務壓力。
(2)CSA模式的產品分配制可以使有機蔬菜種植企業的產品銷售不暢不再成為問題。在CSA模式下,生產者對應的是一群有空間聚集特征的固定消費群體,而不是一個廣泛的銷售市場,生產和消費都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進行,收獲的農產品只需按消費者預先認繳的份額進行分配就完成了“銷售”,因此,不存在滯銷、價格競爭等問題。同時,在CSA模式下,對消費者而言,加入CSA種植計劃就具有了“會員”的地位,他們可以參與種植企業的經營決策,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提出種植計劃。在種植過程中,消費者可以前來參觀,甚至親手勞動,消費者可以清晰地獲悉整個種植過程,消除了對產品品質的擔心和疑慮,因此,有機蔬菜種植企業采用CSA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消費者對產品存在的“信任危機”。
(3)采用CSA模式可以大幅降低有機蔬菜種植企業的銷售和儲運費用。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分離的,雙方都受制于中間商,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被動接受賣價和買價,而使中間商賺到巨大差價。而直接開店雖擺脫了中間商,但店面營運費用居高不下。CSA模式使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直接對接,產出物直接配送給消費者,無需中間商,也無需開設店面,而且,也無需花費產品廣告宣傳費。此外,CSA模式具有區域性,一般都是當地生產,當地配送,使運輸、儲存等環節減少,甚至可以即采即送。因此,有機蔬菜種植企業采用CSA模式可以大幅降低銷售和儲運費用。
(4)采用CSA模式可以降低有機蔬菜種植企業的種植風險。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旱澇、暴風、洪水、冰雹、高溫、低溫等自然因素對蔬菜產量影響較大,此外,各種植物病害、蟲害對有機蔬菜的影響遠遠大于普通蔬菜,有機蔬菜種植企業承受著更大的種植風險壓力,一旦發生災害,有機蔬菜種植企業則要承受減產或絕收的損失。采用CSA模式,種植前并不約定分配的具體數量,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承擔著種植風險,產出物分配的多寡由實際產出量決定。因此,采用CSA模式可以降低有機蔬菜種植企業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種植風險。
(5)采用CSA模式可以降低有機蔬菜種植企業的認證、檢測費用。傳統的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存在利益不一致性,生產者希望產量大,賣價高,而農產品消費者關心的是產品安全可靠,價格實惠,這種利益不一致性導致了消費者對生產者的猜疑和不信任。CSA模式改變了這種農產品生產者和農產品消費者之間的對立性,雙方利益趨同,建立了合作關系,都把生產出安全的農產品作為最大目標。對生產者而言,產量的提升并不能增加自己的收益,失去了偷偷施用化肥、農藥來提升產量的動機,因此,也無需去進行有機認證來證明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是有機食品。所以,有機蔬菜種植企業采用CSA模式可以節約高昂的有機認證費用。
總之,有機蔬菜種植在我國方興未艾,市場潛力巨大,這給有機蔬菜種植企業帶來了巨大商機,但有機蔬菜市場的不成熟性也給有機蔬菜種植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在機遇與威脅并存的情況下,有機蔬菜種植企業要善于創新經營模式,揚長避短,獨辟蹊徑,而CSA模式的各種優勢為有機蔬菜種植企業轉變經營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思路。
[1]楊文霞,王偉,朗德山.有機認證新標準的解析及對我國有機蔬菜產業的影響.安徽農業科學,2014,(2):577-578.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19630.1-2011有機產品第1部分:生產[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