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鋒
(九江學院 體育學院,江西 九江332005)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大學體育教育課程是以促進學生心理、身體和對社會適應度的健康水平的提高為主要目標,確立了把健康放在首位的思想。“終身體育”把學校作為基礎,培養運動興趣和良好健身習慣,使我們能夠充分掌握好高校體育改革的總體方向,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對體育鍛煉的持之以恒。
(1)我國國內體育教育現狀。我國學生健康素質近年來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學校過分重視對學生主修學習課程上的培養而忽略了體育教育,造成學生自身體制與標準健康值以及心里健康發展的不均衡。強調的是最終性的結論而不去在意各個時期過程的體能進步狀況。現如今還沿用著傳統的體育運動成績方式,陳舊死板,單憑出勤情況評價,缺少靈活性。
(2)國外體育教育現狀。相比中國國家而言,大多數外國國家對大學體育課尤為重視。課程內容新穎,引導學生將健康與體育教育聯系在一起,體育事業作為終生教育發展。不僅是在身體上的培養發展,也將心理課程列入其健康項目,觀念課與體育課相互協調。許多發展國家對體育教育方式有所調節,例如俄羅斯將體育課課時增加;法國在有關文件中也規定,高考體育的出勤率和成績占主科10%,體育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學習期為三年。
(1)學校領導缺乏對學生體育的重視度。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多數高校領導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意識不高,對體育教學行政化。經費投入低,導致了設備設施不完備,制約學生的體育基礎,將學生有希望得以發展的特長毀滅于搖籃中。還刻意突出的是學生平時學習成績以及完成各項任務的表現,致使學生的體育意識淡薄。體育教育是個循環漸進的過程,由于校領導的忽視間接導致教育工作者也產生了散漫心理。“隨著機構、指標指令的增加,學校各種部門機構一再增多,體育部門、心理健康部門一再壓縮,甚至演變為一位多職,在其位而不專注謀其職,剩余的精力如何去研究教學質量?”
(2)教學內容陳舊死板。我國對學生的體育教育中評價形式和教育方式都比較單一,只有幾種簡單的機械設備,評價也只注重最后的過程,學生對這樣的形式和方式提不起興趣,便慢慢將體育課當作是課后娛樂直到最后不再積極參與。管理人員素質也存在著的差異,大多數工作人員對體育教育專業度不夠,平均水平只在簡單器械的操作方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內容陳舊,各項體育項目的要求規定過于嚴格,局限到教師自主設立課程的積極性,忽略了學生體育的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于有些高校出現不是體育專業出身的教師身兼兩職,這種不合理的體育管理層出不窮,各方面評價的標準仍以學校統一制定為主,不能合理公平地評價學生體育課的學習,種種不科學的現象對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產生了不利因素。
(3)計劃與實際教學存在較大差異。教學計劃是根據教育的目的目標相關文件擬定的,計劃決定了今后教學內容所要走的一個大致方向和基本構造,顯現出了不同學校培養學生的質量和模式要求。教學計劃要以教學本身為出發點,同時結合當代各國的體育教育發展的方向去思考和引薦,適合地對計劃進行調整。因為當現如今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教育并沒有體現出“終身體育”、“快樂體育”等教學目標,所以不少學生對于體育教育的基本思想不理解有的甚至是在盲目鍛煉。學校對于學生絕對性評價與相對性的評價標準難以有機結合,絕對性評價占據主導,限制了學生的體育學習。
(1)改變傳統觀念,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領導者對此應該給予重視。我國體育教學經歷了一個實踐、探索、深化教學改革充實的過程中,對體育教育工作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規范。管理人員應當轉變教學觀念,運用貼近主流的新穎教學方式增加校園體育學習的內容形式令學生的興趣不只是在課堂內,校領導更是應該加大對體育教育的關注為校園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體育教育不僅僅是在校的一個學習課程,更應該把“終身體育”思想穿插與實踐當中。要學會大膽突破,既要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不為傳統所束縛。
(2)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提高教育管理人員自身素質。機械的陳舊、單一的教學內容會使得學生產生怠倦厭煩的學習情緒。伴隨國家對體育教育的逐步關注,資金的運用也會得到補充,資金來源還應從多方面吸引社會自己投資、優化設計方法、與其他學校共同合作。資金到位后我們應結合實際情況,改革傳統教材,更改陳舊的機械設備。對教育管理人員進行統一在思想、職業道德,職業專業能力的培訓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效率,爭取與時代共同進步。將眼前限制學生體育發展的條件轉為有利條件,教育工作者也應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
(3)體育教育計劃要與實際緊密貼合。高校的體育教育的落后提醒我們的不僅是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更要尋找出適合本校的實際方法,拋開實際論理想一切都是空談。應在改革中走出自己的路,真正的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制定嚴格的措施。體育興趣的形成,是需要通過實際的鍛煉去鞏固和維持的。沒有實踐,何談興趣。興趣源于對事物的接觸,只有持續的接觸,才能產生心理相容。在鍛煉中對體育進一步的加深了解,感受發現體育鍛煉的作用與效果,養成穩固的體育興趣。
簡而言之,大學體育教育管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只有努力去探索去改變逐步完善體育教育機制。21世紀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在不斷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也帶動生活質量優化,讓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思想觀念和習慣為日后的健康打好基礎。因此,我們應以終身體育觀為出發點,由封閉走向開放,由低級走高級,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體,潛移默化中讓健康教育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
[1]董利升.大學體育教育管理的瓶頸解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
[2]劉芳.大學體育管理中實行全面質量管理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
[3]程一軍.大學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的缺失與回歸[J].高校教育管理,2010,(6).
[4]高健,顏天民.我國大學體育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6).
[5]黃竹杭,楊雪芹.理性認識體育學科文化推動體育學科建設[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