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利縣農機局 張長青
慈利縣目前正在籌劃茶葉產業化發展項目建設。產業化建設,是一個從優化原材料生產到美化終端消費體驗的浩大系統工程,其中規模化、科學化、標準化、品牌化是關鍵,穩產、穩質、穩量是根基;而機械化,則是各個環節中不可或缺的物質裝備技術支撐力量。2014年6月以來,筆者就如何充分發揮茶葉機械在茶葉產業建設中的物質裝備技術支撐作用,開展了調研和實驗工作。
6月中旬,調研組到三合口鄉、莊塔鄉兩個茶葉主產區進行了實地走訪調研,與當地鄉鎮黨政分管領導進行交流,實地走訪察看,與4個規模較大的茶葉生產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座談。6月下旬,調研組赴古丈縣參觀考察英妹子茶廠,同時學習了古丈縣農機同行在茶葉產業化建設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7月份,根據調研考察掌握的情況,走訪茶葉機械制造廠商,反復研究篩選了納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的多功能微型田園培管機械和茶葉烘干機械等進行實驗性推廣。實驗性推廣的主要內容為:現場演示、茶農試用、跟蹤回訪、穩步推廣。通過這些工作,對茶葉產業建設有了新認識、新體驗和階段成果。
(1)茶葉產業化建設對機械化的依賴性非常強。茶葉產業全程機械化所需要的機械設備主要有:耕整地機械、葉面施肥機械、土壤施肥機械、采摘機械、山地轉運機械,以及加工生產過程中的殺青、揉捻、炒(烘)、理條(成型)、精選、包裝各環節機械和傳送運輸相關輔助配套機械設備等。當前,茶園機械和茶葉加工機械化技術非常成熟,高端設備已經發展到山地軌道轉運機械、微電腦控制的智能化流水生產線等。茶葉加工機械的迅猛發展,必將帶來茶葉加工工藝技術的迅猛發展,對茶葉成品的穩質、穩量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可見,茶葉產業化建設,若沒有機械化技術支撐將是一句空話。
(2)茶葉產業機械化有一定基礎。從調研情況看,目前慈利茶葉產業從業人員一直在自發地向機械化方向努力,從種植到加工包裝機械化有了一定實踐基礎,其中茶葉采摘和揉捻等部分加工制作環節機械化程度已經比較高。實踐經驗的積累,使茶場經營者對全程機械化的優越性具有更深的認識,對機械化的需求顯得更迫切。我們開展茶葉施肥機械現場演示推廣活動時,當地茶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部分茶農騎著摩托車跑十幾里山路到現場觀摩,并跟隨演示推廣隊輾轉多個地點跟蹤觀察學習,有的還出提出發展茶葉機械的建議和要求。但調研中我們也清醒地看到,茶葉生產企業對發展茶葉機械雖然有迫切要求,而資金和自然條件等因素的掣肘,茶農感覺力不從心。
慈利現有茶場總面積2534hm2,受益采摘面積2134hm2。全縣茶場坡地多、地塊小,種植環節機械化水平低、加工環節粗放,導致茶葉產業在全縣發展進程較慢,很難形成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
(1)坡地為主分散種植。高山大坡,雖是生長優良茶葉的好環境,但也給茶葉種植機械推廣帶來了明顯困難。特別是茶農分散種植,使新型高效茶葉種植機械推廣難度更大。由于新型高效機具推廣難,嚴重制約茶葉基地擴大種植面積。據三合口生態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鄧明光介紹,目前的一個大困難是:部分山頂的開闊地已開墾出成片茶葉種植地,但機耕道路無法修上去,要修路成本實在太高,肥料等生產資料上山、鮮茶葉下山只能靠人挑馬馱,與當前農村青壯勞動力緊缺形成尖銳矛盾。我們推薦一種軌道式山地轉運機械設備時,他們又感覺造價太高,難以承受。茶葉種植機械化程度不高,茶企無法組織茶農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種植經營,進而導致本地鮮葉供應數量不足,質地不穩。為滿足市場需求,茶葉加工企業甚至不得不從周邊的石門縣等地調運鮮葉加工。
(2)小型加工廠經營各自為政。僅莊塌、三合口兩個鄉鎮,就有大小茶葉加工廠60多家,部分茶廠甚至是家庭作坊式,車間和住房共用,機械設備普遍低端化,廠房簡單、設備布局隨意性較大,沒有成套的現代化流水線設備,嚴重制約茶葉成品提質。雖然少數茶葉加工企業添置了較大型的先進智能化設備,但茶葉行業的整體機械化水平不高。小規模經營的致命缺陷之一,就是接受高端成套設備和技術的能力非常弱,嚴重制約加工環節的穩質、穩產,使品牌建設成為無源之水。在走訪規模較大的莊塌茶廠、莊塌盛豐茶葉專業合作社時,他們也提到過引進智能流水線的愿望,但一條小型流水線設備高達數十萬元,再加上廠房等配套建設,投資遠遠超出其承受能力。
(3)政策導向效應不顯現。發展環境導向不力,企業創業的勇氣不足,壓制了機械化發展空間。其一,現有茶葉產業的優惠鼓勵政策缺乏前瞻性、系統性和持續性,政策導向效應不夠明顯,再加上“山頂種茶、山溝建廠,怎么弄也展不開手腳”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的束縛,茶葉加工業整體上沒有形成規模示范效應。其次,怕擔風險的思維、缺乏創大品牌建大產業的雄心和斗志,在較大程度上壓制了引進先進生產力的現實需求。
根據慈利的縣情,茶葉產業發展與機械化項目建設要結合本地自然環境合理篩選適用機型,并根據基地建設規模擴張同步改進升級作業機械,具體可從四個方面著力推進。
(1)整體規劃,確認農機支撐地位。在制定全縣茶葉產業化建設規劃時,應充分考慮茶葉機械化的要素,制定相應的推動措施,使茶葉機械化與茶葉產業化建設融為一體,同步規劃,同步推進。
(2)抱團發展,提升技術承接能力。按照分工細化、股份合作的思路,加強加速資源整合,將現有茶葉種植、加工、營銷鏈條整合成一個有機統一的大系統,提升慈利茶葉產業承接先進機械設備技術的能力,避免低端設備設施重復建設帶來的浪費。
(3)加強協作,確保技術無縫對接。加強政府引導,加強部門協作,使園藝技術、加工技術與農機技術實現無縫對接,協調互動發展。
(4)財政扶持,力爭設備高位起步。對茶葉生產設備,在中央財政補貼的基礎上,縣財政給予強有力的配套扶持措施,引導茶葉生產企業高起點規劃廠房、設備等建設,高度重視技術戰略的前瞻性,為茶葉產業建設跨越式發展打下堅固厚實的物質裝備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