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開順
國家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已實施多年,實踐證明,這是一項“農民得實惠、企業得效益、產業得發展、政府得民心”的好政策。怎樣進一步把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做得更好?筆者就群眾反映農機購置補貼相關的幾個問題提出解決建議。
(1)每年的購置補貼工作啟動時間較晚。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以后,農民在盤算新的一年中的農業生產計劃,準備購置農機做好春耕備耕工作,但卻遲遲不見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啟動,有一年甚至等到了4月份才啟動。建議:國家農業部及省里在每年的年初春耕前,就啟動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最好在立春后、雨水節或驚蟄節前這段時間,啟動農機購置補貼工作,以適應農民趕季節購機的需要與消費特點。
(2)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指標不足。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指引下,農業生產對農機裝備的需求量大,但由于補貼資金指標不足,難以滿足農民的需求。如江西吉水縣,2014年800多萬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指標在8月底就已用完,但還有許多農民在申請購機補貼,估算補貼資金指標缺口達500萬元。建議:上級農機主管部門在分配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指標時應著重考慮種糧大縣,以及農民購機需求量大的縣。同時,可把補貼資金指標分批次下撥,第一批補貼資金指標應下達年計劃的70%左右,第二批30%應根據縣與縣之間的進度和需求量進行適當調整,以滿足農民購機的需要。
(3)農民申請購機補貼的程序復雜。農民申請購機補貼,首先要到縣農機部門或鄉鎮農機站領取申請表,再交到縣農機部門和財政部門審批,領取補貼通知書,還要公示7天再購機,又要到縣農機部門驗機、人機合影,拖拉機和收割機還要上牌入戶,操作人員要參加培訓。如此這般,山區農民需往返幾次,要花上幾天時間及花費幾百塊錢開支。對于補貼額少的小型機具,補貼資金幾百元與來回路途開支基本抵消,農民認為沒有得到補貼、得不償失。建議:簡化程序,對于補貼資金幾百元的機具,在1~2天內辦完補貼手續,對于補貼資金在2000元以上的機具仍按程序辦理補貼。同時要方便農民辦理購機補貼手續,購機旺季要建立全天候服務制度,如延長工作時間、雙休日安排人員值班等,不能讓辦購置補貼手續的農民趕幾十里、上百里路途到縣城卻是“鐵將軍”把門。
(4)部分補貼機具產品質量不高。近幾年來,農機市場在購機補貼政策拉動下需求量猛增,但有些農機生產廠家卻只顧數量、忽視質量。主要現象如:機具零部件錯裝、漏裝,偷工減料,將不合格的產品出廠;有的油漆未干就裝車發貨運到銷售地;有的手扶拖拉機鐵輪脫焊現象嚴重,農民購機后,還要對鐵輪進行一次加固重焊,才能投入田間作業,給農民增加費用開支。建議:一是農機生產企業嚴把農機產品出廠關,不合格的產品堅決不能出廠。二是農機主管部門要對質量問題嚴重的農機產品取消補貼資格。
(5)多數補貼機具價格偏高。據農民反映,補貼產品的價格偏高,有的機具的市場價格與補貼后的價格相差不大,農民認為實際受惠小,沒有得到國家規定的補貼資金。目前機電產品市場上汽車的價格在下降,而農機的價格卻是年年上升,農民不理解。建議:物價部門要加強農機產品的價格監管,防止農機生產廠家和經銷商乘農機購置補貼的機會亂漲價。
(6)補貼機具的售后服務跟不上。對補貼機具的售后“三包”服務問題,用戶的反映較多,主要有:一是農機生產廠家的“三包”服務人員不足,有的企業在一個縣只配備了1~2個“三包”人員,服務范圍大,零配件供應不足,故障得不到及時快捷處理,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二是沒有固定的“三包”服務聯絡點,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插秧機、收割機出了故障后,農民找經銷商,經銷商找農機生產廠家;若發動機出現了故障,主機生產廠家又要用戶找發動機生產廠家,推來推去,耽誤農時,給農民造成損失。三是個別“三包”服務人員技術不精,服務態度差,不受農民歡迎。建議:農機生產廠家和經銷商必須嚴格執行“農業機械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同時農機主管部門和工商主管部門對農民的“三包”服務質量投訴,要認真調查處理,監督主機生產企業履行“三包”服務責任,保障購機戶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