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 林
一個國家采取什么方式實現農業機械化,是由其客觀的資源條件和歷史背景決定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規模機械化的道路;歐洲土地規模適中,走的是中等規模集約機械化的道路;日本、韓國走的是小規模精細機械化的道路。實踐表明:美、加、澳、日、韓等國的農業機械化,都與本國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人口數量、土地經營制度、農業科研體系、經濟發展進程等因素緊密相關。
加拿大地處北美洲,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國家,國土面積997萬km2、可耕地面積440萬km2,人口只有3108萬人,農業人口不足3%,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國。農牧場是加拿大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農場經營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目前已成為世界上農業機械化高度發達的國家之一。加拿大的農場有世界頂尖的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系統,在農田信息采集和服務方面充分應用了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農田遙感監測系統(RS)等精準農業生產核心技術。特別是在農作物長勢和產量監測、估產,土壤水分和養分洲定、農業災害監測、生態環境監測、農業資源調查等方面已廣泛成功地應用了這些技術。
澳大利亞是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而人口稀少的國家,其農牧業生產發達。澳大利亞的農業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的4.6%。由于其自然環境、社會制度、經濟與技術、勞動力及國際大環境的影響,農業實現了高度機械化。澳大利亞的農場按其經營模式包括家庭農場、小型農場、中型農場和大型農場等類別,近年來,澳大利亞的農場逐步呈現出向大農場化集中的趨勢。借助衛星導航技術引導拖拉機作業,作業精確度誤差不超過2cm,可以把整塊地劃分成一壟一壟,每壟寬25cm,施肥、播種一次性完成。此外,網絡電子市場為澳大利亞農民提供市場價格、需求量、產品種類等信息,越來越多的農民直接做起“出口生意”,減少流通環節,使自己的產品在國際上更具有競爭力。澳大利亞擁有較為完整的農業科研服務體系,內容包括從品種選育到疾病防治、檢疫監測及其產品保鮮供應等方面。農業科研機構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多單位、多部門協同合作,形成了科學研究、農業生產、食品工業、市場營銷為一體的農業科學研究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