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17.5億元,共補貼購置各類農業機械約594.6萬臺套,有力提升了農業技術裝備水平,全國農機總動力已達10.6億kW。在總結試點經驗與深入調研基礎上,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2014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
一是對經銷商不設置資質條件。為進一步發揮生產企業確定經銷商的自主權,2014年由農機生產企業自主確定補貼產品經銷商,但在往年因違規被列入黑名單的經銷企業和個人不允許經營補貼產品。按照“誰確定、誰負責”的原則,農機生產企業對經銷商違法違規行為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
二是積極穩妥地開展補貼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為推動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和消費者自由選擇,促進農機化科技創新,2014年選擇1個省進行補貼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即在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內,除被明確取消補貼資格的農機產品外,符合條件的購機者選購國家或省級支持推廣目錄外的產品,也可申請補貼。
三是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簡化手續。簡化程序,減少農民往返奔波,2014年在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明確,補貼對象先申請補貼再購機還是先購機再申請補貼,由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結合實際自主確定。
一是關鍵環節急需的機具可敞開補貼。為加快推進主要糧經作物農機化生產薄弱環節突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倡有條件的省份選擇部分糧食生產耕種收及烘干等關鍵環節急需的機具敞開補貼,滿足省域內所有農民的申購需求。因補貼資金規模所限當年未能享受到補貼的申購者,可在下一年度優先補貼。
二是省域內補貼種類范圍可不保持一致。明確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可結合本省實際,分區域確定補貼機具種類范圍。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不得隨意縮小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如確需縮小范圍。
三是允許用戶跨縣選擇經銷商購機。補貼對象可以在省域內自主選機購機,允許跨縣選擇經銷商購機。對每一個補貼對象年度內享受補貼購置農機具的臺數或享受補貼資金總額應設置上限,具體由各地結合實際自行確定。
四是全國推行“直補到卡”的兌付方式。2014年將繼續在全國范圍內倡導實行“全價購機、定額補貼、縣級結算、直補到卡”的兌付方式創新試點。要切實加快補貼資金兌付和結算,補貼啟動實施后財政部門至少按月組織兌付和結算工作。同時,鼓勵企業與農民自主議價、自主商定付款方式。
五是嚴禁對外公布購機者隱私信息。省、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主動公開所有可以公開的補貼資料、文件等信息,但嚴禁對外公布購機戶的通訊方式、身份證號碼和銀行賬號等個人隱私信息。
六是開展報廢更新補貼試點和作業補助試點。2014年繼續在山西、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新疆、寧波、青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開展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工作。計劃在東北地區和華北適宜地區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
一是強化省地縣農機部門層級監管責任。省地兩級農機化主管部門監管工作的重點是組織協調、培訓指導和督促檢查縣級農機購置補貼監管工作的落實。要不定期地組織明查暗訪,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曝光、及時處理。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在補貼資金兌付和結算前要完成機具核實,特別是對補貼額較高和供需矛盾突出的重點機具要組織逐臺核實。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及時逐級上報發現的違法違規違紀問題。
二是財政部門要積極履責發揮監管優勢。各級財政部門特別是基層財政部門要主動參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具體實施工作,在補貼資金使用管理、農民實際購機情況核實等方面積極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就地就近實施監管優勢。縣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農機等有關部門,按照不低于購機農民10%的比例,對農民購機后實際在用情況進行抽查核實。省級財政部門應督促和指導基層財政部門做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監管工作。
三是加強對生產企業或經銷商監管。地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對農民投訴多、“三包”服務不到位、價格虛高、采取不正當競爭、出廠編號及銘牌不規范等問題進行調查核實,并報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應對有關農機生產企業或經銷商進行約談告誡,提出整改意見,對整改不力的可暫停或取消補貼資格。對于存在降低配置、以次充好、騙補套補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產銷企業,要按規定取消經銷補貼產品資格或補貼產品的補貼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