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山虎(安陽市萬金渠管理處)
安陽市跨海河和黃河兩大流域,其中海河流域面積占76%,黃河流域面積占24%。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73.50mm,年降雨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6-9月份,暴雨突發性強,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安陽市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山區緊接東部平原,過渡地帶短,汛期防御難度大。同時,殷墟、安鋼、安電、安煙等大型工礦企業緊臨河道,高新技術開發區地勢低洼,行政東區易澇,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南林高速縱貫全市,安陽市山洪災害點多面廣,具有突發性、普遍性、破壞性等特點,預測、預報、預警難度大,嚴重危害山丘區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據資料記載,安陽市大范圍的山洪災害發生年份有1963、1975、1982、1995、1996、2010年等。其中 1982年 7月 27日至 8月5日,林州市降雨總量達到668mm,由于降雨持續時間長,強度大,山洪暴發,水位上漲,造成2人死亡,2人失蹤,6300多間房屋沖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000余萬元。1995年8月2日,安陽市安陽縣西部馬家鄉、善應鎮一帶突降暴雨,致使善應鎮交口溝山洪暴發,溝內水深超過2m,水流湍急,行駛于溝內的大小車輛計28部被沖毀,死亡22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00余萬元。
根據國家防總和河南省政府要求,按照省項目辦部署,2011年7-8月,安陽市4個縣(市、區)有關工程技術人員配合設計單位,編制完成了《河南省林州市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河南省安陽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河南省湯陰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河南省安陽市龍安區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并于9月16日通過了省水利廳組織的審查;9月28日,通過了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審核;2011年12月31日,省水利廳對實施方案進行了批復,概算投資分別是林州市1082.58萬元、安陽縣783.34萬元、湯陰縣484.72萬元、龍安區363.36萬元,共計2714萬元。
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項目的主要任務是山洪災害普查及危險區劃定,鄉村和小流域的臨界雨量、水位等預警指標確定,雨水情監測網建設,縣鄉村預警設施配備,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建設,群測群防體系建立,縣鄉村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編制,開展宣傳培訓演練等。
項目建設分為省組織實施部分和縣級實施部分,其中省組織實施部分建設內容包括雨水情自動監測站、市級監測預警平臺、預警設備采購等,縣級負責實施部分建設內容包括簡易水位設施、會商室及機房環境改造、部分設備購置、縣鄉村預案編制、宣傳、培訓、演練等建設內容。
安陽市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于2011年7月正式開工,2012年6月進行了初步驗收投入試運行,2013年9月25日通過竣工驗收。在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嚴把質量關,按照項目實施方案、建設技術進行建設管理,施工單位嚴格保證工程質量,保證設備采購、施工安裝符合相關技術要求。系統預警平臺方面,軟、硬件供應商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做好運行監測人員的技術培訓,保證監測點和預警平臺正常運行,滿足山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需要。
根據建設方案,共計完成新建66個自動雨水情監測站點、1067個簡易雨量監測站點和434個簡易水位監測站點;4個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共發放手搖報警器1165個,銅鑼1165個,預警語音廣播604個,完成了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和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根據防汛工作需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還預留滑縣、內黃縣兩個平原縣及8座大中型水庫的端口,為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升級做好準備。按照國家防總山洪災害防治預案大綱要求,編制了縣級防御預案4個,鄉級防御預案42個,村級防御預案846個,并進行了預案評審。利用會議、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宣傳冊、掛圖、光碟及發放明白卡等方式宣傳山洪災害防治知識,使群眾掌握報警、避險、救災的技能,有效應對突發災情。共計發放宣傳畫冊35600冊、宣傳光盤950張,制作安裝宣傳欄880個、警示牌960個、發放防災避災明白卡16000張,刷寫標語8500條。在培訓、演練方面,有關縣(市、區)對鄉鎮防汛指揮部門人員、責任人、監測人員、預警人員、片區負責人進行山洪災害專業知識培訓,明確各自職責,確保指揮系統有效運轉,共計完成各類培訓2800人次。對山洪災害防治范圍內危險區的主要鄉鎮、主要村莊組織以村為單位的山洪避災演練,包括應急響應、搶險、救災、轉移、后勤保障、人員轉移、人員安置等內容,使每位群眾都清楚轉移路線、安置地點,為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還對參與群眾進行發放洗衣粉、圓珠筆等實物獎勵,演練收到良好效果。
2.4.1 運行情況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核心是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由查詢子系統、預報子系統、預警子系統、預案子系統組成,承擔著監測信息匯集、分析決策、預警發布任務。各相關縣(市、區)防辦負責日常管理和維護工作。各級預警設備配發到位,運行情況良好。據統計,經過兩個汛期的試運行,4個縣(市、區)監測預警平臺共產生自動預警4次,涉及26個縣鎮366個村,移動短信平臺總計對1692人次發送雨水情短信4820條,保證了山洪災害易發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4.2 效益情況
一是保障了山丘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避免了因山洪災害造成的群死群傷事件的發生,為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二是減輕了基層工作人員應對山洪災害突發事件的工作負擔。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預警廣播及時通知危險區群眾有序轉移,不用逐門逐戶的上門通知,既減輕了工作壓力,又為群眾安全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三是經過山洪災害知識的宣傳和演練,提高了山洪災害危險區干部群眾防災避災意識。
針對自動監測雨量站,選取降雨量大且山洪災害易發區域布設,盡可能布置在小流域上游地區。如:在2013年汛期的一次人工測試中,對龍安區龍泉自動雨量監測站進行了人工注水,當1 h時段內注水超過100mm時,引起龍安區全區、林州市東部、安陽縣西部防治區站點全部報警,造成不必要恐慌。
水雨情監測設備、監測預警設備都屬于技術含量高、更新較快的產品,并且受天氣、溫度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其維護、檢修頻繁,運行費用及配件更新費用較高,單靠市、縣兩級財政負擔難度較大,建議國家每年補助一定數量的運行管理維護費用,確保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持續發揮效益。
提高干部群眾防患意識,消除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對于山丘區山洪災害危害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使廣大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根深蒂固。
通過專項督查與逐級培訓等形式,加強與縣級防汛部門的溝通和聯系,對目前山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
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平臺的影響力,一方面通過發送相關信息,編輯山洪災害快報等形式定期向領導推送相關信息,成為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管理的重要工具,領導能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全市山洪災害的進展情況;另一方面需制定短信及山洪快報的審核要點和工作流程,提高決策信息的質量,形成較有影響力的決策產品,成為汛期領導決策的重要依據和數據支撐。
[1]吳群喜.湖南慈利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經驗與思考[J].中國防汛抗旱,2013(4):14-16.
[2]張宏軍.河北隆化縣“2010.7.31”山洪災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國防汛抗旱,2013(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