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軍龍
(陜西省藍田縣玉山醫院骨科 藍田710504)
鎖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各年齡均可發生,但以青壯年和兒童多見,約2/3多發生在鎖骨中外1/3段。治療上有保守治療、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等方法,各有其適應證和優勢。隨著中醫結合骨科和現代影像技術的發展,間接復位經皮閉合穿針治療兒童鎖骨骨折有了長足的發展。我科自2009年10月~2013年6月采用手法復位閉合穿針微創治療兒童鎖骨骨折64例,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64例中男45例,女19例;年齡5~14歲,平均年齡8歲;骨折部位:鎖骨中段39例,鎖骨外側段25例;骨折類型:橫斷骨折34例,斜形骨折22例,粉碎骨折8例;受傷至就診時間1 h~3 d,平均 1 d。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準備 器械準備:大巾鉗3把,直徑1.5~2.5 mm克氏針若干,手搖骨鉆1把,克氏鉗1把,C型臂備用。患兒術前8 h禁食,6 h禁飲。采用全麻或頸叢麻醉。
1.2.2 手術方法 患兒仰臥位,患肩后側墊高,麻醉生效后消毒鋪巾。術者先“手摸心會”,結合X光片和手下的觸摸,在腦中形成鎖骨骨折斷端的立體形態及移位方向。用大巾鉗在遠折端以外約1 cm處經皮鉗夾鎖骨骨干,并向前適當提起,經皮插入一枚1.5 mm的克氏針,用針尖觸及骨折斷面中央的髓腔,手搖鉆裝上克氏針向外后方鎖骨走行方向鉆入髓腔,從肩膀后穿出皮膚。取下手搖鉆后用克氏鉗將針尾剪成斜面,并通過肩后把斷端的針尾調到與骨折端平齊。再通過手摸,明確近斷端的位置后,在近側斷端以內1 cm處經皮用大巾鉗鉗夾骨折近端。術者左右手配合,在C型臂的監視下“回旋端提”復位骨折。復位滿意后助手用手搖鉆將已打入的遠折端克氏針鉆入近端髓腔。此時可以用手摸檢查骨折的對位情況,利用巾鉗向上提拉檢查骨折端的穩定情況。達到滿意后折彎針尾,埋于皮下,無菌敷料包扎針孔。
1.2.3 術后處理 術后患肢用前臂吊帶懸吊,2 d后開始肘腕鍛煉,2周后開始肩部鍛煉,逐步加大關節活動范圍。4~6周根據X片表現局麻下取出克氏針。
1.3 療效標準 依照X線片表現、功能恢復及外觀情況進行評定。優:骨折解剖復位,愈合好,功能正常,局部外形平整,無壓痛。良:骨折近解剖復位,愈合好,功能正常,局部外形平整,無壓痛。尚可:骨折錯位1/3或輕度成角愈合,局部手摸有輕隆起,活動后偶有不適。差:骨折重疊移位,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局部手摸有臺階感,肩關節不適[1]。
1.4 治療結果 本組64例,經過3個月~1年的隨訪,按以上標準評定,優39例,良22例,尚可2例,1例術后1周拍片,因骨折碎塊移位,家長無法接受,中轉開放手術治療后痊愈。總優良率95.3%,總有效率98.4%。
兒童鎖骨骨折是肩部常見的骨折,治療方法很多。傳統觀念認為兒童再塑形能力較強,對復位要求不高,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2]。實際工作中發現有很多X片看起來移位嚴重的骨折經手法整復后對位良好,但移開手指后又發生移位,難以維持。“8”字繃帶固定力量非常有限,且患兒不適,很難配合,最后復位丟失,導致鎖骨骨折畸形愈合或延遲愈合。章先炎等[3]認為鎖骨骨折復位不良,不僅影響美觀,而且鎖骨的承載能力下降,并可誘發肩鎖和胸鎖關節的創傷性關節炎。現代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醫療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兒童有移位鎖骨骨折的保守治療,已不能完全適應臨床需要。開放復位手術內固定復位良好,固定可靠,但因鎖骨的構造和位置,其對骨折端血供的影響和局部瘢痕的美觀問題也日益被重視。手法復位閉合穿針微創治療鎖骨骨折綜合了兩種方法的優點,為兒童鎖骨骨折的治療提供了第三種選擇。筆者在應用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2.1 明確適應證 保守治療適用于沒有移位或移位輕微的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可以較好地顯露骨折端,利于復位,適用于粉碎較重、移位明顯的骨折。據我們觀察,兒童鎖骨骨折以青枝或橫斷、斜行骨折為多,如沒有過于強大的外力,較少出現第三骨折塊。且鎖骨全段均位于皮下,手可以捫及,這都為微創治療鎖骨骨折提供了契機。兒童鎖骨骨折中外1/3、橫斷、斜行或有移位不太遠的第三骨塊的,均適用手法復位閉合穿針微創治療。
2.2 明確優勢 手法復位閉合穿針具有局部無瘢痕、對骨折端血供影響小、固定相對可靠的優點。但其對粉碎塊無法有效固定,且單根克氏針抗旋轉、抗分離力量均不足。這在年齡偏大、體格健壯的男童患者中尤要注意。
2.3 明確注意事項 (1)在合理選擇病例的基礎上作好醫患溝通,使患兒家長能明白本療法的優缺點,如術中復位不成功或術后發生移位,能理解后繼治療。(2)術后患肢必須堅持懸吊,不能給骨折端過大的應力。術后鍛煉應在醫生護士的監護下進行,不可過急。本組病例中有1例患兒出院后不懸吊,10 d后復診時骨折端有約8°成角,手法試行按壓復位無效,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1]楊茂清,朱惠芳,于述國,等.端提回旋復位經皮逆行穿針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253例臨床觀察[J].中醫正骨,1994,6(1):18
[2]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01
[3]章先炎,楊茂清,孫繼澤,等.鎖骨復位的三維力學分析[J].醫用生物力學雜志,1994,9(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