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
(松滋市林業局,湖北 松滋 434200)
林業屬于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之一,林業健康持續發展與中華民族生存發展以及全球生態安全的宏偉事業具有重要關系。近幾年來,松滋市人民政府開展爭創“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的活動,如何讓我們的“綠色銀行”呈現健康發展的模式,森林病蟲害的研究就成為舉足輕重的一個環節。
通過分析發現,我國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因素主要包括下述幾點:第一點,森林害蟲或病害有主動傳播以及借助自然傳播的能力,一些個體被消滅,不過病蟲害還可以通過其他個體予以繁殖,經過一段時間后又可以進行大量的傳播。第二點,伴隨林業生產的快速進程,目前國內林面積持續增加,尤其是人工林面積更出現快速回升的趨勢。第三點,林業生產活動為害蟲的生存創造了環境,被害面積有可能隨之增加。隨著木材、接穗等材料的交往活動逐漸頻繁,新的害蟲種類也隨之增加。第四點,害蟲較強的適應能力。很多抗蟲的藥品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因為長實踐適應,害蟲的遺傳特性慢慢變異,因此還需要開發新的抗蟲藥品。
國內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特性:①多發性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逐年遞增,整體為上升態勢;②偶發性森林病蟲害范圍廣,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失;③危險性病蟲害傳播速度快,對國內森林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④一些次要害蟲在很多地區升級成主要害蟲,致使病蟲類型持續增加;⑤經濟林病蟲危害趨于嚴重化,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區域內經濟的發展。
要著重做好森林植物檢疫以及監測預報:植物檢疫為預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險性病蟲害的核心方式。針對發生植物檢疫對象的區域,我們要劃分成疫區予以徹底的封鎖;對苗木、木材以及相應的繁殖材料的調運要進行統一的管理,經過嚴格的檢疫程序,用以保證營造健康森林,降低病蟲害發生。而且要通過科學的手段,偵察病蟲發生以及發展情況,同時將偵察的材料與當地氣候、林木情況相結合,科學判斷病蟲害的發生以及發展情況,而且要第一時間予以通報。及時了解病蟲發生情況,要抓住防治的最佳時機。根據松滋市氣候和土壤特點,馬尾松毛蟲和楊樹天牛屬于多發的森林病蟲害,馬尾松毛蟲常稱為“不冒煙的森林火災”,被害松林,輕者影響生長,重者造成松樹枯死。馬尾松毛蟲危害后容易招引松墨天牛、松縱坑切梢小蠹、松白星象等蛀干害蟲的入侵,造成松樹大面積死亡。因此,松滋市林業局每年都要進行詳細的監測預報和積極防治。
要根據不同的區域,搞好封山育林工作:封山育林要根據差異化地區、差異化樹種,利用選育措施,擇取抗病蟲力強的樹種。而且要予以必要的混交,這樣可以深化生物群落,提升天敵的數量,加強林木的保護性能,進而達到控制病蟲的目標。封山育林是降低人、畜對森林植被破壞的主要措施。要深化育苗消毒處理:在苗圃設計之初,因為種籽與土壤里都會存在隱性病源,在育苗環節里要對種籽與土壤實施消毒,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出苗率,根據實際情況還要實施輪作。保護害蟲天敵:在森林里生存著一些以林木害蟲為食的昆蟲,及鳥類,這些生物對遏制害蟲的發生以及繁殖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要通過科學的措施,保護好這些生物。
根據地理特點培育健苗、健樹,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林經營機制,深化人工林防災控災的自控能力。構建混交林,在此基礎上要注意樹種搭配,實施近天然林經營機制,讓林中各種生物問相互制衡,森林生態環境確保穩定。深化植物檢疫工作,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際間的流動交往逐年遞增,很多外來的病蟲害傳入爆發的危險性也會隨之提高。所以,我們一定要深化植物檢疫工作,從根本提升檢疫技術水平,以避免或降低危險性病蟲傳入國內。而且還要注意我國一些特殊地區的植物檢疫工作,以避免有害病蟲蔓。
綜上所述,針對森林病蟲害我們要有預見性、要循規蹈矩、有側重點的進行預防,同時要一預防為本、綜合治理。要在保護環境先決條件下,重視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要全面顧及到有害生物種群動態和相關的環境問題,盡最大限度協調的運用技術及相應措施,要讓有害生物種群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之下,同時還要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
[1]盧希平,姜莉,魏建榮.花絨寄甲成蟲搜索銹色粒肩天牛行為的測定[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13,14(5):521-523.
[2]宋宗宇;孫紅梅;香格里拉森林資源保護調查研究[A].林業、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11年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C].2011.
[3]鄭紹清,文名章.略談國有森林資源資產管理的新模式[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2,13(6):582-587.
[4]馬艷,李海,常志州,等.沼液對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及機理研究Ⅰ: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及抑菌機理初探[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17(4):503-506.
[5]閔紅.呋喃蟲酰肼防治茶尺蠼的初步研究[A].河南省植保學會第八次、河南省昆蟲學會第七次、河南省植病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