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強(凱里學院 貴州凱里 556011)
實驗室是醫院、高校、科研所、企業等機構開展各種實驗的場所,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實驗室數量與開展實驗數量逐年上升,為推動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學實驗室是開展以化學反應為主要實驗內容的實驗室,在教育、醫藥衛生、工業生產等領域起到支撐性作用。化學實驗室因實驗需要,會產生大量化學廢棄物,其中毒害物質較多,對環境、人體危害甚大,加強對化學實驗室廢棄物安全管理非常必要。
一般來說,從種類上來看,實驗室含有化學成分的廢物主要包括有機或無機廢液、廢棄實驗樣品、存放化學品的容器等。但不同實驗室,化學廢棄物量與化學成分存在較大差距,與實驗室工作內容密切相關。
(1)品種繁多:以大學本科院校實驗室為例,據專業可分為化學類、化工類、生物化學、醫學等數十種專業實驗室,全國備案共700余所,一本綜合類院校專業較齊全,教學、科研任務較重,涉及項目眾多,應用化學品試劑類型從100至400種不等,涉及化學反應種類繁多,其產生化學廢棄物種類也極多[1]。此外,因科研、教學任務的變化,實驗室所產生化學廢棄品性質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增加了處理難度。相對來說,企業、醫療機構化學實驗以檢驗為主要目的,任務相對固定,廢棄物品種較少,時空變化幅度較小。
(2)數量巨大:工作任務的增加,必然會增加實驗次數,許多數據結果需反復驗證,也增加了實驗的次數,可以說實驗是一項高消耗的工作。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2013年共產生廢棄化學容器8t左右,空瓶3.5萬余個,化學試劑換算成干物質共消耗151kg[2]。醫療機構化學實驗室主要任務包括常規檢驗、科研教學,作為服務性機構,每天接待患者數以百計,實驗繁多,產生的化學廢棄物自然也非常龐大。
(3)危害可大可小:化學廢棄物危害與其理化特性有關,化學廢棄物中化學成分多為有機、無機溶液,其中不乏劇毒有害物質,可直接對環境甚至人體造成傷害。化學實驗可涉及活性成分如病毒、菌株,甚至是致病菌,部分致病菌生存能力強,不易被殺滅,甚至可在極端條件下存活,若處理不當,遺留于化學廢棄物之中,傳播開來,可致嚴重后果。
為保障實驗安全,規范實驗室管理,我國教育部、衛生部、環境保護總局等機構早已頒布施行各類實驗室管理辦法,明確實驗機構具有承擔廢棄物處理的責任與義務,對實驗室機構設置、人員職責、危險品處理與處理設施建設等均做出了詳細規定[3]。但該辦法落實狀況仍不盡如人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化學廢棄物處理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醫院等機構化學廢棄物處理能力嚴重不足,部分機構對廢棄物的處理嚴重依賴于專業的處理公司,而后者工作周期較長,部分高校、醫院等機構為圖方便,堆積化學廢棄物,甚至將不經處理的廢液直接排入下水管道,將廢棄容器直接堆積在閑置空地上。
(2)處理意識不足
意識指導行動,許多機構,特別是高校處理化學廢棄物意識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①對學生開展的基礎實驗產生的化學廢棄物,幾乎不處理便直接排放;②廢棄物無序堆積現象嚴重,存在潛在風險,增加了處理難度;③實驗室化學廢棄品處理,嚴重依賴于個人道德素質,缺乏有力的約束,實驗室化學廢棄物處理真實情況如何,外人無法得知。
加強實驗室化學廢棄物安全管理不僅是對社會、他人的負責,也是對自己的負責。機構領導應將實驗室安全管理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培養、樹立實驗室安全管理氛圍。人是最具有發展潛力的資源,具有極大的能動性,實驗室工作人員是實驗室一切活動的實行者,強化其安全管理意識,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等安全管理舉措。
確立制度保障,將工作人員安全管理意識維持下去。制度保障,監督是核心,主要方法包括:①工作人員之間相互監督,這種監督是善意的,是制度性的,公開與匿名相結合,對事不對人;②外部監督,來自于實驗室外部、機構外部監督,如醫院實驗室不僅需接受醫院管理部門監督,還需接受醫院外衛生部門監督。
保障制度還包括人事管理,具體措施為:①創建新的實驗室管理崗位;②明確權責;③將實驗室廢棄物安全管理工作量化、具體化,務必將廢棄物管理落到實處。
引進相關人才,化學廢棄物處理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術業有專攻,引進相關人才,從科學的角度對廢棄物危險性、處理工藝難度進行分析,以尋求最佳的管理方案,將風險與處理成本將至最低。
實驗室化學廢棄物安全管理,關系公共安全,是實驗室質量管理工作的重點。隨著我國科研、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化學實驗室涌現,現階段做好實驗室廢棄物安全管理工作,可為今后實驗室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指明方向。
[1]周海濤,陳敬德,周勤,等.高校實驗室化學廢棄物回收處置[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2(8):460-462.
[2]鄧吉平,李羽讓,李勤華,等.實驗室化學廢棄物安全管理的探索與實踐,2014,33(1):283-285.
[3]張學東,劉永紅,張宜欣.醫學公共化學實驗室開放模式下安全管理的探索[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1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68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