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灝(西南石油大學 四川 成都 610500)
大平房油田位于遼寧省大洼縣平安農場境內,構造位置屬于遼河盆地東部凹陷南端、榮興屯——大平房斷裂背斜內的局部構造。
大平房油田包括大1塊、大30塊、大32塊、大16塊、大17塊等區塊,其中大1塊是大平房油田儲量較集中、地質條件較復雜的主力開發區塊,其儲量占大平房油田儲量的90%以上;大平房油田構造上為一在斜坡背景上發育起來的被斷層復雜化的背斜構造,工區面積約9.6km2。主要含油氣目的層為下第三系東營組二、三段和沙河街組一段。
工區內有取心井4口,取心總進尺334.74m,總心長306.51m,含油心長37.05m,收獲率平均93.5%(表1)。分析化驗樣品:巖石薄片4口井70塊、孔隙度4口井90塊、滲透率4口井90塊、粒度80塊、碳酸鹽75塊、壓汞 、鑄體3口井64塊。

表1 大平房主要取心井數據
大平房油田鉆井揭露地層自下而上依次為:下第三系沙三段、沙一段、東營組以及上第三系館陶組、明化鎮組,其中沙一段、東營組和明化鎮組為含油氣目的層。
本次地層劃分與對比工作是以巖性、生物化石為基礎,標志層(標準層)為控制,測井曲線為手段,按沉積旋回所反映出測井曲線形態組合相似性,同時還考慮到巖性組合、地層厚度變化的連續性、油水組合的合理性,從大到小逐級控制對比精度,逐級細分到段、油層組、砂巖組及小層。結合油藏剖面、構造圖、地震剖面對分層進行調整,提高地層對比劃分的準確性。
除自上而下的多套火山巖可做為劃分組段標志外,主要的砂泥巖標志層有兩個標志層4個輔助標志層。
另外,在東營組和沙一段內部,還有一些巖性較穩定、分布較廣砂泥巖層,可在細分層組劃分中作為輔助標志層。
其結果將東二段劃分為2個小層。東三段劃分為4小層。沙一段Ⅰ油層組劃分為2個小層,合計9個小層(表2)。

表2 大1塊地層對比結果

s1 1 1 2
本區構造形成與演化經歷了兩次不同方式的斷裂活動,主要經歷沙河街期和東營期兩個發育階段,沙河街組沉積期以伸展活動為主,東營組沉積期,尤其是東二段沉積期以右旋走滑作用為主,伸展活動為輔。該區構造在沙河街期構造運動逐步增強,走滑體系逐漸形成,下第三系構造形態基本定型,東營期構造運動對大平房構造影響大,不僅發育了為數眾多的次一級晚期斷層,而且還有部分早期斷層如駕掌寺斷層平移活動加強,致使斷層性質多變,并且伴隨著多期火成巖侵入,火成巖在各地地層廣泛分布,使大平房構造變得異常復雜,東營期后的晚第三紀構造運動產生的斷層多規模小,但對構造幅度加強作用還是十分明顯。
根據地震資料篩選出工區內具備作合成記錄條件的井共計10口。力求在工區內平面上分布相對均勻、合理,能較好的控制工區內的速度變化。
由在井地層對比劃分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地震時深轉換速度(或本井、或單井、或綜合、或擬合)。通過連井剖面或過井地震剖面,精細解釋,形成能控制全區地層變化的地震地質連井剖面。要求連井地震地質剖面過所有將所有用于地震地質標定的井點,再補充必要的未過井點的地震剖面,搭建一個能控制全區的初始地震地質框架,使之成為一個能控制全工區的基干網絡。
根據地震資料的分辨能力,斷層解釋要分層次進行,首先在常規地震剖面上對易于識別的斷層進行全區解釋,完成斷層的初始平面組合,在此基礎上,充分應用相干數據體、水平切片等解釋技術,對難以辨認的小斷層進行補充解釋。
在常規地震剖面上進行斷層解釋是精細構造解釋的主要內容之一,剖面解釋不僅可以準確落實斷點位置、斷距大小、斷面傾向等斷裂要素,此外還能準確地確定斷層斷開的層位及空間展布。
規模較大的斷層解釋比較容易,斷點位置、斷距、斷面產狀等相關信息易于確定,解釋這類斷層的主要標志是同相軸的錯斷和波組產狀突變等特征。對小斷層的解釋要充分應用各項技術措施如相干數據處理、時間切片多數據體綜合分析等,多角度仔細觀察、分析,尋找斷層解釋的依據,最后對其進行適當的取舍。
大1塊斷裂系統發育較差,除東部邊界發育一條Ⅱ級斷層外,內部基本沒有斷層存在。
大平房斷層 是大1塊東部邊界的一條主要斷層,該斷層為南北走向、長期發育的東傾正斷層,是區塊內油氣運移的主要通道。該斷層在大16井附近消失。
大21斷層 是大1塊內部唯一一條斷層,該斷層為南北走向、東傾正斷層,主要發育時期為沙一段~東三段沉積早期,使背斜構造復雜化,對區塊內油氣分布起著控制作用。
總體為一個近南北向的長軸背斜,構造主體為東邊被大平房斷層隔斷的半背斜,有兩個局部高點,分別位于北部的大氣2井和南部的大10-12井附近,d3Ⅱ頂部構造北部構造幅度約為80~200m,南部構造幅度約為40~140m。從下到上高點位置、構造形態變化不大,構造幅度減小。
各層構造繼承性相對較好,東三段底部構造有一些變化,在靠近東部邊界斷層部位增加了一條南北走向、向東傾的正斷層,使半背斜構造破碎化。
東一段頂至沙一段底界5個層位的構造圖可以看出,各層被晚期斷層復雜化的程度也略有差異,在背斜圈閉內所形成的次一級高點或獨立斷塊圈閉數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