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奇
(建水縣臨安鎮農機站,云南 建水654300)
改革開放以來,建水縣的農業機械化有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那些適合于家庭小規模經營模式的小型耕田、排灌、農產品加工機械發展迅猛。但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糧食作物種植已快速向經濟作物種植向發展,近年來,建水縣圍繞“穩糧煙、擴果蔬、興林畜”的工作思路,發揮區位優勢,實施品牌戰略,打造高原特色農業,走出了一條“農業特色化、特色產業化、產業規模化”的發展之路,使全縣的種植、養殖業向區域化、規模化、特色化、外向型發展,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目前,建水縣存在農業機械與農業種植不相適應的現狀。
建水縣地處紅河中游北岸的傳統農業大縣,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肥沃的土壤,讓200多個蔬菜品種和20多個水果品種在這里安家落戶。全縣共有14個鄉鎮,共有人口532萬余人,耕地面積2.667余萬hm2。建水縣具有農業生產多元化發展的自然優勢,近年來,由于市場暢路不斷拓寬,建水縣果蔬種植發展迅速,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蔬菜年種植規模達0.3333萬多hm2,產值2.3億元,番茄、香芋、蓮藕、菜豆等特色蔬菜遠近聞名,每天約有250t蔬菜銷往昆明、廣東、深圳、福建、貴陽、成都、重慶等城市。酸石榴種植面積達0.6667萬hm2,建水酸石榴具有風味獨特、酸甜可口,深受市場青睞。葡萄產業是建水縣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興產業,獨特的氣候條件使建水葡萄具有早熟、質優的特點。葡萄產業得以迅速發展壯大,種植面積達0.4萬hm2,總產4.2萬t,產值6.3億元,遠銷昆明、南寧、廣州、寧波、重慶、北京、哈爾濱等國內市場內及港臺地區,出口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1)農業機械裝備總量高,但發展很不平衡。建水縣總農機動力3.7萬kW,擁有水田耕作機械4260臺(套)、2702.09萬W;農用排灌機械21745臺、7187.52萬W;農產品初加工機械3108臺、1577.96萬W;農用運輸機械3214臺、14383.24萬W;小型拖拉機(2.2~14.7kW)1351臺、1618.855萬W。而象蔬菜、葡萄、柑橘、梨等已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種植,但機械化水平較低,僅僅停留在耕作、灌溉上,如葡萄種植中的樹體修剪、樹形培養、花果管理、果實采摘等一系列工序都是人工操作,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2)農機化作業水平持續上升,但與農業產業化發展不相適應。農副產品初加工機械已飽和,而大中型拖拉機、水稻育秧及插秧、植保、化肥施用、糧食烘干、種子精選、稻麥聯合收割、漁業等機械發展緩慢,直到目前,林果業作業機械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農業機械裝備水平與農業生產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突出。
(3)農機化投入增長較快,但投資渠道較窄。2013年建水縣農機化總投資3061.1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209.11萬元,地方財政投入資金157.32萬元,單位和集體投入10.9萬元,農民個人投入2672.4萬元,占總投入的87.3%。而國家農業開發資金、地方財政投資、社會資金及企業投資用于農機化項目的投資太少,不能滿足農機化發展的需要。
(4)農機化發展極不平衡。能適應自給自足小生產模式的小型農機具發展快速,現已基本達到飽和。而生產效率高、質量穩定、高科技、節能型的大中型農機具發展緩慢;適應于種植業作業的小型農機具發展快,而養殖業、漁業、畜牧業、林果業、農產品深加工等機械發展緩慢;小型耕田、排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發展快,而育秧、插秧、植保、化肥施用、種子精選、收割、糧食烘干、節水灌溉等機械發展緩慢。
(1)農機推廣工作在政府中的地位不高。原有的農機資源如農業機械等被擠占或賣掉。過去,農機部門召開先進農機具現場會時,當地政府非常重視,并撥發一定的推廣資金,而現在支持力度明顯不足。
(2)現有的推廣機制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要求。①推廣工作主要靠開會、印發材料等傳統手段,坐在辦公室推廣的現象嚴重。比如,近年來,由于執行購機補貼政策,農民對購買新機具的積極性很高,由于種種原因,各鄉鎮農機站在沒有經過試驗、示范的前提下,僅憑經驗向農民介紹新機具。②長期以來,農機技術推廣工作往往注重產前、產中或產后粗加工機械化,而忽略產后深加工的機械化;只重視糧食作物機械化,而忽視經濟作物機械化;只重視農田作業機械化,而忽視農業工程等領域機械化,使得農機推廣的產品與需求市場脫節,造成推廣部門想推的推不動,農民想要的又沒有的現象。
(3)農機推廣力量薄弱。農機推廣人員被納入鄉鎮統一調配后,有的被鄉鎮黨委政府常年借用,或長期被抽調參與鄉鎮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與自己的本職工作脫節,無法專職專用,嚴重影響了農機推廣工作;有的雖然是農機站的一名大學生、一名農機專業技術人員,但沒有系統的農機知識,又不愿學習,不愿深入田間地頭參與新機具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只是被動參與到推廣工作中,存在只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大大削弱了農機推廣力量。
(4)農藝制度和農業經營模式已不適應農機化的發展。現行農藝制度有的已不適應農機化的發展,有的已對農機化發展產生了制約作用。例如,為保護性耕作技術而推行的少耕、免耕農藝、節水灌溉技術等在建水縣推廣運用緩慢,因而與此類技術相適應的機械推廣應用困難。穩定在土地承包30年不變基礎上自給自足小生產模式僅能部分小型農機具的發展,不適應全程機械化的需要,也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
(1)改革現行農藝氣度和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要不斷的改善和發展現行農藝制度,使農藝和農機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推廣和發展適應本地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業技術裝備,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所需的少耕、免耕、化肥施用、節水灌溉機械和技術。改革現行的自給自足小農生產經營模式,要按照農業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促進土地集約經營和規模化經營,推進農機作業集團承包和農業生產公司化動作機制的發展,積極發展農機化科技示范園區,以提高農機化管理水平和規模效益。
(2)著力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要在穩定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的基礎上,本著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則,在各級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的引導下,通過反租倒包、切塊置換、折股經營等土地流轉模式將土地向種田能手或農業集團集中,使種田能手經營耕地達到一定規模,且耕種地連片。逐步使全縣規模化經營的耕種地占到總耕地面積的80%以上,農業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95%。
(3)增加對農村基本建設的投入。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中共中央解決“三農”問題一系列舉措的規定,增加對農村基本建設的投入。并將重點投放在規劃修建農村機耕路網、農田灌溉和排澇溝渠網項目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及中低產田改造上,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田抗旱排澇能力,以適應農業全程機械化的需要。
(4)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面發展農業機械化,要結合退耕還林和中低產田改造等,進一步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對農民工技術培訓力度,促進農民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大力發展養殖業、漁業、畜牧業、林果業、農產品深加業,拉長農業產業鏈,走加工、流通、增值的路子。通過市場化動作,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充分發揮農機增產增收的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漁業、畜牧業、林果業、農產品深加工機械,推廣高新技術和裝備,全面發展農業機械化。
(5)制定優惠政策,增加資金扶持,提高農業生產行業的投資回報率。目前,建水縣的農業生產行業的投資回報率遠遠低于第二、三產業。因此,難以吸收社會、企業財團及個體投資者的資金投入農業產業。為此,要通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增加對農業生產企業、種田能手的資金扶持力度,使農業生產企業的投資回報率提高,達到或超過社會的平均回報率,以吸收大量社會資金投資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例如制定支持和保護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業產業企業減免稅收政策等。改變過去那種撒胡椒粉的做法,集中使用國家農業開發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增加對農村機耕路網和溝渠網建設的投入,加大對農村經營耕地在60hm2以上的種田能手和經營耕地在1000 hm2以上的農業經營企業的財政扶持力度,將購機補貼、中低產田改造、燃油稅補貼等資金向他們傾斜,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全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6)積極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機推廣的作用和意義。農機推廣是一項農業生產的基礎性工作,是農業產業化、規范化、科學化發展的基礎。各級黨委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機推廣工作,真正發揮農機專業技術作用和意義。
[1]夏俊芳,張華珍.農村機械化[J].農村機械化,1996,(6).
[2]崔玉成.農村機械化[J].農村機械化,1996,(5).
[3]郎紅波,楊瑞.強化農機培訓 促進農業發展[J].農村牧區機械化,2009,(5).
[4]楊秋萍.博白縣農機培訓的現狀與對策[J].廣西農業機械化,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