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娟
(山東省鄆城縣中醫醫院 鄆城274700)
腹痛是兒科常見病癥,其涉及疾病范圍很廣,但近年來臨床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病例顯著增多,目前國內外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腸系膜淋巴結炎一般認為因鏈球菌的血行感染、病毒所致,也有認為與腸道炎癥和寄生蟲病有關。多見于回腸末端,淋巴結呈多發性充血、腫大,腹腔內可有少量炎性滲液,該病多見于7歲以下的小兒。本組病例均根據臨床癥狀以及高分辨率超聲儀的圖像定義并除外腸蠕動亢進、腸蛔蟲癥及其他引起腹痛的原因。筆者自2012年10月以來運用中醫治療110例腸系膜淋巴結炎患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110例均選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門診以腹痛就診的腸系膜淋巴結炎患者,其中男53例,女57例;年齡2.5~10歲,平均約7歲;病程1周~1年余;全部病例均有腹痛,多在右下腹及臍周,亦有伴見發熱、咽痛、嘔吐等癥狀。
1.2 診斷依據 (1)大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中并發嘔吐、發熱、腹痛等表現。(2)腹痛以右下腹、臍周部位常見,呈陣發性、痙攣性痛,反跳痛及腹肌緊張少見。(3)腹部壓痛不固定,可隨體位改變而變化。(4)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一般正常或稍增高或降低,而淋巴細胞比例增加。(5)超聲檢查示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常為多發。
1.3 治療方法 運用解毒散瘀湯加減,處方: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 g,赤芍、白芍、當歸、陳皮各9 g,雞內金10 g,三棱、半夏、甘草各6 g。5歲以內患兒1劑/2d,5歲以上患兒1劑/d,水煎服。加減:發熱、咽痛明顯者加黃芩、馬勃;腹痛頻繁,大便黏滯不爽者加葛根、檳榔。10~14 d為1個療程,2周后統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超聲復查無腫大淋巴結。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超聲復查腫大淋巴結較前縮小。無效:癥狀與超聲復查改善不明顯。
1.5 治療結果 本組110例中,痊愈92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7.27%。
腸系膜淋巴結炎屬于胃腸外科,本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常見于兒童或青少年,且多見于回盲部淋巴結。該處淋巴結很多,兒童尤為豐富。腸內容物在回腸遠端停留時間較長,毒素及細菌產物易在該處吸收而引起淋巴結的急性炎癥反應。鏡下可見淋巴竇擴張,中性粒細胞由小血管進入淋巴竇內,吞噬細菌。有的白細胞可因此而發生變性、崩潰,形成細胞碎片或變性的物質。淋巴結內的血管也擴張充血,生發中心增生,竇細胞和免疫母細胞增生,也是小兒急性腹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其疼痛持續時間短、易反復的特點,筆者嘗試摒棄常規的抗感染、解痙止痛等方法,通過辨證應用中醫藥,減少復發。
《婦幼集成·腹痛證治》說:“夫腹痛之證,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有冷有熱、有蟲痛、有食積,辨證無訛,而施治必效。”《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腹痛候》:“小兒腹痛,多由冷熱不調,冷熱之氣與臟腑相擊,故痛也。”故小兒若感受外邪或內傷飲食,或跌撲損傷,均可使氣機郁滯,血流不暢,經絡不通,“不通則痛”,從而產生腹痛的癥狀。腸系膜淋巴結炎多見易感、脾弱小兒,每由感受外邪、飲食不節而誘發,終結為瘀而成形。筆者采用自擬解毒散瘀湯以解毒散結、行氣化瘀。方中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解毒散結,共為君藥;當歸、三棱化瘀消癥,是為臣;佐以陳皮、雞內金行氣化滯;赤、白芍涼血消腫、止痛;取小量半夏辛開散結和胃;甘草調和諸藥。現代藥理研究,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芍藥甙,有抗炎、鎮痛等多種作用,特別是在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方面,有著較好的效果。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白芍對肝巨噬細胞損傷有保護作用,可使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增加30%,所以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此外,合理的調護也是必須的:節飲食、預防外感、更好地增強體質。根據辨證酌情加減,經臨床驗證,運用解毒散瘀湯治療腸系膜淋巴結炎療效確切,隨診多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