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青
(通聯:重慶市萬州區新田鎮農業服務中心 404027)
小麥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栽培小麥歷史悠久,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僅次于水稻,是居第二位重要的糧食作物。最近5年來,萬州區新田鎮連續承擔了重慶市萬州區小麥萬畝高產示范片創建,針對在建設示范片中存在的問題(一是種植小麥“毛多肉少”、效益比較低;二是農村勞動力缺乏;三是我鎮地處渝東地區以山區為主,機械化耕種難度大),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改進傳統種植小麥方式,總結出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種植小麥,比常規種植能從多方面節本省力,并能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
1.省工省力省時 稻草覆蓋免耕種植省去犁田和碎土用工,節省勞動力,減輕了勞動強度,緩解了農村青壯年人員外出務工導致耕種勞動力不足的矛盾,同時也緩解了農村耕牛缺乏和山區機械化耕種困難等現實問題。采用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種植小麥,比常規種植節省2個工日/畝,節省用工費用100元/畝。
2.培肥地力 稻草覆蓋增加了土壤有機質,使土壤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得到了全面補充,同時改善了土壤結構,培肥了地力。通過3年連續示范,稻草覆蓋免耕栽培小麥比常規種植在化肥投入上減少成本40元/畝。
3.保墑保肥 稻草覆蓋能減少土壤水分的表面蒸發和雨水對土表肥料的淋失,增強了土壤抗旱保水、保肥能力,特別是播種后遇干旱更能體現這一優點。
4.增產 常規種植小麥播期常受天氣影響,經常遇到播種期不是干旱就是雨水過多,導致小麥不能適時播種。稻草覆蓋種植不需要翻耕田,能做到適時播種,出苗整齊;稻草還田腐化后,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營養元素全面而有效期長,保障了小麥整個生長過程營養需求,提高了小麥抗病蟲害的能力。據3年連續栽培對比示范,采用稻草覆蓋小麥免耕栽培技術種植的小麥平均305kg/畝,常規種植小麥平均產280kg/畝,稻草覆蓋小麥免耕栽培技術種植比常規種植增產25kg/畝,增產率8.9%。
5.增效 稻草覆蓋免耕種植小麥與常規種植效益對比,用工成本節省100元/畝,肥料成本節省40元/畝,增產收入60元/畝,總計增效200元/畝。
1.收集稻草 收獲水稻時,齊泥收割水稻,在田里用小型脫粒機或人工搭拌桶脫粒,把稻草系成小捆放在田里晾干,干后堆碼在田埂上備用。
2.深溝排水降濕 水稻收獲后利用空閑時間對大田、爛泥田及時挖深溝晾曬,開好麥田“四溝”,即外溝、圍溝、墑溝、腰溝。外溝深度不低于1m,圍溝深度不低于0.5m,墑溝深度不低于0.3m,廂面寬度以3m為宜。小塝田開好排水溝,注意排濕。播種前將開溝所起的泥土碎細,均勻鋪在廂面,使全田高低一致。
3.化學除草 免耕田未經翻耕,雜草多,尤其是在溫度高的年份,雜草生長快,會大量消耗養分。因此,在小麥播種前必須進行一次化學除草,防止草欺苗??僧€用20%克無蹤水劑150~200mL,于播種前5~7天施藥,或10%草甘膦水劑750mL/畝,于播種前20天施藥。施藥時選晴天、露水干后,對全田雜草均勻噴霧。
4.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 選擇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適宜品種,如渝麥10號、渝麥13號,渝麥9號、川麥52、川育16等。播種前選晴天曬種2~3天,提高種子發芽率;然后按10kg種子用60%戊唑醇懸浮劑8mL,對水150~200mL,混合后均勻噴在小麥上,充分拌勻后堆悶3小時,晾干后播種,可預防小麥白粉病、銹病、紋枯病等多種病害。對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可用50%甲胺磷乳油或鋅硫磷0.5kg對水50kg拌種。
5.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海拔500m以下的地帶播種期在11月1~15日,海拔500m以上的地段播種期在10月25日到11月10日。用種8~9kg/畝,條播或窩播,行距25~28cm,窩距18~20cm,基本苗控制在12~14萬/畝,確保小麥苗量合理。
6.施足底肥,及時覆蓋稻草 底肥畝施尿素14kg、過磷酸鈣40kg、硫酸鉀10kg,或施用40%復合肥30kg/畝。施肥時要將肥料與種子隔開。播種施底肥后將稻草均勻蓋在廂面上,厚度2~3cm,以把種子肥料遮蓋到為準。注意稻草不要掉到溝里,影響排水排濕。有條件的地方最好蓋草后施豬糞水1000~1500kg/畝,既有利于稻草腐熟轉化,又增加土壤有機質。
7.田間管理 小麥二葉一心時用8kg/畝尿素追肥1次,雨天可以撒施,最好是對糞水或清水淋施。若群體葉色發黃,長勢較弱,應追施拔節肥,畝用尿素1.5kg;及時疏通“四溝”排漬水,避免濕害。病蟲害防治: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可畝用50%多菌靈100g加100mL氧樂果,加磷酸二氫鉀100g、尿素100g對水60kg,進行藥肥混施,在防治病蟲害的同時又進行了根外追肥。
8.適時收獲 小麥蠟熟期及時收獲,也就是小麥植株旗葉變黃、莖稈變黃、80%以上籽粒變黃時,千粒重最大,應及時收獲,及時曬干風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