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方明
(通聯: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農牧業局質量安全辦公室 637100)
蕺菜俗名側耳根、豬鼻孔、臭草等。其根、莖、葉有魚腥味,故名魚腥草。據測定,魚腥草含粗蛋白質2%、粗脂肪0.4%、多糖類6%、鈣0.07%、磷0.053%、揮發油0.12%~0.15%,還含有蕺菜堿。魚腥草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和化食等功效,可治療多種疾病。魚腥草可作菜食用,營養豐富;還可加工成魚腥草茶、酒、汽水等保健飲料和食品,很有開發前景。
魚腥草喜溫暖陰濕環境,怕干旱,較耐寒,在-15℃以下仍可越冬。4~5月開花,6~7月結果,11月下旬開始謝苗,次年3月返青。常見野生于溪谷、田埂、草叢中或塘邊。要求土壤肥沃,忌干旱,但適應性強,人工栽培每畝產量可達1000kg以上。
蕺菜分為白莖和紅莖兩種,紅莖其味濃厚,腥味更重,要根據當地市場需求來選擇白莖或紅莖栽培。
一年四季均可栽培,根莖繁殖栽培選擇2~3月或10~11月為最佳栽培時間,畝用種量80~100kg。
采用分株、插枝和根莖繁殖均可,但根莖繁殖方法最為常用,省力且效率高。①分株繁殖。將母株挖出分株移栽于沙土的苗床上育苗或直接移植均可。②插枝繁殖。在春、夏季,剪取無病蟲健壯枝條作插穗,截成長12~15cm長,插扦于沙壤土的苗床上,行株距16cm×10cm或14cm×10cm。插后澆水,遮蔭,生根后移苗定植。三是根莖繁殖。挖出色白、粗壯、無病害的根莖,截成具有2個腋芽以上的小段,在苗床上或大田開淺溝育苗或定植。
將種莖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中浸泡30分鐘,撈起即可。若當天未播種完的種莖,用濕潤的沙蓋好,可以放置5天左右。
選肥沃疏松、排灌方便、背風向陽的沙質壤土或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栽培。每畝施農家土雜肥3000kg、硫酸鉀復合肥80kg作基肥,深翻松土后起畦,畦寬1.5m,畦高30cm,溝底寬20cm。按株行距14cm×20cm開淺溝或挖穴定植,每窩放2段種莖擺好,種植后澆水蓋土,然后每畝可用700kg稻草覆蓋,保持土壤濕潤。
1.澆水 魚腥草喜歡濕潤的土壤環境,要及時澆水,尤其在5~6月莖葉生長旺季和7~8月高溫干旱時尤其重要。
2.中耕除草 出苗后到封行,中耕除草3~4次,減少雜草與魚腥草競爭水分、養分,并破碎土壤表面板結,創造疏松的土壤環境。
3.摘心和摘蕾 生長過旺的植株要摘心,抑制側枝,使養分保證地下莖供應。如果不是為了用花,初現蕾即摘,避免生殖生長與營養生長競爭養分。
4.追肥 基肥足,可不施追肥。但在5月下旬,為了魚腥草旺盛生長,可每畝施人糞尿1500kg。為了增加產品香味和產量,可在生長期間用0.2%~0.4%的磷酸二氫鉀噴葉2~3次。
魚腥草病蟲害很少發生。①白絹病。發病初期地上莖、葉變黃,地下莖遍生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并逐漸軟腐,在布滿菌絲的莖及其附近地表產生大量油菜籽狀菌核,后期會成片倒伏。其病原為齊整小菌核,屬半知菌亞門真菌。防治方法:選地輪作;剔除病種莖;加強田間管理;發病初期噴灑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隔10天1次,共防2~3次,采收前1周停止用藥。對病株也可用50%托布津600~800倍液灌根。②紫斑病。為害葉片,心輪紋,造成葉片干枯死亡。發病初期噴灑1∶1∶160的波爾多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2~3次。③葉斑病。發生在高溫干旱季節,發病時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400~600倍液噴霧。
3~5月采割較幼嫩的魚腥草供食用。若以藥用為主,種植當年只可采收1次,可在9~10月采收;第二年可收割兩次,第一次在6月,第二次在9~10月。若是加工制作飲料,可根據生產工藝要求,用鐮刀平地割下全草,洗凈曬干,即可收藏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