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文
(通聯:四川省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農牧部 瀘定縣 626100)
十字花科根腫病又名癌腫病,可為害大白菜、小白菜、蘿卜、甘藍和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一旦發病,防治難度大,損失嚴重。近年來,在瀘定縣大渡河沿岸蔬菜種植區(主要包括德威、加郡、興隆、冷磧、杵坭、瀘橋和烹壩等鄉鎮),根腫病發生逐年加重,已成為影響十字花科蔬菜生產的重要因素,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安全。掌握十字花科根腫病的發生規律,采取對路的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減少菜農損失。
十字花科根腫病的病原為鞭毛菌亞門蕓薹根腫菌,是一種專性寄生真菌,通常只為害十字花科植物。病菌侵染根部后,在寄生的薄壁細胞內蔓延,刺激細胞不正常分裂或增大,在根部形成腫瘤,俗稱“大根”,嚴重影響水分和養分的正常吸收。
十字花科根腫病往往自苗期開始發生,發病初期地上部分的癥狀不明顯,以后生長遲緩,葉色變淡,甚至發黃,植株矮化,表現缺水癥狀,逐漸在主根和側根上形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腫瘤,嚴重時幼苗枯死。成株受害初期,地面上部不明顯,但生長緩慢、矮小,重者表現為缺水狀,基部葉片在中午時萎蔫,早晚可恢復;后期則葉片發黃、枯萎甚至整株死亡。根部腫瘤初期表面光滑,后期龜裂、粗糙,極易遭受其他病菌的侵染,尤其易被軟腐細菌侵染,造成組織糜爛、瓦解,并散發出臭味,導致整株腐爛、死亡。
病原菌主要以孢子囊隨病殘體在土壤、未腐熟的廄肥或附著在種子上越冬越夏,屬土傳病害,散落在土壤里的休眠孢子囊,成為初侵染源。病菌對不良環境抵抗力強,尤其是在微酸性土壤中能存活4年以上。病菌喜歡溫暖潮濕環境,9~30℃均可發病,最適發病溫度19~25℃,相對濕度70%~98%,pH值5.4~6.5。病害主要通過灌溉水、雨水、病殘體、農具或農事操作而進行田間傳播。
瀘定縣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地理環境復雜,氣候垂直差異明顯。海拔1800m以下的大渡河河谷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為有名的干熱河谷地帶,也是我縣蔬菜生產的主要區域。每年4~10月,我縣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發生普遍較重。
1.不合理施肥 上世紀60~70年代以來,當地農民為了提高蔬菜產量,長期大量使用過磷酸鈣等酸性肥料,導致土壤酸化現象明顯,為根腫病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2.不合理連作 同一塊土地上連年種植十字花科蔬菜現象十分常見,如結球甘藍、小白菜與油菜連作,加劇了病害的發生。
3.農事操作不合理 土壤處理不到位,農具帶菌操作,地下害蟲危害及農事操作傷害植物的根部等因素均可導致病害的發生與傳播。
4.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滯后 農技員缺乏,基層農技服務缺失。
5.氣候條件適宜 每年4~10月的雨季,田間濕度大,氣候涼爽,適宜病害的發生、擴散。
1.合理輪作 由于根腫菌休眠孢子囊的抗逆性很強,因此發病重的田塊,實行3~5年的輪作,十字花科蔬菜與蔥蒜、芋、小麥等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或水旱輪作,均能有效減輕發病率。
2.調節土壤酸堿度 一般施用石灰改變土壤酸堿度,畝用消石灰100~150kg撒施于土表,通過整地拌入土中,可中和土壤的酸性,營造不適宜病菌生存的環境,減輕病害發生。但長期施用或過量施用會改變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團粒結構,造成土壤板結。也可每畝撒施草木灰50~100kg,草木灰富含多種必需元素,有利于蔬菜的生長,也可減少病害的發生。
3.抓好苗床消毒 播種前采用75%敵克松可溶性粉劑600倍液浸種。苗床地應選擇排灌方便、土壤不帶菌的田塊,并用50%敵克松400倍液,或福爾馬林50倍液,或50%多菌靈300倍液噴灑苗床進行消毒后播種,然后用無菌土覆蓋。移栽時,起苗前7天采用58%瑞毒霉錳鋅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處理,避免病苗進入大田。
4.加強田間管理 苗床或田間盡量少施氮肥和過磷酸鈣,而以農家肥和含鉀復合肥為主。注意加強田間排灌管理,深溝高廂,注意隨灌隨排,理通田間溝渠,避免田間積水,不在低洼積水地種植十字花科蔬菜。發現病株要及時清除,帶出田間燒毀,并在病穴四周撒石灰處理,對健株淋施500倍五氯硝基苯液,以防病菌蔓延。
5.化學防治 蔬菜發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5%石灰水或40%五氯硝基苯粉劑500倍懸浮液灌根,兩周1次,連續3次,效果佳。也可用金雷多米爾500倍液灌根,移栽后3天灌1次,10天后再灌1次,效果好。
十字花科植物根腫病的防治還要進行多方面的工作,如清除田間殘株雜草,減少病原,加強苗期管理,以促進幼苗健壯生長。殺菌劑應交替使用,按標準配制,不可任意提高濃度,否則容易產生抗藥性。根腫病的防治沒有特效藥,生產中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多種防治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