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磊,趙均壯,王小蘭
(1.中國氣象局,北京 100081;2.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北京 100081)
氣象事業是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在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人民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氣象觀測工作是氣象業務服務和科學研究的基礎,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氣象觀測基本數據的代表性、準確性、連續性和可比較性,關系到天氣氣候預測預報和氣象服務的準確性和針對性,關系到我國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全問題,也關系到我國氣象工作在國際上的聲譽和形象。因此,做好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意義深遠,責任重大。
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和城市規劃建設的矛盾日益突出,氣象探測環境遭到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問題尤為突出,很多臺站被迫搬遷,氣象觀測資料的代表性、準確性、連續性和可比較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氣象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將對我國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并對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議。
(1)健全法律法規,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的規范化管理。中國氣象局歷來重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早在1986年,中國氣象局就出臺了《基準氣候站觀測環境保護規定》,對基準氣候站的探測環境保護提出了明確的要求。1994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條例》,明確了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應當受到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保護措施和管理辦法應當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會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制定、氣象臺站的站址及其設施的安置應當長期保持穩定、氣象臺站或設施遷移的條件和有關要求等。1998年,中國氣象局正式印發了《各類氣象探測環境的技術規定(試行)》,第一次對“被中國氣象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列入氣象探測站網的臺站點”(包括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一般氣象站,遙測、自動氣象站,高空氣象探測站,天氣雷達站,氣象衛星地球站,大氣本底站和酸雨站等)的氣象探測環境做出了技術規定。2000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在對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氣象臺站遷移做出明確規定外,還對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應當避免危害氣象探測環境提出了具體要求。2001年印發的《地面氣象觀測站站址變動規定》首次對地面氣象觀測站站址變動的審批權限、報批程序、上報材料、新址觀測時間及對比觀測做出了規定。2004年,《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中國氣象局7號令)正式實施,進一步明確了各類氣象觀測站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要求。2012年12月1日,《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出臺,明確了各級政府及其部門保護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的責任和義務,對氣象探測環境的保護要求做了部分調整,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法制環境更加完善。2012年底,中國氣象局印發 《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遷建撤暫行規定》,對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的新建、遷移和撤銷的審批權限、報批流程、上報材料提出了明確要求。此外,中國氣象局還先后印發了20余份文件,以指導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
(2)加強部門協作,使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關口前移。為了盡可能避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與城市規劃建設之間的矛盾,從源頭上保護氣象探測環境,減少地方政府和建設單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促進城市規劃建設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和諧發展,2004年,中國氣象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級氣象部門要主動加強與當地建設規劃部門聯系,建立、健全相關的備案制度,及時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以及地方性法規、規章規定的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的保護范圍和標準報當地建設規劃部門備案;各地在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時,要嚴格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切實保護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減少或者避免因城市或者鄉鎮規劃建設項目導致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受到影響和破壞。通知還明確指出,建設規劃部門應當與氣象部門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設規劃協作溝通機制。建設規劃部門應當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和審批可能影響已建氣象臺站探測環境和設施的建設項目時(包括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主動聽取氣象部門的意見,并事先征得具有行政審批權限的氣象主管機構的同意,新建、改建、擴建氣象臺站和設施,應當符合氣象設施建設規劃和城鄉規劃,做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實現城市建設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3)因勢利導,做好氣象臺站遷移的科學管理。為了科學有效地保護氣象探測環境,兼顧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緩解基層氣象臺站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的壓力,改善部分氣象觀測站的探測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氣象設施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因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或者城市(鎮)總體規劃變化,確需遷移氣象臺站的,在擬遷新址符合要求,各種條件均成熟的情況下,中國氣象局按照有關程序準予遷移。為盡可能減少站址遷移對氣象觀測資料產生的影響,確保30 a內不出現多輪搬遷,從2013年起,每年全國氣象觀測站搬遷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從實施情況看,該方法總體反映較好,有效地控制了近年全國氣象觀測站搬遷的迅速上升趨勢和區域間不平衡的問題。
(4)強化責任制,變被動追究為主動建立多環節責任制。2007年,中國氣象局組織完成了首次全國氣象探測環境調查評估,對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氣象探測環境進行了定量評價。之后,為加大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力度,中國氣象局逐級簽訂了氣象觀測環境保護責任書。以2007年調查評估結果作為今后觀測環境變化的參考標準,其主要內容制作成證書,由各級氣象部門主要負責人簽字后下發各站。各級氣象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作為氣象觀測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對其職責范圍內的氣象觀測環境保護負總責,對在此參考標準基礎上出現的觀測環境惡化負相應責任,并嚴肅處理氣象觀測環境保護不力的主要責任人。
(5)加強宣傳,借助人大執法檢查加大執法力度。中國氣象局曾多次發文強調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宣傳的重要性,2008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省(區、市)氣象局在組織各級臺站利用各種時機,采取報紙、網絡、電視、宣傳冊等多種媒體形式,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對于提高當地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的同時,要認真組織各級臺站在氣象臺站、區域站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志、標牌,公告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的法定保護范圍、保護標準,使社會公眾了解相關的規定和要求。2008年《關于2007年全國氣象臺站觀測環境調查評估情況的通報》中指出,各級氣象部門要加強與各級人大的溝通,充分發揮人大的監督協調作用,采取專項執法檢查等形式,進一步加大對影響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違法案件的執法力度。201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執法檢查,對氣象法的有效實施,特別是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繼2007年中國氣象局組織了全國氣象探測環境調查評估后,2013年又完成了第二次評估。此次評估的具體方法在原來基礎上依據《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進行了部分調整,評估方法更具科學性。調查評估結果顯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氣象探測環境定性為“優”和“良”的地面站數量達到60%以上,整體情況良好,與2007年的評估結果基本相當。由此可見,在中國氣象局一系列舉措和全國各級氣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氣象探測環境總體狀況保持穩定。但是,也有近半數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的氣象探測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保護壓力巨大。目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城市規劃建設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保護和遷站壓力巨大。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建站時絕大多數位于城市邊緣或者農村地帶,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氣象觀測站所在地逐漸成為城鎮發展建設的核心區,棚戶區改造力度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有些臺站逐漸被高樓大廈所包圍,有些臺站被迫讓出地盤,“上山下鄉”。部分地方政府領導干部更換頻繁,造成政策執行不連續,城市規劃朝令夕改,致使地方政府出臺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很難落到實處,氣象觀測站一遷再遷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地危害了氣象資料的代表性、準確性、連續性和可比較性。
(2)氣象部門在政府決策中參與度不夠。盡管各級氣象部門建立、健全了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備案制度,但部分地方政府建設規劃部門在制定、調整城市規劃,或者批準建設規劃時,并未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要求考慮在內,也未征求氣象部門意見,地方政府在氣象部門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批準規劃的決定的情況屢見不鮮,導致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出現被動局面。
(3)氣象執法效力不高。盡管《氣象法》、《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明確了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法律責任及懲罰措施,但執行起來難度較大。有些單位強行建設,野蠻施工,個別地方政府甚至不惜“以身試法”,致使氣象探測環境遭到嚴重危害。
(1)加大氣象探測環境保護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努力使地方政府和社會民眾自覺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無論是城市規劃建設危害氣象探測環境,還是氣象執法效力不高,歸根結底在于地方政府和社會民眾對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地方政府往往把經濟建設放在首位,忽略了氣象預報服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保障作用,更不了解保護氣象探測環境對于確保氣象觀測資料代表性、準確性、連續性和可比較性,乃至對做好氣象預測預報、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讓大家深刻認識到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加強高層協調,與相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中國氣象局與相關部委針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共同出臺文件,增加氣象部門在城市規劃建設項目審批問題上的話語權,加快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的編制進度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從源頭保護氣象探測環境不受破壞。
(3)依法、科學、有序做好臺站遷移審批。在充分調研和評估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觀測站遷移管理規章制度,依法、科學、有序做好臺站搬遷審批,一方面要緩解基層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壓力,另一方面在使氣象探測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要求政府承諾長期保護,確保遷移后氣象探測環境長期穩定,形成城市建設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