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晴棠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北京 100728)
特約述評
綠色低碳引領我國石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袁晴棠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北京 100728)
綜述了世界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的發展趨勢。詳細介紹了綠色化學、化工技術取得的積極進展;國際大型石油石化公司積極推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開發與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節能減排已成為潮流;生物基化學品是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方向;國際石油石化公司積極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研究等。同時總結了我國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的初步進展,分析了我國石化產業綠色低碳面臨的嚴峻挑戰,并提出了推動我國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若干思考。
綠色低碳;石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伴隨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加重,化石能源和其他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與不合理使用以及工業廢棄物的排放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危及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化學工業在繁榮經濟、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有“三廢”產生。要從根本上治理環境污染,減少排放,就必須發展綠色化學,實施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甚至避免有害物的產生。綠色化學是當今國際化學學科研究的前沿,是21世紀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1]。伴隨綠色化學、化工技術的發展,世界石化產業呈現綠色低碳的發展趨勢。
本文綜合論述了世界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的發展趨勢,總結了我國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的初步進展,分析了我國石化產業綠色低碳面臨的嚴峻挑戰,并提出了推動我國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若干思考。
1.1 綠色化學、化工技術取得積極進展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綠色化學、化工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1990年美國頒布污染防治法案,1996年美國政府設立“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1997年由美國國家實驗室、有關大學和企業聯合成立了綠色化學院,綠色化學的研究在美國興起。此后,日本、歐洲、拉美等地也相繼掀起綠色化學研究的熱潮。在綠色化學研究的基礎上,綠色化工生產技術快速發展,其研究范圍包括:1)原料綠色化,選擇無毒、無害原料,以及替代性和可再生原料(如生物質、淀粉和纖維素);2)化學反應綠色化,目標是實現“原子經濟反應”;3)反應介質綠色化,采用無毒、無害的催化劑、溶劑和助劑;4)產品綠色化,生產環境友好的化工產品[2]。
在原料綠色化方面,國外已開發出用無毒或低毒化學品替代劇毒的光氣和氫氰酸生產許多化工產品的技術。如意大利埃尼公司開發出以一氧化碳、甲醇和氧氣為原料制備碳酸二甲酯(DMC)的工藝,從而淘汰了以光氣和甲醇為原料生產DMC的技術等。在替代氫氰酸方面,日本旭化成公司開發出用異丁烯直接氧化生產甲基丙烯酸的技術,代替以氫氰酸和丙酮為原料生產甲基丙烯酸的技術等[2]。
化學反應綠色化的目標是實現“原子經濟性反應”,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在石油化工生產過程中,已有一部分生產技術是“原子經濟反應”的應用實例。如乙烯聚合生產聚乙烯、丙烯聚合生產聚丙烯、對苯二甲酸(PTA)與乙二醇聚合生產聚酯、甲醇羰基化制醋酸以及在鈦硅分子篩的催化作用下,環己酮與氨、過氧化氫一步直接合成環己酮肟等都屬于“原子經濟反應”[2]。此外,綠色化工技術還在反應介質綠色化、產品綠色化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近年來,為應對資源、環境的制約和氣候變化的挑戰,世界石化產業在發展綠色化工技術的同時,加快開發和應用節能減排、生物基化學品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利用技術,石油石化企業積極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取得了顯著成績。
1.2 國際大型石油石化公司積極推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
為了應對資源和環境壓力,國際大型石油石化公司正在積極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采取一系列提高能效、減少排放、開發可再生能源等有效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
埃克森美孚公司探索低碳高效運營模式,將其溫室氣體減排的戰略目標分成3個階段:近期目標是提高能效;中期目標是推進成熟減排技術的應用;長期目標是開發突破性新型減排技術。該公司把提高能效作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重要途徑。在生產過程中實現能源的優化利用,推廣采用最新透平技術的熱電聯產生產方式,顯著提高了能效,在全球30多個地區建設了100多座熱電聯產裝置,2011年熱電聯產能力超過5 GW。該公司在生產運行中實施能源管理系統,控制碳排放量,2000—2011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超過52 Mt。埃克森美孚公司還致力于開發可再生能源,2009年7月推出光合成海藻生產先進生物燃料研發計劃,預計投資將超過6億美元[3-4]。
巴斯夫公司堅持開發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每年在提高能源效率、氣候保護、資源節約和可再生原料領域的研發投入達4億歐元,超過研發總投入的三分之一。通過提高能效,1990—2008年間,該公司在產量增長68%的基礎上,溫室氣體排放的絕對量下降32%,單位產量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下降60%[5]。2010年巴斯夫公司除在自身生產過程中顯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外,還通過創新氣候保護解決方案,幫助客戶減少二氧化碳足跡322 Mt[6]。
1.3 開發與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節能減排已成為潮流
據BP公司《2035年全球能源前景》預測,2012—2035年,全球能源消費將增加41%,人均能源需求將增長14%。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能源消費總量將顯著增加,在能源、環境約束凸顯的今天,提高能效、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同時,節能也是減排二氧化碳的首要措施。2010年發布的《IEA能源技術展望》給出了2010—2030年期間不同低碳技術對減少碳排放的貢獻度:提高能效56.9%、可再生能源22.9%、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10.8%、核能9.97%。由此可見,節能是減排二氧化碳最重要的途徑。因此,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和研究機構都把開發節能減排技術作為研發的重要方向,相繼開發出一系列節能減排新技術,并積極推廣應用。
例如,近年來PTA節能技術有突破性進展。美國Pxarair公司開發了以富氧為基礎的氧化工藝,與傳統的PTA工藝相比,氧化工藝的選擇性可從96.2%提高到98.2%,原材料和公用工程消耗也大幅降低;Dow化學公司和戴維工藝技術公司開發了緊湊型PTA工藝技術,與傳統PTA工藝相比,緊湊型PTA工藝技術不僅可降低15%的投資和20%的公用工程消耗,還可節約25%的裝置空間;BP公司PTA減排新技術使廢水和氣體污染物減排三分之二,固體廢物減排一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基本消除。又如,異氰酸酯節能減排技術也取得新進展,拜耳公司采用節能新工藝在上海漕涇投運的250 kt/ a二異氰酸酯裝置,與傳統裝置相比,降低了約60%的能耗、80%的溶劑消耗,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0 kt,并降低20%投資[6-7]。
近年來,各大石油石化公司通過開發、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實施優化能效解決方案,取得了積極成效。如BP公司實施工廠操作優化和能效優化解決方案,2011年能源消耗總量比2010年降低了10%[3];巴斯夫公司每年因節能節省的成本相當于節省2.60 Mt原油的使用量,約合10億美元的成本節省[5]等。
1.4 生物基化學品是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方向
用生物質原料生產生物基化學品是減輕對石油的依賴和對氣候影響的重要途徑。生物質氣化可制得富含氫氣和一氧化碳的合成氣,由合成氣可生產系列化學品。生物質還可經預處理,通過微生物或酶將多糖轉化為單糖,再經化工或生物技術轉化成化學品。近年來,在各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一批技術公司和部分石化公司涉足生物基化學品的技術研發,并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已有一些生物基化學品進入市場。據美國《化學周刊》2013年8月9日報道,目前世界100%的1,3-丙二醇和99%的乳酸生產用原料來自生物質。2011—2013年,琥珀酸產能已從3 kt/a增至50 kt/a。預計到2020年,全球可再生化學品市場有望從目前的36億美元增長到120億美元。
近年來,生物基化學品的研發不斷取得新進展。Braskem公司2010年9月率先在巴西建成世界首套基于甘蔗基乙醇生產0.2 Mt/a乙烯的“綠色”乙烯裝置,為下游裝置提供原料[6]。2012年Genomatica公司與杜邦Tate&Lyle生物產品公司合作,成功地工業放大生產出2.27 kt生物基1,4-丁二醇產品,生產過程的能耗比經典Reppe法的能耗降低約60%,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70%[8]。德國Lanxess公司以Genomatica公司生產的生物基1,4-丁二醇為原料,成功制備出20 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Genomatica公司與美國杜邦公司對半出資,在德國建設80 kt/a PBT生產裝置,生產生物基PBT產品[9]。
近期另一重要進展是生物基丁醇。Gevo公司通過發酵技術生產生物基異丁醇。據美國《世界煉油商務文摘周刊》2013年9月2日報道,Gevo公司繼成功開發并生產出生物基異丁醇產品后,已在實驗室用生物基異丁醇生產出對二甲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并建成投產了生產生物基對二甲苯的示范裝置。
Myriant公司和JM Davy公司合作成功投運了以生物基丁二酸為原料的丁二醇/四氫呋喃生產裝置[10]。中國石化揚子石化公司1 kt/a生物基丁二酸中試裝置已產出高純度丁二酸,采用的工藝可在發酵過程中大量利用化工裝置副產的二氧化碳,每生產1 t丁二酸產品可利用0.37 t 二氧化碳[11]。
隨著美國頁巖氣革命的蓬勃發展,北美的乙烯廠多用廉價乙烷等輕烴作為原料,導致丁二烯供應缺口進一步增加。因此,開發生物基丁二烯技術成為另一熱點。美國Genomatica公司已開發出生物基丁二烯技術,該公司正在將生產生物基丁二烯技術推向工業規模應用。Cobalt公司在開發的生物基正丁醇技術的基礎上,正在研發以生物基正丁醇為原料生產生物基丁二烯的成套技術[12]。
近年來,一些大型石化公司先后介入生物基化學品業務。除了前述的杜邦公司外,Dow化學公司在巴西擁有以甘蔗基乙醇為原料的0.35 Mt/a聚乙烯裝置,并正在與擁有由玉米和蔗糖低成本生產丙烯酸中試技術的OPX-Bio工業生物技術公司合作,開發生物基丙烯酸工業生產技術,計劃將于2017年實現商業化[6]。據《化學周刊》2013年7月3日報道,巴斯夫公司與Cargill公司和Novogymes公司合作,已成功地以中試規模生產出生物基丙烯酸產品。
除了上述生物基化學品外,還有一批生物基化學品如異戊二烯、異丁烯、己二酸、己二胺、1-丙醇及異丙醇等正在加緊研發中。
1.5 國際石油石化公司積極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研究
減排二氧化碳是石油石化企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內涵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近年來,國際石油石化公司在大力開展節能減排的同時,也積極開展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利用研究。
在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方面,一些公司在積極研發和示范該技術。例如,法國道達爾公司開展了一項一體化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試驗項目(Lacp項目),該項目采用燃燒碳捕集技術,通過管線輸送至儲存地點,最后注入枯竭的天然氣田,被稱為世界第一條“碳捕集與封存鏈”[13]。殼牌公司在英國的彼得黑德項目,得到了英國SSE電力公司和彼得黑德燃氣電站業主的支持,其目標是用10年時間捕集10 Mt二氧化碳,可為500 000個家庭提供可使用一年的清潔電力[14]。2010年埃克森美孚公司在美國懷俄明州和挪威通過地下灌注形式,封存二氧化碳近5 Mt[4]。挪威國家石油公司預計到2020年其新的碳捕集與封存項目將擁有3 Mt/a的二氧化碳減排能力[6]。
在二氧化碳的利用方面,為了降低碳排放,并替代石化原料,二氧化碳的轉化利用研究成為石化公司研究的熱點。例如,日本三井化學公司開展了二氧化碳轉化制甲醇的中試研究,建成投運了0.1 kt/a的中試裝置;日本旭化成公司開發出以二氧化碳和苯酚為原料制取碳酸二苯酯(生產聚碳酸酯的原料)的新工藝[6];拜耳公司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合作,回收RWE公司褐煤電廠煙氣中的二氧化碳,用其作原料利用高效鋅基催化劑生產多元醇,進而生產聚氨酯,計劃2015年進行工業生產。拜耳公司還正在與合作伙伴合作利用風電電解水產生的氫氣與回收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最終用于制造聚碳酸酯、聚氨酯泡沫塑料等[15];巴斯夫公司成功開發出高效、低毒、非貴金屬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聚碳酸酯;德國在利用可再生能源轉化二氧化碳技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利用太陽能和風能電解水產生氫氣,再用氫氣與二氧化碳作用,轉化為甲烷。2012年11月,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太陽能與風能研究中心與其他單位合作,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日產300 m3甲烷氣示范裝置,標志著該項技術已進入工業試驗階段[16]。此外,Lanza技術公司開發了用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碳生產醋酸新工藝,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已與Lanza技術公司簽訂協議,將建設用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碳生產醋酸的工業示范裝置[17]。
在二氧化碳基聚合物方面,國內外開展了大量研發工作。美國Novomer聚合物公司開發了用二氧化碳和環氧化物共聚生產聚碳酸亞丙基酯和聚碳酸亞乙基酯技術。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與合作方建成了世界首套20 kt/a的二氧化碳聚合物生產裝置。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開發成功二氧化碳共聚物生產技術,并與合作方先后建成3 kt/ a和萬噸級生產裝置[6]。
2.1 我國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初步進展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已建立起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現代石化工業體系。2013年,我國煉油能力已達到710 Mt/a,居世界第二位,生產的石油產品基本滿足國內需求;乙烯生產能力為17.50 Mt/a,居世界第二位。我國已建成22座千萬噸級煉廠、6座百萬噸級乙烯生產基地,形成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產業集群和沿長江產業帶。
近年來,石化企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開發和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加大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力度,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績。節能減排正在成為石化產業發展的主旋律,綠色低碳已成為石化產業發展的方向。
2.1.1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降低能耗物耗
石化產業不斷采用新技術,進行以內涵發展為主的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能耗物耗高、污染嚴重的小煉油、小化工裝置,提高生產裝置大型化和產業集約化程度,促進了能耗物耗的降低。例如,中國石化在2007—2012年間,累計關停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效落后煉油能力18.9 Mt/a,關停幾十套小化工裝置及小型燃油鍋爐,更新淘汰性能低劣的電氣設備25 000多臺套等。經過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煉廠平均規模提高34.1%,乙烯裝置平均規模提高13.9%。2005—2012年,中國石化累計節約能源消耗18.04 Mt標準煤,可減排二氧化碳44.38 Mt,加工噸原油綜合能耗和乙烯裝置燃動能耗分別下降16.5%和14.6%[18]。
2.1.2 實施清潔生產,控制污染物排放
近年來,石化企業逐步提高對清潔生產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加強健康、安全、環境(HSE)管理,實施全過程清潔生產監控。加大環保投入,重點實施污水達標排放、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2005—2012年間,中國石化累計實施清潔生產方案7 518個,削減污水排放39.88 Mt/a,廢氣排放量8.713×108m3(標準狀態),削減廢氣中二氧化硫量23.229 kt/a;COD排放量下降34.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4.2%;工業取水量下降18.2%,累計節水2.23×108m3[18]。
2.1.3 開發和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
石化企業在加大推廣應用國家重點推廣的節能技術的同時,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出一系列節能減排新技術并推廣應用,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例如,中國石化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單位開發的綠色高能效加氫裂化成套技術,在中國石化海南煉油化工有限公司1.2 Mt/a加氫裂化裝置上實現工業化應用,通過催化劑級配、工藝過程、設備選型、裝置操作等多方面的節能優化,取得了顯著的節能效果,3個周期平均綜合能耗僅為每t原料油23.33 kg標油,綜合能耗指標已處于國內外加氫裂化裝置排行榜榜首[19]。又如,中國石化揚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BA1101裂解爐節能技術改造,采用改進的輻射段爐管構型、強化傳熱技術、新型低NOx燒嘴等中國石化自有的裂解爐技術,改造后運轉周期由改造前的45 d延長至85 d,熱效率由93.25%提高至95.75%,每年累計可減少燃料消耗4 841 t,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 750 t以上。再如,中國石化順序分離恒沸熱回收節能型苯乙烯新技術,2012年在中國石化巴陵石化公司120 kt/a苯乙烯裝置上成功應用,綜合能耗可降低15%以上,相比原工藝,乙苯/苯乙烯分離塔塔頂熱量回收達到80%[20]。
除了開發和應用節能減排新工藝技術外,石化企業還致力于二氧化碳捕集與利用等研發工作。中國石化不但開發了二氧化碳捕集技術,還成功開展了用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小型礦場試驗。目前已在4個油田開展了二氧化碳驅油試驗,年合計封存二氧化碳0.4 Mt,增油0.1 Mt[18]。2.1.4 石化企業正在逐步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
近年來,石化企業不斷提高對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重要性的認識,逐步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有的企業已把綠色低碳納入公司的發展戰略。中國石化2011年把綠色低碳戰略作為公司六大發展戰略之一,率先在央企中成立董事會社會責任管理委員會,以監督公司安全環保、綠色低碳等社會責任落實情況。在中國工業企業中第一家發布了環境保護白皮書,體現了中國石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的決心。目前,中國石化“碧水藍天”環保專項行動正在加緊推進,計劃2013—2015年3年間,重點圍繞污染物減排和環保隱患治理,投入230億元,實施803個治理項目,以加強環境保護,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18]。
除了以上幾方面外,石化企業還在發展低碳能源、優化能源結構、發展生物基化學品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上述情況說明,我國石化產業正在向綠色低碳的方面發展,并已取得初步進展。
2.2 嚴峻挑戰
我國的資源和環境難以支撐和承受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2010年我國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占世界GDP的9.5%,卻消耗了世界一次能源的20.3%(2.432 Gt油當量)。當年排放二氧化碳約7.0 Gt,占世界總排放量的22.2%,同時還排放二氧化硫22~23 Mt、氮氧化物22.736 Mt[21]。我國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類水質占27%,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氧化。全國酸雨面積約120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2.65%[22]。近年來,我國多地區頻繁出現嚴重霧霾,霧霾覆蓋大面積國土。上述情況說明,解決我國資源、環境對發展制約的矛盾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資源、環境制約的嚴峻挑戰。
石化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能源、石化產品的同時,也消耗大量能源,并伴有三廢排放。目前石化工業單位產出能耗和排放水平仍高于發達國家,而且還存在能源消耗增速過快、部分傳統大宗產品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能耗物耗高的小煉油廠數量眾多、一些石化裝置工藝水平落后、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制約著石化企業節能減排水平的提高,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2.3 推動我國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若干思考
面對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制約,綠色低碳是我國石化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必須采取措施,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我國石化產業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
2.3.1 調整產業結構是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突破口
調整產業結構既是石化產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更是綠色低碳發展的突破口。一是淘汰落后產能,關停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煉油、小化工裝置,淘汰低效設備;二是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石化產業,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生產裝置工藝技術水平,減少排放,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三是培育石化產業領域的戰略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節能環保、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高端石化產品等新興產業;四是抑制產能低水平盲目擴張,嚴格控制總量,避免過剩產品產能無序發展。
2.3.2 節能減排是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抓手
2012年石化和化學工業全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473 Mt標準煤,約占全國工業能耗總量的18%;排放的COD、廢水、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也均居工業行業前列[23]。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的《石化和化學工業節能減排指導意見》提出了到2017年底,石化行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18%的要求,全行業節能減排的任務十分艱巨。為此,一要開發和應用先進節能技術,重點開發并推廣應用一系列實用節能技術,包括新型節能工藝技術、過程能量系統優化技術、低溫余熱回收利用、熱聯合及加熱爐節能技術等;二要加大節能減排投資力度,應用先進技術和高效設備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實現節能降耗、減少“三廢”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三要加強節能減排管理,落實組織保證。實施合同能源管理,建立健全節能減排組織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成立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機構,為節能減排提供監測服務和技術支持。
2.3.3 技術創新是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驅動力
大力開發和突破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技術,推動石化產業綠色轉型。一是開發綠色工藝技術,從源頭上消除污染物產生,提高反應效率和資源利用率;二是開發替代原料和使用劣質原料技術,如以生物質和煤替代石化原料技術、多產交通運輸燃料的劣質重油加工技術等;三是綠色產品設計與開發,開發清潔油品和高性能、環境友好的石化產品;四是提升石化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信息化與石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是石化產業可持續、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新一代移動互聯網通信、面向服務架構等先進信息技術,將進一步完善提升石化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生產運營水平,進一步提高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五是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協同創新,提升石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3.4 大力推進石化產業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石化產業的生態文明不僅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客觀需要,更是石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為此,一是要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建立清潔生產指標體系,把清潔生產納入企業日常生產運行管理,大力開發生產過程控制排放技術和設備,從源頭和生產過程中削減、控制污染物排放。二是完善環保治理的長效機制,建立環保標準化管理體系,落實獎懲制度,加強現有環保設施的運行管理,確保達標排放。三是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煉化副產品C4,C5,C9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以及煉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率。四是積極減排二氧化碳,開展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與利用研究,推進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
2.3.5 推進煤炭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一是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多聯產是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徑。煤炭資源供應條件較好的企業可利用IGCC技術建設公用工程島,向煉廠和石化廠供應電力、工藝蒸汽和氫氣,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天然氣重點用于清潔燃料和生產高附加值化工產品;三是在生物質資源充足的地區可考慮發展生物燃料,并與煉廠相銜接。
2.3.6 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引領石化企業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
近年來,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性重要議題,搶占綠色低碳發展制高點已成為國際競爭新動向。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化企業要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制定并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和規劃,加強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管理。不僅要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總量,而且還應在溫室氣體減排、碳資源利用和碳資產管理等方面多做工作。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引領企業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當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盡可能降低工業發展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任務十分艱巨。石化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石化業界應高度關注世界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借鑒國外石化產業的發展經驗,加快自身發展的綠色轉型,推動我國石化產業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1] 何鳴元. 石油煉制和基本有機化學品合成的綠色化學[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6:1 - 2.
[2] 梁朝林,謝穎,黎廣貞. 綠色化工與綠色環保[M]. 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2:24 - 25.
[3] 李雪靜,喬明. 國際大石油公司應對溫室氣體減排策略[J].國際石油經濟,2013,21(3):33 - 37.
[4] 羅左縣,孫鵬,梁慧,等. 綠色低碳理念推進產業轉型[N].中國石化報,2012-11-23(5).
[5] 崔征. 巴斯夫:保護氣候,實現可持續的成功[J]. WTO經濟導報,2009(7):67 - 68.
[6] 袁晴棠. 世界石化工業發展新動向[J]. 石油化工,2012,41(增刊):9 - 15.
[7] 朱國強,裴蓓. PTA生產中節能減排新技術的應用及發展[J]. 聚酯工業,2011,24(6):33 - 36.
[8] 危麗瓊. 生物法BDO首次商業化生產[N]. 中國化工報,2013-03-01(4).
[9] 德國Lanxess公司成功制備出生物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J]. 石油化工,2013,42(11):1196.
[10] 李雅麗. Myriant和JM Davy投運生物基丁二酸為原料的BDO/THF生產裝置[J]. 石油化工技術與經濟,2013,39(4):52.
[11] 陶炎. 生物法千噸裝置產出高純丁二酸[N]. 中國化工報,2014-03-13(2).
[12] 陶炎. 北美另辟蹊徑增產丁二烯[N]. 中國化工報,2013-10-07(4).
[13] 潘一,梁景玉,吳芳芳,等. 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的研究與展望[J]. 當代化工,2012,41(10):1073 - 1078.
[14] 劉鵬程. 殼牌與英國政府簽署CCS協議[N]. 中國化工報,2014-03-03(4).
[15] 吳全慧. 拜耳追夢二氧化碳利用[N]. 中國化工報,2012-11-16(4).
[16] 德國CO2資源化利用碩果累累[N]. 中國化工報,2013-03-05(2).
[17] 錢伯章. Lanza Tech公司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將CO2回收制取高價值化學品[J]. 石油煉制與化工,2013,44(1):101.
[18] 章建華. 中國石化的綠色發展[J]. 當代石油石化,2013,21(10):1 - 3.
[19] 中國石化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綠色加氫裂化成套技術工業化[J]. 石油化工,2013,42(2):145.
[20] 劉文杰. 中國石化苯乙烯順序分離恒沸熱回收節能新技術成功應用[J]. 石油化工技術與經濟,2012,28(5):3.
[21] 謝克昌.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J]. 院士通訊,2012(12):39 - 41.
[22] 金涌,朱兵,陳定江. 低碳經濟的工程科學原理[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序二.
[23] 楊揚. 石化節能減排指導意見發布[N]. 中國化工報,2014-01-06(1).
(編輯 李明輝)
專題報道: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程塑料重點實驗室董金勇課題組以抗沖共聚聚丙烯為基體制備了含蒙脫土的三元納米抗沖共聚聚丙烯樹脂EPR&MMT@PP,研究了該樹脂的相形態、熔融/結晶性能、熱穩定性和力學性能,并探究了蒙脫土對聚丙烯抗沖共聚物的作用。該文內容新穎,具有很好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見本期748~753頁。
董金勇課題組簡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程塑料重點實驗室董金勇課題組長期致力于烯烴聚合的基礎與應用研究,以實現聚烯烴(聚丙烯、聚乙烯等)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為導向,在聚烯烴催化劑、烯烴聚合反應設計以及聚烯烴的原位合金化和納米復合化等領域開展了創新的科研工作:提出并成功實踐了將茂金屬等單活性中心金屬有機催化劑與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劑結合而制備功能性催化劑的策略;發展了多種特異性烯烴聚合反應,極大地拓展了聚烯烴的結構和組成范圍;不斷優化聚合方法,推進新結構、新組成的高性能/功能化聚烯烴的技術實用化;提出同步交聯策略,實現聚丙烯催化合金分散相形態和尺度的有效控制,促進了聚烯烴原位合金化技術進步;提出納米負載/摻雜催化劑策略,開辟了聚烯烴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研究的納米化學新領域。近十年來,在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的支持下,該課題組在學術研究和技術開發兩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百余篇科研論文,申請了數十項技術發明專利,建設了專門用于高性能/功能化聚烯烴聚合的功能性催化劑工業制備示范裝置,與聚烯烴催化劑和聚合工業界密切聯系,不斷推進聚烯烴科學與技術的發展。
Green Low Carbon Lea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Yuan Qingtang
(China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Beijing 100728,China )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green low carb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ere reviewed. Progresses in green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were introduced. The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petrochemical companies actively carried ou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green low carbon. It has become a trend that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new technology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Bio-based chemicals ar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green low carb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he international petrochemical companies actively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es in the capture,storage and applic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t the same time,the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low carbon in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as summarized and the serious challenges which the green low carbon faced in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ere analyzed. Some thinking abou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low carbon in China’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as proposed.
green low carbon;petrochemical indust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00 - 8144(2014)07 - 0741 - 07
TE 65
A
2014 - 05 - 15;[修改稿日期] 2014 - 05 - 20。
袁晴棠(1938—),女,河南省南召縣人,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聯系人:劉佩成,電話 010 -59969748,電郵 pchliu@sinop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