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動態
Hydroc Proc,2013 - 08 - 14
美國LanzaTech公司與印度先進生物能源中心合作,雙方計劃開發一種直接使用工業排放的CO2生產低碳燃料的新型工藝技術。該技術通過醋酸鹽轉變成脂類途徑,創建一種廢物CO2直接轉換成“drop-in”燃料的新工藝。為此,LanzaTech公司開發了氣體發酵技術,可直接將廢氣CO2轉換成醋酸鹽。同時,先進生物能源中心正在研究通過向微藻提供醋酸鹽來增加脂類(油)的產量。然后,采用一系列現有加工技術將得到的油精制成燃料。通過將工業廢氣CO2轉變為低碳燃料和化學品,可降低總碳排放量。LanzaTech公司已經與印度石油公司通過利用LanzaTech公司的技術與在印度廣泛獲得的一系列含碳廢物流(包括鋼鐵廠的工業CO的排放量)共同開發國內乙醇供應鏈。
Green Chemistry,2013 - 09 - 02
研究人員制備出由水滑石衍生的含鈰混合氧化物,并研究了其用于乙苯氧化脫氫制苯乙烯的催化活性。該催化劑的結構、組成和形態特征已經通過各種物理化學表征方法進行了詳細研究。拉曼光譜的表征結果顯示,對于較低鈰加載下的氧空位,可提高氧遷移的跡象。TEM表征結果顯示,氧化鈰簇在該混合金屬氧化物上的分散性較好。研究催化活性的結果表明,乙苯的轉化率和苯乙烯收率穩定至少12 h,沒有任何顯著的催化劑失活。使用含有0.03%(w)的鈰作為催化劑,苯乙烯選擇性和乙苯轉化率均較高。對使用過的催化劑的結構特征也進行了仔細表征,證明了該催化劑在反應過程中的穩定性。
Chem Eng,2013 - 09 - 01
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示范了在環境壓力和溫度下,生物催化苯羥基化反應制苯酚的選擇性一步法工藝。將全氟化合物(PFCs)作為誘餌分子,采用野生型細胞色素P450BM3實現了該反應。該方法需要較少的能量且產生的副產物少于傳統制苯酚的工業路線。苯酚形成的催化轉化率非常依賴于全氟化碳(研究了PFC8 到PFC12,碳原子數為8∶12)的烷基鏈長度。采用線性的全氟羧酸為誘餌,PFC9和PFC10提供了最高的轉化率(120 min-1每個P450),苯酚產率為8.4%。
研究人員正在努力通過優化誘餌分子的結構使其黏合常數提高到接近P450BM3,從而提高轉化率。他們也期望可以通過改變誘餌分子的結構控制苯衍生物羥基化的區域選擇性。計劃將P450負載到珠粒上用于流式反應器系統的連續運行。
Chem Week,2013 - 08 - 21
巴西GranBio生物技術公司和Solvay集團Rhodia公司已經簽署了一項協議,將建立合作關系以生產生物正丁醇。這兩家公司計劃在巴西建世界第一套基于生物質的正丁醇裝置,將在2015年投產。該項目對于GranBio公司和Rhodia公司由可再生資源生產化學品是關鍵的一步。 GranBio公司首席執行官Bedrnardo Gradin表示,與Rhodia公司的合作完全符合其業務合作伙伴關系模式和其開發能夠用可再生產品替代化石燃料和化學品解決方案的戰略。這一創新項目反映了該公司對基于可再生資源技術的關注。
Appl Catal B:Environmental,2013,142/143(10/11):604
從環氧菜籽油制備生物潤滑油的綠色環保一步法工藝。在乙酸酐的存在下,使用新型硫酸化的Ti-SBA-15(10)催化劑,同時發生環氧菜籽油的環氧開環和酯化。通過研究攪拌轉速、乙酸酐作用、催化劑負載量及溫度等,獲得了最適宜的反應條件。使用硫酸化的Ti-SBA-15(10)催化劑顯示:環氧菜籽油轉變成酯化產物(生物潤滑劑)的轉化率為100 %。制備的生物潤滑油的氧化誘導時間為56.1 h,濁點為-3 ℃,傾點為-11 ℃,100 ℃下的運動黏度為670 cSt,還具有優異的潤滑性,磨痕為130 μm。
石油化學新報(日),2013;(4752):8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產綜研)、ACS公司和琉球大學共同確立由非可食生物質生產被稱之為“生物質表面活性劑”的高功能表面活性劑的量產技術。產綜研使用公司專有的酵母菌通過發酵工藝,由大豆油等植物油高效生產“生物質表面活性劑”。同時與琉球大學共同進行原料多樣性的研究和產品功能的剖析。產綜研對由ACS公司提供的非可食用油馬瓦油(原產印度)可生產出“生物質表面活性劑”的微生物進行探索,在數10種菌群中發現了可高效率生產“生物質表面活性劑”的酵母菌。新型“生物質表面活性劑”在極低溫度下也能發揮優良的表面活性,可作為高功能表面活性劑而廣泛使用。
Eur Plast News,2013 - 09 - 06
預計到2020年全球聚丙烯(PP)市場將達到62.4 Mt。在2011—2020年期間,市場將以復合年增長率4.5%的速率增長。亞太地區對PP的需求將占到需求總量的62.2%,預計中國和印度將產生超過12 Mt的需求量,占亞太總需求量的84%。北美市場有望復蘇,但歐元區危機將限制歐洲市場未來的增長。預計包裝行業將繼續成為PP消費主要的最終用途行業。包裝行業在2011年占市場份額的30%,其次是電氣(13%)、設備和設施(13%)、家用電器(10%)、汽車(10%)和建筑( 5%)。在原料方面,隨著全球經濟和政治問題的解決,如果市場穩定,2013年和2014年丙烯及 PP的價格可能回落。
Eur Plast News,2013 - 09 - 06
RPC公司推出新型超清晰聚丙烯(PP)材料——Ppure,可幫助方便食品的供應商保護食物產品,同時提升品牌形象。Ppure產品的目標是取代非結晶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適用于熱和冷灌裝制造。這種新材料輕質,可降低運輸成本。
石油化學新報(日),2013(4751):13
Clariant公司與Lummus公司攜手開發新型聚丙烯(PP)催化劑。兩公司已達成長期生產技術合作協議,計劃投資6 500萬瑞士法郎,在Clariant公司的催化劑生產基地美國肯塔基州的Louisville建設全球最先進的齊格勒-納塔催化劑生產裝置,預定裝置2015年投產運營。據Clariant公司稱,近年來PP生產用的齊格勒-納塔催化劑市場需求增長,預計在未來的5年其年增長率有望突破5%。
Eur Plast News,2013 - 08 - 28
瑞典Paxymer公司正在研發一種無毒阻燃聚丙烯(PP)纖維,計劃于2年內將其推向市場。目前,Paxymer公司(從瑞典PP聚合物公司剝離)正在引領一個市值為500萬瑞典克朗(60萬歐元)的新項目,該項目旨在改善并提高PP阻燃劑的環境和功能參數。Paxymer公司的近期目標是研制一種有價格競爭力、高性能、環境污染小的阻燃PP纖維。該阻燃PP纖維能在交通運輸、汽車、工業、家具、防護服裝等領域廣泛應用。為盡快實現這一目標,該公司已攜手瑞典布羅斯大學、瑞典Swerea /IVF研究所、阻燃劑行業生產商和5大公司(Saab Baracuda,Borgstena Group, FOV,SKS ,Kl?ttermusen)共同研發阻燃PP纖維項目。
Plast News,2013 - 08 - 30
預計全球熱塑性彈性體(TPE)的需求量每年將增長5.5%,到2017年將達到5.8 Mt,產值超過200億美元。增長將受到產品創新的推動,產品創新將允許TPE替代傳統的彈性體和熱塑性塑料,以及受到減輕汽車重量、提高燃油經濟性的不斷的推動。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C)仍將是首位的TPE產品類型,但SBC的增長將慢于TPE的整體平均增長,這其中包括聚烯烴彈性體,它是用作塑料和包裝黏合劑的功能添加劑的一種相對較新的TPE產品。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塑性彈性體消費國,需求將繼續以每年8%以上的速率增長。
化學工業時報(日),2013(2829):4
日本東邦Tenax、三菱人造絲及東麗3家公司合資組建了“碳纖維再生技術開發小組”,進行碳纖維再生技術的量產化技術開發。碳纖維的再生材料逐漸被飛機和汽車等的制造商采用,而且還將用作天然氣能源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的壓縮器馬達、風力發電機機翼等。日本2006年就開始進行碳纖維的再生利用技術的開發,從降低樹脂殘渣含量、控制纖維長度和除去金屬系異物等相關的基本再生方法出發,進行再生技術的實驗室階段的研究。這次3公司成立合作開發小組,擬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應用于中試裝置,以確立量產技術。
石油化學新報(日),2013(4747):17
德國Bayer MS公司日前推出新一代增強型聚碳酸酯(PC)材料。該材料主要用于生產新一代超薄筆記本電腦的外殼。它能幫助生產商節省生產零部件的能耗和時間,一整套外殼可在不到1 min時間內完成。該材料能使筆記本電腦的外殼質量減少100 g,厚度減少45%。該材料還有多種顏色可供選擇,并能滿足筆記本電腦外殼的復雜結構(三維)和創新表面紋理(二維)設計,也可在外殼涂覆具有觸感的涂層。
石油化學新報(日),2013(4747):15
德國BASF公司開發出熱塑性聚氨酯發泡顆粒“ETPU”,商品名稱為“Infinergy”。“Infinergy”主要作為通用低密度發泡聚苯乙烯(EPS)或發泡聚丙烯(EPP)與具有優良彈性體的高密度聚氨酯發泡體的中間材料使用。該材料吸水率低,24 h浸入水中體積增長不到2%。使用該材料在維持產品TPU特性的同時,還賦予產品非常高的機械強度、優良的耐磨耗性及耐藥性。且產品具有獨立氣泡結構,E-TPU回彈率約為55%,與EPS(回彈率不到20%)和EPP(回彈率不到30%)相比,回彈率非常高。該材料質輕,能在較寬的溫度范圍內保持彈性,既有橡膠的高彈性又具備塑料的剛性,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建筑、礦山開采、航空航天、電子、醫療器材、體育制品等多個領域。
石油化學新報(日),2013(4729):17
日本住友精化公司與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合作,共同開發出采用過氧化氫生產氮氧聚合物的新型合成方法。該方法綠色環保且安全。新制法在生產過程中大幅縮短了反應時間,控制了氧氣的發生量,是一種安全高效實用性的生產工藝。兩公司今后的目標是在催化劑用量較低的條件下,通過改良工藝降低成本達到實用化的目的。
(“技術動態”均由全國石油化工信息總站提供)
(本欄編輯 祖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