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勞動者在工作中,難免與用人單位因工資、保險、辭職、辭退等問題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勞動者作為弱勢群體,應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許多勞動者在想依法維權時因不知從何著手而茫然無措。現就有關維權的程序作一簡要介紹。
首先,勞動者可以和用人單位協商,以求達成和解。但是,需由雙方自覺履行,如一方不履行,另一方不能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如果用人單位設有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者可向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應當自當事人申請調解之日起30 日內結束調解。到期未結束的,視為調解不成,即不能久調不決。另外,即使調解成功,調解協議也無法律上強制執行的效力。
第三,如果協商和調解不成,可以申請勞動爭議仲裁。勞動者也可以不經過協商與調解程序,直接申請勞動爭議仲裁。應當注意的是,勞動者應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 日內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逾期申請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將不予受理。由于仲裁程序是解決勞動爭議的必經程序,勞動者將因超過仲裁時效而喪失受法律保護的權利。勞動爭議發生之日即勞動者知道或者應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如果在勞動爭議發生后,勞動者申請用人單位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那么自提出調解申請之日起仲裁時效停止計算,但停止期間最長不超過30日,自結束調解之日起,繼續計算剩余的仲裁時效。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可就勞動爭議進行調解,如調解達成協議,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將制作調解書,調解書自送達雙方當事人之日起生效。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另一方當事人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如調解未達成協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自收到仲裁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仲裁裁決。
第四,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如對仲裁裁決不服,可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但不能在發生勞動爭議后直接起訴。逾期起訴的,仲裁裁決即發生法律效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另外,當事人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仲裁申請的決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以上是解決一般勞動爭議的程序。勞動者如果受到工傷或患職業病,則需先進行工傷認定程序。首先,用人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用人單位在上述期限內未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受害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可自事故發生之日或被診斷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直接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自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是否為工傷的認定結論。用人單位與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對是否是工傷有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可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提起行政訴訟。
因工致殘的,還需先作勞動能力鑒定。勞動者應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自收到申請之日起60 日內作出鑒定結論。必要時可延長30日。當事人對鑒定結論不服的,自收到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省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鑒定申請,所得結論為最終結論,不能再申請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
通過以上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程序,確認為因工致傷、致殘或死亡的以及患職業病的,受害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就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工傷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對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可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提起行政訴訟。無營業執照或未經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吊銷營業執照或被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的職工和使用童工單位的童工,受到工傷傷害或患職業病的,由用人單位給予不低于工傷保險待遇的一次性賠償。職工或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就賠償數額有爭議的,按前述勞動爭議的程序辦理。
最后,再強調一下,勞動者在依法維權時,務必注意有關時效的規定,切勿因耽誤時效而喪失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