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在新聞里扎堆出現的一個話題,必然是外來務工者的“討薪難”。今年也不例外。
討薪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欠薪易。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通過,惡意欠薪入罪引來一片喝彩,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尚未造成嚴重后果”可減免刑責為企業主提供了太多空間。同時,曾有報告顯示,外來務工者討薪1000 元的維權成本需要有920元的各種花費和11-21天時間,性價比極低讓一些人直接放棄追究。加之外來務工者在社會資源上的弱勢很難造成大的社會影響,資方欠薪的違法成本低,外來務工者討薪成本高,讓欠薪更有恃無恐。
對于討薪難問題,官方和民間都不乏努力,卻效果不佳。官方多為“運動式清欠”,例如,2003年時任總理的溫家寶替一位農民討薪,重慶曾出動武警特警幫忙討薪,都只能在短期的個案上起到作用,不可能解決問題。而民間有律師組成免費討薪律師團,雖有助于為討薪者提供法律援助,但法規上的障礙仍難以逾越。
很多人傾向以外來務工者的無私奉獻、血汗艱辛為其鳴不平,而其實,即使不訴諸悲情,索回自身合法勞動所得的權益理應得到保障。外來務工者的薪資,不應是“討”回來的,甚至索回都不應成為問題,報酬的及時發放才是最終的方向。愿“討薪”不再成為難題,愿每一個勞動者得獲應有的報酬與尊嚴。
南都社論
據財政部、人社部、國家衛計委發布的數字,2013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6873億元,比上年增長16%,總支出5667億元,比上年增長20%,收支結余1206億元。
醫保基金是居民和職工的“救命錢”。看病、住院后醫保報銷太少,患者不堪重負被迫放棄治療,這類令人唏噓的悲劇時有所聞。不少參保者和患者想象不到的是,一方面醫保基金的保障力有限,患者生病后醫保報銷費用不足,另一方面,大筆“救命錢”長期躺在醫保基金賬戶上睡大覺(截至去年底滾存結余7870億元),兩者竟有如此鮮明的對比!
醫保基金長期大量結余,除造成公共資金閑置浪費,削弱對參保者的醫療保障功能外,在管理上和政策方向上也存在著不小的風險。就管理而言,大量資金以不透明方式掌握在管理部門手中,滋生了被挪用、被侵占的土壤和條件;就政策方向而言,很可能讓決策層產生“醫保投入已充分到位”的錯覺,從而影響政府對醫保的正常投入,甚至不排除有關方面制定政策法規,將醫保基金挪用投入其他領域。
至于解決辦法,關鍵是政府應不斷加大對醫保的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醫保報銷比例(包括提高大病報銷最高限額),適時調整醫保支付結構,擴大醫保對醫療服務和基本藥品的覆蓋范圍;推進醫保城鄉統籌和全國統籌,提高醫保基金在全國范圍的流動調度和保障能力等等。
中央已明確,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醫保體系,是下一階段醫保制度改革的方向。堅持這個改革方向,我們就能探尋、完善政府加大醫保投入,提高醫保基金管理效率和水平,降低醫保基金結余率的治本之策。
北京青年報 周之地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社保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蘇曉云委員審議時說,目前企業員工退休工資的問題比較突出,一旦發不出退休工資,影響會很大。他說,這一問題應立足于體制內解決,應盡快實施企業員工推遲退休。
延遲退休為何一再成為一個公共熱點話題,究其根源,無非是社會養老金面臨吃緊的壓力。如果不從根子上做大社會養老金,沿著養老體制并軌的路線積極作為,比如在推行原來公務員與事業單位員工中的4000萬人并入“繳費型”養老時,注重確立合理的公職人員繳付比例,使之形成一定的入與出的科學關系,從而舒緩財政壓力;并在此基礎上增加對社會養老金投入,提升造血功能,滿足公眾退休需求,早晚有一天社會養老體系又要面臨同樣的困境。到那時,延遲退休的辦法難道要再用一次?
從國外情況來看的確有65歲退休的設計,但其有充分的制度紅利兜底。美國所推行彈性退休制規定了正常退休、提前退休以及超齡退休的福利差異,而從稅收政策上實行間接的財政轉移,支持養老金;德國更是拿出幾百億歐元支持社會養老體系運轉。有鑒于此,討論延遲退休應基于事實基礎,正視執行的現實阻力,為公民合理退休需求提供制度性出口,才有可能凝聚支持延遲退休的共識。
錢江晚報評論員 楊興東
“養老金雙軌制改革方案已經擬定,并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我國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目前審議的養老金并軌方案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然而,養老金并軌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并軌方案僅僅只是養老金并軌過程的第一步,它離實現養老金并軌還有一段距離。
首先,過去中國沒有養老金保險制度,但不等于目前的養老金領取者沒有付出相應的代價。當前的養老金保險制度改革得有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區分。老人和中人都有個社保視同繳納的階段,必須繼續認可這一繳費工齡。因此,已經領取養老金的和將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領取養老金的老人和中人,不可能立即并軌。
再者,退休公務員的養老金約為在職工資的八九成,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卻只有在職工資的約四成。二者差別過大,逐步縮小二者差距才是現實的辦法。但是,下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替代率和上浮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大約需要8-10年,屆時二者大概仍有10%-20%的差距。
第三,養老保險目前還存在個人繳費是小頭,基金支付和財政補助才是養老金構成的大頭。并軌之后,財政還得為這一部分增加支出。
長遠來看,養老金保險改革方案也應把農民包括進來,實現全國統一的最基本的國家養老金制度。其實,養老金替代率不妨低一點,以滿足養老者的基本生活需求為標準。在此養老保障基礎上,不管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或者農民,一律實行商業養老金保險作為補充。
新京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