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根
(嘉興市秀洲區新城街道農技中心,浙江嘉興 314001)
嘉興市秀洲區是浙江省重點蠶區,蠶桑生產是秀洲區的傳統優勢產業,種桑養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稱。全區現有桑園面積3萬余畝,養蠶戶2 余萬戶,蠶桑生產仍是秀洲區傳統的農業支柱產業之一。
上世紀60年代,秀洲區為了發展蠶桑生產,發動當地生產隊的蠶農培育桑苗,面對不會培苗的廣大蠶農,區蠶桑站首先舉辦培苗培訓班,教會蠶農如何采摘桑果、淘洗桑籽、播種桑籽、培育實生苗、培育嫁接苗。在培好嫁接苗的基礎上,再發動生產隊蠶農建設專業桑園,通過短短幾年的努力,秀洲區桑園面貌明顯改善,桑葉產量明顯提高,蠶種飼養量明顯增加。而當時秀洲區蠶農還比較貧困,而且國家還處在困難時期,蠶農自己本身也住在十分簡單的房子里,也沒有辦法建造蠶室,這就促使蠶桑技術人員與蠶農一起千方百計想辦法,突破傳統的養蠶方法來發展蠶桑生產。長期以來,由于蠶寶寶比較嬌貴,養蠶不但在蠶室內進行的,而且還要將蠶寶寶是養在蠶匾里的,同時還要進行溫度與濕度的調節,這是傳統的養蠶方法。要突破傳統,就必須結合生產實際,積極探索創新,當時的秀洲區各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室外養蠶的探索、實踐,并在成功的基礎上進行示范與推廣。
在室外養蠶的探索、實踐方面,上世紀60年代初期,當時的嘉興縣(現秀洲區)高照公社率先開展這方面工作。高照公社旱地較多,是一個適宜發展蠶桑生產的公社,群眾也有發展蠶桑生產的愿望。在縣農業局蠶桑站的支持下,首先舉辦培育桑苗的培訓班,發動群眾自己培育桑苗。從第一年采摘桑果、淘洗桑籽、緊接夏播桑籽、當年培成大號草桑(實生苗);第二年嫁接成嫁接苗;第三年成片移栽成專業桑園。通過二、三年的努力,高照公社的專業桑面積,從1963年的不到1 000 畝,到1966年已經達到了4 000多畝。
桑園面積迅速擴大,桑園面貌明顯改觀,畝桑產葉量顯著提高,高照公社各生產隊飼養蠶種的數量也跟著快速增加。原來春蠶只養2~張的生產隊,一下子增加到10多張,甚至有的生產隊增加到幾十張。這就必然地帶來了養蠶設備遠遠跟不上養蠶數量增長的矛盾,高照的蠶桑在發展,其它地區的蠶桑也在發展。蠶桑界的各級技術人員與廣大蠶農,都在為解決這個矛盾而動足了腦筋。千方百計想辦法找出路。
當時秀洲區不少蠶桑技術人員搞了室外養壯蠶的少量試驗,這些不同形式的“室外養蠶”的試驗,雖然都證明了“室外”能養蠶,而且能養好蠶。但是,要大面積推廣,就又出現了新的矛盾。如有的地方在空地上用毛竹或地方小土竹搭成斜披形單面棚架,在棚架上覆蓋“草苫”(建造草房時用稻草編排在小竹條上的那種稻草片,群眾叫它為“草苫”)用來遮陽、擋雨,但也需要用一定數量的毛竹或小土竹來作為搭棚架的材料,大量搭建的話,材料來源也是有困難的。而且,搭單面斜披形棚架,雖然能起到一定的防太陽曬和防雨淋的作用,但西曬太陽和斜風斜雨還是會侵害蠶體,“安全系數”并不理想。如果搭成雙面對合的棚架,那和搭建一座草房的用材差不多,大面積推廣還是不現實的。對此,高照公社蠶桑技術員陳起濂同志受水稻生產上“尼龍育秧”的啟發,在1965年中秋蠶時,與高照公社衛東一隊的蠶桑隊長金永觀同志一起商量,在蠶室邊空地上,用小竹搭成半圓形棚架,直徑一點五米左右,上面覆蓋蘆簾遮陽防風,再在蘆簾上覆蓋尼龍薄膜防雨保暖,下面地上開成深一市尺左右,闊(寬)約一米,長十米左右的倒梯形地窖,窖底鋪上稻草(鋪稻草前在窖底撒上一層防蟻藥粉—氯丹粉),然后在所鋪稻草上放養五齡蠶。并在蠶兒老熟時就地放上蜈蚣蔟(群眾叫它草龍),讓熟蠶自行爬上草龍結繭,獲得了成功。群眾看了都拍手稱好。因為所搭的棚架像船的棚架,我們就稱這種養蠶方法為“室外船棚育”養蠶法。1966年春蠶期,又在該隊搞了3 張蠶種的“室外船棚育”養蠶,棚架上覆蓋的遮陽蘆簾改為稻草編的“棚簡”,并提前在四齡出室飼養,也獲得了成功。四齡出室的室外蠶棚,要比原來五齡出室的蠶棚略為寬深一點,窖底中央有一條高出窖底二至三寸的操作道,以便飼養員蹲在棚內操作(后來“全齡室外育”的蠶窖都是這種形式搭建的)。
這次成功,不但獲得了當地群眾的肯定,而且還得到了同時原嘉興地區蠶桑技術人員的充分肯定,認為這是蠶桑線上從未出現過的新創舉,是發展蠶桑生產解決養蠶設備不足的一個好辦法、好出路。紛紛組織蠶桑界同仁來高照參觀指導。高照公社黨委領導對此也非常重視,號召全公社各黨支部把推廣“室外養蠶”作為黨的任務來抓。從此,高照公社的“室外養蠶”在全公社得到了大面積推廣。
高照公社是“室外船棚育”養蠶法的首創地,也是推廣“室外養蠶”比例最大的一個公社,這不但進一步促進了高照蠶生產的持續發展,而且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大面積推廣“室外養蠶”期間,獲得了全國蠶桑界數萬人次來高照參觀指導。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展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整個農村的經營體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種桑養蠶由原來生產隊集體經營改為分戶經營,每戶蠶農的春蠶種飼養量由原來生產隊飼養時的幾十張減少到每戶1~2 張。一般農戶都能在自己家里養了,“室外養蠶”也就不搞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蠶桑生產總體形勢很好,秀洲區廣大蠶農通過引進新品種,改造老桑園,新種新桑園,每戶蠶農的桑園總面積與桑葉總產量大幅提高,部分蠶農的房子已經養不下所訂的蠶種,部分蠶農又開始搞室外養蠶了,其方式主要是在自家房子附近田里搭簡易蠶棚。
本世紀初期的前幾年,秀洲區結合農村土地整理,開展了大規模的現代蠶桑園區建設,建設了一批土地平整、能排能灌、品種優良、合理密植、優質高產的現代蠶桑園區,部分養蠶大戶的蠶種飼養量迅速增加,他們家的蠶室只能飼養小蠶,根本養不下大蠶了,對此,在省、市、區蠶桑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秀洲區建起了不少鋼管大棚,浙江省大棚養蠶現場會也在秀洲區召開。但由于蠶桑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力成本較大,再加上其它經濟作物比較效益較高,蠶桑承包大戶難以發展,近鋼管大棚又要占用不少土地,因此,鋼管養蠶大棚難以推廣,到目前為止,秀洲區的鋼管養蠶大棚已經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