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剛
(江蘇省蠶種所,無錫 214151)
2014年9月18-24日,結合農業部種植業司組織的全國蠶種生產經營監督檢查活動,先后考察了云南省蒙自市、陸良縣、巧家縣,四川省南充市、西昌市、寧南縣、德昌縣等蠶桑主產區的蠶種場、蠶桑示范基地、蠶繭收購站、繭絲綢公司及養蠶大戶等。總體來看,在國家“東桑西移”工程等政策的引導與扶持下,近年來西部蠶桑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生產水平較前幾年均有較大幅度提高,特別是部分重點打造的優勢區域蠶繭質量甚至高于江、浙傳統產區,但勞動力日趨緊張、生產效益不穩定也同樣成為兩省蠶桑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新形勢下,四川、云南等地積極發展蠶桑產業的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對江蘇穩定發展蠶桑生產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2013年,四川全省桑田面積185萬畝,發放蠶種205萬張,生產蠶繭7.6萬噸,均位居全國第二(江蘇分別位居全國第五、第三、第三)。全年蠶桑綜合產值54億元。全省取得生產許可證的蠶種場有27 家,獲證冷庫5 座。四川省主要依靠原蠶區制種,2013年共生產一代雜交種185萬張,其中涼山州蠶種場生產65萬張、西昌市蠶種場生產50多萬張,兩家種場產量占全省63%。全省取得蠶種經營資格證的單位有74 家,蠶桑專業合作社250多個,有絲綢企業150 余家,年產生絲2.9萬噸,蠶絲產量全國第一。
從2000年開始,云南蠶桑有了較快發展。2013年,云南全省桑田面積160萬畝,發放蠶種138萬張,生產蠶繭5.24萬噸,分別位居全國第三、第四和第四。全年蠶桑綜合產值35億元。全省取得蠶種生產、經營許可證的蠶種場有7 家,全年核準蠶種生產能力為160萬張,2013年實際生產蠶種120萬張。云南蠶桑生產規模尚處于發展上升期,預計2015年蠶繭產量將超過江蘇。
2000年以來,在國家“東桑西移”戰略的引導下,云南省開始大力發展蠶桑生產。云南省發改委于2009年發布并實施《云南省蠶桑發展規劃(2010—2020年)》,云南省政府配套出臺了《關于加快蠶桑產業發展的意見》,重點開展優質蠶桑生產基地建設。到2013年底,云南省已初步形成滇中及滇西、金沙江流域、滇南3個蠶桑產業帶,重點打造的陸良、詳云等13個萬擔產繭縣的蠶繭產量已占全省80%以上。四川省蠶桑生產原來自然分布幾乎遍及除高原以外的所有山區、盆地和平原,在經歷了90年代的蠶桑大滑坡以后,近十多年來,緊緊抓住國家“東桑西移”工程的實施契機,在本省內部也開展了“川桑西移”,進行蠶桑產業布局引導和調整。目前四川蠶桑生產主要集中在川南和攀西等氣候溫暖的地區,形成了寧南、高縣等一批高效、優質蠶繭基地,呈現出優先發展、快速發展、集聚發展的勢頭。
近年來兩省的蠶桑產業發展較快,得益于政府重視。一方面出臺了招商引資相關優惠政策,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資本前往該區域發展蠶種、蠶繭生產和繭絲加工等,給當地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市場等資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舍得花“真金白銀”,云南省從2010年起設立蠶桑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省財政每年安排5 000萬元,專門用于優質蠶繭基地建設,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和蠶農發展蠶桑生產的積極性。在云南巧家縣,“要致富,栽桑樹”已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自覺選擇和普遍共識。四川省財政每年拿出5 000萬元,專門用于扶持蠶桑技術推廣、蠶種生產,大部分蠶種場都有相應的事業經費安排。另外兩省的蠶種檢疫都有相應的財政經費保障,四川省每年200萬元,云南省每年30萬元。在各方面的合力推進下,近年來西部蠶桑生產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飼養、方格簇上簇等實用技術已得到普遍推廣。四川寧南、高縣等主產區的蠶繭質量普遍在5A 左右,部分可以達到6A,一些重點打造的標準化蠶桑示范基地生產管理水平不亞于江蘇主產區,甚至更高。
隨著我國中西部國家戰略向縱深推進,四川、云南省等中西部地區的蠶桑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東桑西移”布局已基本實現,成為全國最大的蠶繭生產基地。但是,蠶桑生產的主要效益還是體現在后道環節,沒有后續加工、貿易等產業鏈條的支撐,一是蠶農的利益無法得到穩定保障,二是對地方政府來說,沒有稅收等經濟收益,也不會有更多的積極性來持續發展蠶桑生產。為此,近年來,四川、云南等西部省份在“東桑西移”的基礎上,紛紛制定規劃,出臺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尋求“東絲西移”,甚至“東綢西移”,完善蠶桑繭絲綢產業環節。四川省制定了《蠶桑絲綢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2年)》,明確提出要將傳統蠶桑絲綢產業鏈向更廣闊的領域延伸,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蠶桑絲綢產業鏈。四川寧南縣就是中西部地區發展蠶桑繭絲綢產業的一個成功典型,該縣以桑繭絲綢工業園區為核心,加快相關產業集聚,延伸蠶桑產業鏈條,其重點打造的標準化桑園、工廠化養蠶基地、規范化蠶繭收購站、現代化繅絲加工企業等已初具規模。云南、廣西等地也在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引進先進工藝設備,以“公司+基地+農戶”等為主的經營模式正在不斷延伸這里的蠶桑產業鏈條,不斷增強著產業的競爭力。
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云南、四川的蠶桑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但是產業發展制約因素也越來越明顯。
當初國家實施“東桑西移”工程的出發點就是因為西部擁有豐富的農村勞動力資源,而隨著沿海經濟崛起,西部勞動力大量向東部轉移(四川全省人口8 000 余萬,2012年農村勞動力輸出就達2 400余萬人)。隨著國家中西部發展戰略的實施,中西部省份的經濟也在快速發展,原本留守農村的大量勞動力也被吸引到其他高效農業生產或非農生產中去,進一步加快了本地勞力資源的減少。而傳統的蠶桑產業本來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是以家庭以單位的經營模式,在目前蠶桑生產還是手工勞動為主的情況下,勞動力的流失意味著釜底抽薪,即使一些優勢產業地區也難免遭遇快速下滑和縮減。
一是天氣等自然因素帶來的不穩定。云南、四川蠶桑生產以山坡地桑為主,多為交通不便之處,基礎設施差,普遍缺水少肥,中、低產桑園較多,蠶桑生產“靠天吃飯”狀況較東部沿海地區更為嚴重,受天氣影響,蠶繭產量和質量極易產生大的波動,從而導致蠶桑繭收益波動也非常大。二是市場機制不完善帶來的不穩定。政府的重視在推動該區域蠶桑產業發展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并不是萬能的。在一些蠶桑產區,我們看到在轄區邊界上尚有政府設立的“禁止蠶繭外流”等標語,沒有形成合理、科學的蠶繭價格引導調節產業發展的利益機制,導致部分地區蠶農和企業的矛盾突出,蠶種質量沒有保證,蠶繭收購市場混亂,蠶繭市場行情波動過大,蠶繭價格偏低,也是影響該區域農民栽桑養蠶積極性的重要原因。據云南省農業廳農民養蠶意愿調查顯示,繭價持續穩定在36元/公斤以上,方能維持農民養蠶積極性。
近年來,由于我省蠶桑生產立足“精品蠶業”的指導思想,形成了一片高產、優質的蠶繭生產基地,2013年以來繭絲市場呈現高品位絲熱銷,中低檔絲滯銷的行情,特別是2014年APEC 會議期間各國領導人穿著的宋錦中式服裝驚艷世界,其核心原料—高品位蠶絲主要來自江蘇東臺,再一次證明了我省蠶桑精品戰略的成功。在這次考察過程中,看到四川、云南部分重點區域的桑園管理水平、省力化養蠶技術等提高很快,再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條件,生產的蠶繭質量已不比江蘇主產區差,雖然也出現勞動緊張等問題,但遠沒有江蘇嚴重,且人力成本遠低于江蘇(日均雇工成本江蘇在150元左右,而云南四川普遍在80元左右,在偏僻山區僅50元左右),蠶繭生產綜合成本低于江蘇。在現有蠶桑生產技術沒有發生革命性突破下,發展“精品蠶業”,意味著更大的投入,更精細的操作,帶來更高的生產成本,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增加,雖能延緩蠶桑規模的減少,但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老化、生產效率低下、生產風險加大等影響蠶桑產業穩定發展的現實問題。因此,面對國內外高檔絲綢消費低迷的現狀,我們需要從蠶桑繭絲綢產業實際出發,在堅持“精品蠶業”的同時,要更多地圍繞提高蠶桑生產勞動效率,穩定蠶繭生產經濟效益來做文章,真正提高江蘇蠶桑生產的市場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致力于推廣高產優質的桑、蠶品種,致力于推廣省力化養蠶技術,但由于傳統的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方式,決定了一些新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方式和品種技術很難得到有效推廣,近年來的省農業三新工程等推廣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就遇到了這一問題。多年來,傳統蠶桑生產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并沒有發生多少革命性變化,基本還是以手工勞動為主,在沒有出現全面實現省力化、高效化等重大科技創新以前,桑、繭的產量都已到了一定的極限,在單位產量和質量上已沒有多大潛力可挖。近年來的經驗顯示,蠶桑生產的根本問題,表面上看是勞動力問題,其實更主要還是投入和產出的經濟效益問題,經濟效益相對高了,自然有人來參與,大豐、海安、射陽等地蠶桑大戶、專業村的發展經驗表明,適度規模經營模式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四川、云南一些蠶桑生產發展勢頭較好的地方,我們注意到工廠化養蠶、蠶桑家庭農場等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模式正成為蠶桑產業的發展方向,而且已經顯示出了較好的適應性,也帶來了較好的規模經濟效益。江蘇面臨的勞動力缺乏、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不夠高等問題都比四川、云南等區域嚴重,但我們的經營理念、生產模式創新卻步履緩慢。伴隨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必然趨勢。目前,國家出臺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對推動我省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是一個契機。當然,推進蠶桑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不僅僅是土地流轉、桑田集中的問題,還包括適宜品種、技術的應用,機械化、自動化設施裝備的配套,以及經營管理能力、專業化服務能力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