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明 王 軍
(海安縣蠶桑技術推廣站 226600)
王 偉
(海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海安縣素有栽桑養蠶的傳統,蠶桑生產在縣域經濟發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調整、90年代的發展以及2000年前后的鞏固提高,蠶桑業已經成為海安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內容,海安也成為全國著名的優質蠶繭生產基地,享有“中國繭絲綢之鄉”、“中國湖桑之鄉”的美譽。2014年春蠶結束后,海安縣各地出現了程度不同的毀桑潮。針對該情況,縣領導非常重視,由縣委縣政府有關領導牽頭,對海安縣繭絲綢產業、特別是最近出現的毀桑潮成因進行了調研。分別為到重點蠶桑鎮村和農戶走訪,走進絲綢企業調研,到東臺富安等先進地區調研,組織農業主管部門、絲綢企業、重點蠶桑鎮分管負責人和村組及養蠶大戶代表座談會。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調研,對海安縣繭絲綢產業現狀、產業特色和制約瓶頸進行了認真分析。
據統計,1994—2013年的20年期間,全縣累計投產桑園面積266萬畝,蠶繭總收入71億元,年均每畝桑園蠶繭收入2 669元。海安縣2014年初全縣投產桑園面積101 538 畝,全年發種28.5萬張,其中春蠶發種13.6萬張,夏蠶發種1.4萬張,中秋蠶發種11.9萬張,晚秋蠶發種1.6萬張,總產繭1.1萬噸,總產值4.4億元。栽桑養蠶成為海安縣蠶農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1981年起,海安縣蠶桑生產躍居江蘇省首位,在此后的30年內,一直為全省第一,其中2002年至2004年蠶繭總產曾經列全國縣級首位。目前全縣年發種量、總產繭、總產值居全省縣級前列,單位面積桑園產繭量、繭質、勞動工效、經濟效益等多項指標處于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
近年來,海安縣認真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綠色江蘇建設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改善生態環境、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目標,利用蠶桑產業的區域經濟特色,推進高效規模蠶業和蠶桑特色基地建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生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由于桑樹屬經濟林,加上果樹和防護林面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3.25%,連續多年居全市前列。
以蠶桑生產為基礎的繭絲綢行業得到長足發展,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海安縣現有繭絲綢深加工企業52 家,企業生產設備、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2013年海安整個桑蠶繭絲綢產業年創銷售收入78.5億元,出口創匯1.75億美元。全縣繭絲綢整個產業鏈涉及人員近12萬人,較好地解決了縣內8萬戶萬戶農民增收近4萬多產業工人的就業。其中鑫緣繭絲綢集團是全國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33.5億元,完成自營出口6 000多萬美元,利稅近億元。對促進海安縣農民增收、社會就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蠶桑、絲綢業已成為海安縣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據調查統計,2013年底至2014年6月20日,全縣共挖桑12 318.8 畝,占全縣桑園面積的12.1%。其中挖桑面積較多的鎮主要有:大公鎮3 288 畝,開發區城東鎮1 964.8 畝,高新區海安鎮1 800 畝,濱海新區角斜鎮1 071 畝,李堡鎮1 005 畝,雅周鎮1 000畝,墩頭鎮890 畝。令人擔心的是,在大公鎮群益村、海安鎮新豐村、墩頭鎮鳳陽村等蠶?;卮?,也有嚴重的毀?,F象。由于毀桑,全縣中晚秋蠶訂種12.5萬張,同比減少3.5萬張,下降21.8%。據調查分析,當前農村挖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蠶桑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養蠶費工費力,目前農村養蠶主要是老年人及婦女,年輕人不愿從事蠶桑生產。隨著海安縣工業發展和服務業的興起,傳統的一產勞力大量向二、三產轉移。工業和三產服務業發展后,企業消化勞動力能力不斷增強,已經出現嚴重的缺工現象,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過去年紀大的人,外出務工麻煩,在家養蠶,每天有個幾十元收入就可以了。而現在情況出現了逆轉,不少加工企業,對工人技術和勞動強度要求不高,目前,單位門衛月工資已經達到2 000元以上,有點技術的工人月基本工資已經超過3 000元,木工、瓦工年收入已經達到10萬元左右。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不愿像以前一樣在蠶期大忙季節回家幫工,反而動員老人放棄蠶桑生產。同時,隨著養蠶人的年齡增大對蠶桑技術的接受和應用能力逐步下降,養蠶管理水平也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據統計,因此原因挖桑面積7175 畝,占挖桑總面積的58.3%。
據統計,今年因項目園區用地挖桑3 030.8 畝,占挖桑總面積的24.7%。因353 省道等道路建設用地挖桑共2113 畝,占挖??偯娣e的17%。
由于地區工業化進程加快,環境污染加劇,養蠶風險不斷加劇,環境中不明化學因子增多。一次霧霾、一次強風就可能把數十公里外的污染物帶到本地,造成污染事故,重的當場死亡、輕的導致發病、上山不結繭。同時,農業治蟲農藥品種更替頻繁,生物農藥推廣力度加大,不少農藥品種對家蠶劇毒,一旦污染桑園,即會造成嚴重的中毒損失。近年來,每年均發生過一定比例的由于環境污染和農業及桑園治蟲而造成中毒損失。
去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我國蠶絲類、坯綢、絲綢服裝和絲綢制成品的出口量均比去年同期下降,生絲價格每噸同比下降3萬元左右,2014年上半年效益大幅下滑,出現全行業虧損,行業困難形勢呈向后道蔓延趨勢。上述因素造成今年全縣春繭收購價格為每公斤4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超過每公斤10元,降幅達到19%,而另一方面養蠶雇工工價由去年同期的每工100元左右上漲至150元以上。而蠶種等生產財物料成本不斷上漲,同時養蠶零工價格由上年的100元/工日陡升至160元/工日。而今年蠶繭價格反而比去年降低了近10元/公斤。養蠶物質成本、勞動力工價上漲了,蠶繭價格反而下降了,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由于蠶桑產業為傳統產業,幾千年一直沿襲以手工操作為主的栽桑養蠶模式;絲綢產銷量在世界紡織纖維中的比重只占0.18%左右;蠶桑生產在我國也是分布極不均勻的小行業,國內只有少數幾個省份有一定規模。在重視糧食生產安全的大背景下,蠶桑產業從國家到地方被淡化、弱化,蠶桑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力度小、遠遠不能和其他大宗農作物相提并論。另一方面,海安縣縣(區)鎮兩級蠶桑技術推廣部門由于近年來機構精簡、人員分流、自然減員等因素,技術推廣人員銳減,近10年縣(區)鎮在崗的專業蠶桑技術人員數量減少至原來的1/3,目前縣(區)鎮兩級蠶桑技術干部僅有32人,其中3個(區)鎮為1人或空缺。同時在崗的蠶桑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精力還主要服從中心工作,從事蠶桑技術推廣和服務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客觀上也制約技術推廣的效果。
國家及省市對農業其他行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而對蠶桑產業的扶持政策相對很少。海安縣曾經出臺了一些蠶桑扶持性政策但力度較小、延續時間不長。鄰近的如皋市從2009年起對推廣的家蠶良種補貼10元/張種,蠶桑保險補貼2元/張種,每張種比海安多補貼12元。海安縣2007年起推行養蠶成本政策性保險,目前每張種農民投保保金10元、省財政補貼10元,保額是400元,農民養蠶一旦全部損失,實際只可能得到320元,由于總盤子的不足,有時只拿到200多元,遠遠不足以補償蠶農的生產成本。
蠶桑產業是海安縣農村傳統優勢產業,具有高效、生態、外向等特點,保持蠶桑產業穩定健康發展,對于海安縣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蠶桑生產是集種植業和養殖業于一體的生產項目,由于其產業鏈長,生產設備投入多,技術要求高,蠶農一旦毀桑改作,形成新的插花田,全縣的蠶桑生產走向無法恢復的快速下降通道。雖然在發現苗頭后縣區(鎮)各級多次召開會議,廣泛宣傳,穩定蠶農情緒,增強蠶農信心,但效果不佳。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采取積極措施穩定和桑園面積、提高蠶業發展水平。
蠶桑生產是海安縣百億繭絲綢產業集群的基礎,一旦桑園面積不保,蠶桑產業必將迅速垮臺,海安縣的繭絲綢產業特色將不復存在。因此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科學分析蠶繭形勢,加強服務指導,動員蠶農守得窮耐得富,穩定蠶農情緒,增強蠶農信心??h政府要加強對區鎮管理考核力度,采取綜合有效措施,堅決遏制毀桑改作苗頭。同時穩定優質蠶繭基地,通過開展“萬、千、百”畝蠶桑標準化示范基地、“一村一品”蠶桑特色村建設活動,穩定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優質高產高效蠶桑示范基地。同時,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在養蠶期間對有家蠶有影響的“三廢”排放的企業,實行臨時?;?停產)治理;協調農業生產部門,在蠶期糧食和蔬菜治蟲時不使用對家蠶有嚴重影響的農藥,同時設立有效隔離帶,做到“雙防雙?!?指導蠶農在桑園治蟲時謹慎用藥,防止用藥不慎造成桑葉帶毒。
根據省統一規定價格,建議地方政府對推廣的優良蠶品種,按每張種10元補貼。同時依法打擊私訂蠶種,提高優良蠶種覆蓋率。按照省農委和省財政廳要求,建立縣級儲備種制度,每年儲備1~2萬張蠶種,保證蠶種供種安全。加強蠶種質量全程監控,開展蠶種質量預知檢測和蟻蠶補正檢驗,確保蠶種質量安全。
2007年起,海安縣在全省首批試點將養蠶列入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范圍。經過幾年實施,農業政策性保險已被廣大蠶農所接受,養蠶農戶參保意識越來越強,全縣養蠶農戶參保比例已達98%。目前海安縣執行的初始成本保險標準為每張蠶種400元(實際到位320元),低于養蠶成本。目前海安縣養蠶成本保險開辦范圍限于春蠶和中秋蠶,不含夏蠶和晚秋蠶,建議將全年春蠶、夏蠶、中秋蠶和晚秋蠶應保盡保。由原來財政出資每張蠶種10元(含上級補助),提高到財政出資每張蠶種20元,加上蠶農投保每張蠶種10元,每張蠶種投保30元,理賠標準由每張蠶種400元(實際到位320元),提高到每張蠶種600元(實際賠付480元),基本達到目前的養蠶初始成本。
扶持小蠶專業共育室建設,為蠶農提供小蠶共育服務,改“發蠶種”為“發小蠶”,減少蠶農養蠶周期,降低養蠶風險,逐步推行“一星期養蠶”;扶持配套遠程桑園治蟲專用噴霧器,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治蟲效率;繼續試驗示范推廣小蠶人工飼料育和大蠶蠶臺育、地蠶條桑斜面育以及方格蔟自動上蔟等蠶桑省力化系列技術;扶持推廣小蠶飼育環境自動控制器、自動切桑機、電動伐條機和臭氧消毒機等設備,全面提高蠶桑生產效率。
圍繞打造高效規模蠶業的目標,實施規模化、精品化、高效化戰略,扶持建設適度規模的蠶桑家庭農場,由農場主牽頭,流轉周邊勞動力緊張或不愿從事蠶桑生產農戶的桑園形成一定規模,配套與此相適應的省力化蠶桑生產設施和配套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經營效益,穩定桑園面積。
蠶業生產由于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影響,生產上有一定的特殊條件,如季節性強,生產時間短,設備利用率低,投資大,機具批量生產小等等,這些都影響到蠶業機械化生產的開展。另一方面,由于蠶桑行業過小,國內外從事蠶桑機具研究的部門和企業少,資金扶持不足。因此今后推進蠶桑生產轉型升級思路上,一方面要采取省力化、簡易化技術,即在符合蠶桑生理的基礎上,減少或簡化操作工序,要敢于對栽桑養蠶模式上進行顛覆性改革的嘗試;另一方面是要改進提高現有的機具性能,研究推廣更高效的栽桑養蠶機械,促進蠶桑生產機械化,使大部分手工操作為機具所代替,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