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梅
(海安縣城東鎮農業服務中心 226601)
蠶桑產業是城東鎮農村傳統支柱產業和綠色生態產業,在蠶業增效、蠶農增收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近年來,由于自然氣候因素、害蟲抗藥性不斷增強、生產管理程度弱化等原因,病蟲的危害有加重的趨勢,桑園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每年各有不同,這對如何做好桑保工作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為了穩定蠶桑產業,我鎮在吸取多年來桑病蟲防治經驗的同時,組織全鎮蠶桑技術人員針對近年來桑樹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與同仁們共同商榷。
桑螟、尺蠖類、桑疫病等是近年來我鎮桑樹上發生范圍廣、危害重的主要病蟲,對蠶桑業的發展構成很大威脅,其它常發性害蟲主要有:毛蟲類、桑薊馬、紅蜘蛛等;偶發性害蟲主要有:斜紋夜蛾、桑癭蚊、燈蛾、刺蛾、小灰象、蝸牛等;主要病害有:桑疫病、桑膏藥病、桑擬干枯病和芽枯病等。桑樹病蟲害發生特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根據我縣2013年7月24日各測報點調查數據匯總,在第三代桑螟始孵期,田間有蟲1500~9000頭/hm2,平均達3900頭/hm2,與2012年同期相比,略有降低,但相差不大;2013年7月下旬,以第三代桑螟為主的桑樹害蟲大批孵化、為害桑葉,高峰期田間幼蟲存量達到60000~750000頭/hm2,少數沒有進行藥劑防治的田塊蟲量達到1500000頭/hm2以上,部分田塊桑螟為害卷葉現象普遍,對秋蠶用葉構成很大威脅;桑尺蠖田間幼蟲存量也達到60000頭/hm2以上,其它害蟲發生量則相對較低。
由于氣候變化,本地區夏秋季降雨量減少,特別是暖冬暖春現象使越冬積溫升高,造成害蟲發育進度加快。害蟲平均越冬時間由過去10月下旬推遲到11月上中旬,平均為害時間也有所提前,3月底4月初桑尺蠖、桑象蟲等害蟲即開始出蟄活動,危害新萌發的桑芽,對春蠶用葉造成危害。
近年來冬季氣溫偏高,越冬氣溫較高,害蟲越冬死亡率下降,越冬存活基數高。2014年3月16日,經田間病蟲調查,在樹縫中發現了桑螟的老熟幼蟲,這在我鎮桑病蟲調查史上還是第一次,說明害蟲在田間的越冬成活率有所上升,越冬基數高,若在防治上稍有疏忽,將會在秋季暴發成災。
桑疫病又稱桑細菌性黑枯病、爛頭病,是桑樹的主要病害之一。桑疫病有縮葉型和黑枯型兩種,是目前生產上危害最大的桑樹病害之一,嚴重影響桑葉產量和質量,近兩年春秋季都有發生,其中春季桑園中重點以縮葉型桑疫病危害為主,秋季黑枯型桑疫病發生較多,桑疫病的株發生率達5.3%,比往年同期株發生率要高。
桑螟、桑尺蠖等鱗翅目害蟲年發生程度與害蟲的越冬存活率有很大關系,冬季越冬溫度偏高,則害蟲的越冬存活率明顯提高,主要害蟲發育進度也加快;桑樹生長季節如遭遇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的氣候,則桑螟、桑疫病等病蟲害常常暴發、流行。
由于化學防治具有使用方便,效果明顯,勞動力密集的農業防治技術已漸趨減少,化學防治成為防治病蟲害的主要手段,防治技術走向單一,大量長時間使用化學農藥,導致害蟲抗藥性不斷增強,農戶不斷提高農藥使用濃度,形成惡性循環,既增加了治蟲成本,又污染了農業環境。
從防治體系看,千家萬戶養蠶,桑園治蟲的噴藥時間、方法、技術、藥劑品種及濃度等開差較大,加之有些害蟲繁殖快,有些害蟲世代重疊,害蟲危害部位也不盡相同,不同時間噴藥防治的桑園就形成害蟲過渡的最佳場所。因此,目前一家一戶的治蟲體系是造成防治失時、失效、防治方法不夠規范,致使害蟲暴發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桑螟3齡后會吐絲卷入葉內食害,農藥的防治效果下降,不知情的農戶見到卷葉才治蟲,錯過了1~2齡期的用藥良機,影響了防治效果;其次是8、9月份桑螟出現世代重疊,高峰期一次治蟲后沒有檢查蟲情及時復治,桑樹被桑螟偷襲;還有,桑樹夏伐后桑象蟲中午會躲藏,需要在上午10時之前、下午4時之后防治,效果較好。
目前,育71-1品種桑為我鎮當家桑樹品種,栽植面積占總面積的70%以上,其它品種主要為湖桑32號、農桑系列品種等。由于育71-1桑品種對桑疫病的抗性差,一旦遇到連續陰雨天氣極易暴發、流行。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東鎮近年正處于大拆大建的時期,大批農村勞動力發生轉移,“農村空心化”、“農業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農業生產目前最大的問題已經由“怎樣種田”演變為“誰來種田”。蠶桑生產老齡化問題也不例外,甚至更嚴重。據我縣蠶桑部門調查,目前蠶農平均年齡為64歲,50歲以下愿意繼續從事蠶繭生產的農民已很少了,冬季刮卵、束枝、冬耕、修拳,蠶期人工捕捉等農業防治措施也少了,桑園管理粗放現象不斷增加,甚至出現桑園棄管棄養現象,從而有利于害蟲繁殖、過渡。
農業防治就是通過耕作栽培措施或利用選育抗病、抗蟲桑品種來防治桑樹病蟲害,傳統的農業防治措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值得提倡和強調。
3.1.1 選栽抗病抗蟲桑品種
生產上,各種桑品種的病蟲發生情況差異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品種之間的抗性差異,如農桑系列品種桑抗桑樹微體害蟲和細菌病較強,育71-1品種桑對細菌病的抗性較差等。在大面積推廣優質高產桑品種的同時,需注意品種桑的合理搭配,不搞一刀切,本地育71-1品種桑的栽植面積以占70%左右為宜。
3.1.2 加強蠶室管理
桑螟越冬場所主要在蠶室、蠶具(方格蔟),而室外越冬桑螟數量少,主要存在于老桑樹縫隙中,存活率低,羽化時間遲。所以,晚秋蠶飼養結束后,及時清掃蠶室,清除室內桑螟幼蟲是降低來年春季桑螟為害的關鍵,一定要抓緊抓實。
3.1.3 加強桑園田間管理
清溝理墑,降低桑園田間漬害,保持桑園通風透光。生長季節及時剪除病枝病葉,桑樹發芽初期產生的原發性病芽要及時剝除;冬季剪去桑樹枯枝,發生桑疫病的桑樹在枝條外部病斑下10厘米左右剪除,剪下的病枝病葉及時帶出桑園銷毀。秋季束草誘集害蟲在其內越冬,第2年春芽萌發前解束并燒毀,消滅越冬幼蟲。春蠶上蔟后及時夏伐切斷食物鏈,人工淘汰未老熟的第1代桑螟幼蟲。人工摘除桑尺蠖等害蟲產卵葉片和桑螟疊葉或低齡幼蟲聚集的葉片,及時殺滅,人工捕捉桑螟、尺蠖等高齡幼蟲,連續多次。
3.1.4 科學合理施肥
科學合理施肥,有利于增強樹勢和桑樹抗病抗蟲能力。要改善施肥結構,不偏施氮肥,多施有機肥、桑園專用復合肥,做到N、P、K配合施用,增強桑樹抵抗力。春肥宜在3月底前施入,夏秋季宜在大量用葉前1個月施入,秋季施肥于8月15日前結束。
3.2.1 利用桑園養雞降低桑園蟲草量
桑園散養草雞,既能給草雞創造舒適的飼養條件,又能給桑園增施有機肥,除草、除蟲。在桑園四周用網圍起來,分別于春、秋蠶飼養結束后將雞放入桑園,畝飼養50只左右。
3.2.2 利用性信息素誘蛾
我鎮桑園發生量最多,為害最嚴重的就是鱗翅目害蟲,而鱗翅目害蟲的成蟲都是蛾子,用性信息素誘殺雄蛾,是適用于桑園害蟲治理的技術。可以達到殺滅成蟲,降低田間產卵量,壓縮害蟲基數,控制其為害。
農藥防治桑園害蟲是綜合防治中的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化學防治應講究質量,以“治病蟲保養蠶”為目的,治關鍵蟲,盡可能減少防治次數,規范化學防治技術。
3.3.1 加強桑園蟲情調查
重視桑病蟲的預測預報,科學設立監測點,及時掌握病蟲發生動態,做到準確預報,適期防治。
3.3.2 選用桑園專用農藥品種
市售農藥很難保證藥品純度,因誤用農藥而致家蠶中毒事故屢見不鮮。因此,我們要積極組織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桑園專用農藥,建立健全鎮村服務網絡,供應桑藥到戶,臺賬齊全,組織指導到位。避免使用高毒、高殘留、廣譜性化學農藥,并注意不要在同一年度中多次重復使用同一品種的藥劑,堅持低濃度、輪換交替使用。
3.3.3 抓住防治適期開展聯防聯治
城東鎮非常重視桑病蟲測報和防治工作,加強蟲情監測,現設有3個蟲情監測點,有專人負責監測點的病蟲調查上報工作,及時掌握危害病蟲的發生情況。
抓住關鍵時期進行防治。首先做好桑園白條治蟲和白拳治蟲,防治桑尺蠖、桑毛蟲和桑象蟲等,保護桑樹越冬芽和桑樹夏伐后桑芽的萌發;其次夏秋季“巧”治葉部害蟲。夏秋季是桑樹旺盛生長期,也是桑樹病蟲多發季節,蟲種多、世代重疊現象嚴重,6~7月主要防治鱗翅目類害蟲和桑薊馬、紅蜘蛛等微體害蟲,視病蟲發生情況,可防治2~3次,6月底主要防治桑螟、艾尺蠖等鱗翅目類害蟲,7月中下旬主要防治桑螟、尺蠖、毛蟲類等害蟲,8月上旬視桑尺蠖發生情況,可安排一次防治,8月中旬至9月上旬,視具體發生情況,防治第四代桑螟前、后鋒為主的桑樹害蟲,9月初中秋蠶開始飼養后,桑園一般不使用農藥防治,必須防治時,要嚴格做到劃片分區噴藥,并選擇高效、殘毒期短、安全可靠的農藥,確保小蠶用葉安全,任何情況下,大批采摘桑葉必須做到先試后喂,以避免大面積中毒事件的發生。桑螟的防治要掌握在幼蟲2齡高峰期(即尚未卷葉前)防治,防治藥劑應根據養蠶間隔期長短選擇相應的農藥,并注意交替用藥,延緩害蟲抗性的產生。糧桑混栽區農田治蟲嚴禁使用蠶區禁用農藥,防止家蠶中毒,確保養蠶安全。其三晚秋嚴治“關門蟲”,中晚秋蠶結束后,全年養蠶已全部結束,可立即選用菊酯類高效長效農藥,主治桑毛蟲、尺蠖、桑螟等越冬害蟲,減少越冬害蟲基數,一勞永逸。其四是桑疫病的防治,于春、夏季桑園查見桑疫病初期癥狀時,摘除病枝病葉后,對發病區桑園進行噴藥保護,選用硫酸銅、農用土霉素或農用鏈霉素(桑疫病調節劑),或使用鹽酸環丙沙星和鹽酸恩諾沙星,隔周交替防治,連防2~3次。
認真開展聯防聯治。通過蟲情監測,及時了解病蟲發育情況,在病蟲防治適期,利用為農服務信息的發布、鎮村廣播、明白紙、手機短信等宣傳媒體和工具,以農業科技入戶為抓手,舉辦專題技術培訓班等,加強推進面上的桑病蟲防治工作,及時通知農戶開展聯防聯治,并加強督查。防治做到“五統一”,即統一技術要求,統一防治時間、統一用藥品種、統一配置濃度、統一噴藥方法,合理使用農藥,減少盲目用藥,最大限度地控制病蟲。多年來,我區桑病蟲害的發生一直控制在經濟發展水平之內。
綜合協調糧桑治蟲。在組織稻田全面農藥防治時,盡量與夏秋蠶發種日期和大蠶用葉采摘時間交叉,建議要盡量推薦農戶使用對家蠶安全的農藥和短藥效期農藥,并在糧桑交界田地間設置保護區。在稻田進行重大防治前,通知各相關蠶農做好防范準備。所選藥劑和推薦劑量的安全間隔期不能滿足防治和養蠶要求的,必須更換,做到“雙保雙贏”,確保蠶期飼養的絕對安全。
桑樹病蟲害防治是蠶桑生產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不僅要求高,而且難度大,應以保障蠶農養蠶安全用葉為目標,因地制宜協調配套和推廣應用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物理誘殺為補充、化學防治為關鍵的綜合防控技術,使治蟲與養蠶互相協調、互不矛盾,發揮其最大的防治效能,將病蟲控制在經濟危害允許水平以下,保證蠶桑生產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