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樹鑫 趙潤之
(鎮江蠶種場 212018)
鎮江蠶種場位于鎮江市西郊四擺渡,是江蘇省大型國營蠶種場,江蘇省蠶種生產的重要基地,每年生產三級原種數量占全省生產總量的50%,普通種的生產數量占全省生產總量的8~10%,繁育的蠶種享有“鐵種”之美譽。嚴忠婉為鎮江蠶種場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鎮江蠶種場的前身是1927年由夏楚白等創辦的益民一場,當時以合眾蠶桑改良會為中心,創辦了三益場(鎮江橋頭)、均益場(鎮江高資)、益民場、裕民場、明明場(均在鎮江四擺渡)。1933年夏氏無力繼續經營,由嚴惠宇、陸小波接辦。1937年凌氏兄弟投資,建立了益民二場,由嚴忠婉與其表姐李昌佩共同籌備設計,并制定生產計劃。由于抗日戰爭暴發,未能投產。
1945年抗戰勝利。嚴惠宇、陸小波、冷御秋將益民一場與二場、均益場、三益場四個場合并,改組擴建為鎮江四益農產育種場。以蠶桑為主,兼營畜牧、種植、園藝,分為四個部,下設九個分場。主要股東為嚴惠宇(總經理),冷御秋(董事長),陸小波(常務董事)等。嚴忠婉是嚴惠宇長女,任蠶種部主任。
1949年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四益農場得以維持生產。1952年冷御秋代表董事會向鎮江市呈送“呈請將四益農場改為公私合營的報告”,此前鎮江地委在調查四益農場情況后,向蘇南區黨委呈送了“關于四益農場土地的報告”。1952年1月蘇南區黨委轉報華東局,接受四益農場申請,決定將四益農場由鎮江市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12月27日江蘇省農林廳顧復生廳長代表省政府來場,與場方代表常務董事陸小波正式交接,舉行了交接典禮,四益農場土地、房屋、設備、人員一并交給政府,改名為鎮江蠶種場。實行國營后,政府當即投資12億元(舊幣),用以恢復生產。并任用原農場蠶種部主任嚴忠婉為總技術主任,原農場協理沈加征為桑園技術主任,胡魯泉為總務主任。
嗣后根據省地農林管理部門的指示,將八、九場(園藝畜牧)劃歸鎮江市領導,六、七場劃出成立茶場,歸丹徒縣領導,原三、四場與橋頭苗圃合并成立高資蠶種場,將一、二場與四擺渡蠶種場(原私營明明場于1950年收歸國營,屬鎮江蠶桑實驗場普通部,又于1952年劃出成立公國營第三蠶種場,1953年更名為四擺渡蠶種場)合并成立鎮江蠶種場,屬省農林廳領導。鎮江蠶種場從此成為單一的蠶種生產場,走向發展與輝煌。
嚴忠婉1918年11月出生于鎮江,12歲就讀于鎮江女子職中蠶桑科,15歲畢業讀滸墅關女子蠶業學校。遵父命,先在國內實踐一二年,再去日本留學,因此畢業后即到益民一場當技術員,19歲即擔任益民一場的技術主任。
抗日戰爭爆發,嚴忠婉無法去日本留學,隨家避難去上海,在上海致用大學(夜校)攻讀農科,一年后考入在上海辦學的南通農學院農藝系,攻讀農科,畢業后留校任生物室助理兼助教,在校辦農業中學講課。
1945年抗戰勝利后,四益農場擴建,嚴忠婉回鎮江,擔任四益農場蠶種部主任。1953年任普通部技術主任、生產技術辦公室主任,1983年任總農藝師。1987年退休,時年七十歲。1990年應邀赴海安蠶種場指導試繁原種。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舉辦全國蠶種場技術主任培訓班,嚴忠婉應邀以“怎樣做好技術主任”為題講課,并主編《全國蠶種場技術主任培訓班講義》。1959年應省蠶種公司之邀,參加編寫《家蠶良種繁育操作細則》,成為江蘇蠶種業普遍采用的指導規范和生產標準。參加編寫《中國養蠶學》和《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蠶業卷》,均為高等院校蠶種課首選的參考書。
1982年嚴忠婉主持的科研項目“春蠶新品種蘇五、蘇六的發展研究及應用成果”獲得江蘇省農林廳技術改進二等獎。1956年被中國農水工會江蘇省籌委會評為“先進工作者”,1979年被全國婦聯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1986年被江蘇省絲綢公司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1992年出版的《鎮江人物詞典》、1994年中國絲綢協會等出版的《奉獻在絲綢》均載入嚴忠婉的事跡。
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是蠶種場和蠶業研究所民盟支部的奠基人。蠶種場民盟支部成立后任主任委員,后又被選為民盟鎮江市委委員。
1957年“反右派”運動,受到批判并降薪。“文化大革命”受到更大沖擊,1967年被抄家批斗,入“牛棚”,燒“老虎灶”,此時結交的老工人與之建立了終身友情。
1987~1989年任鎮江城區第一屆人大代表,曾任鎮江市第八、九屆人大代表,鎮江市政協第二、三屆委員,江蘇省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
鎮江蠶種場的技術人員在嚴忠婉的領導下,“嚴字當頭、細字領先、實字為本”,狠抓技術關鍵。提出的口號是:“一絲一毫不放松,一點一滴不馬虎,一分一秒不麻痹”,重視調查記載,加強發育觀察,操作處理嚴格細致,因此生產的蠶種質量過硬,有“鐵種”之美譽。
1973年春飼養新品種正三、正四,正三發生了大量小蠶,如果盲目淘汰,則將影響收繭量,任務不能完成。如不淘汰則質量必然不合格。這時嚴忠婉親自動手,協助小組將小蠶嚴格分離,分開飼養,精選良桑,細心處理,終于健康上蔟,合格制種,完成了任務。
1980年春蠶期,催青遇到連續陰雨低溫,桑芽發育跟不上胚子發育進度,如聽之任之,則收蟻后將無適熟飼料供應,后果不堪設想。嚴忠婉果斷提出催青卵冷藏,推遲收蟻日期,進行了史無前例的三級原種轉青卵冷藏3~4天,同時結合品種性狀,分別制定入庫前、出庫后的中間溫度,掌握各品各批從見點到盛化需感受的積溫,達到了如期孵化、適時收蟻的要求。
1980年夏,遭遇“涼夏”的異常氣象,春制越年種保護室溫達不到77℉,越夏高溫天數太少,嚴忠婉指導蠶種保護人員進行補溫十多天;在秋冬期又防止過早接觸低溫,采取大面積補溫。這些措施對鞏固滯育,提高胚子整齊度,起到一定的作用。
嚴忠婉大力推廣新技術,包括早采繭、簡化催青溫度、少回育及三班制等。
1978年嚴忠婉提出簡化催青溫度的革新意見,主持簡化催青與常規催青對比試驗,取得成功,三級蠶種從此均予以實施,提高了催青室房屋利用率,簡化了操作程序,很快在全省得到推廣。原蠶飼育為手工操作,在春蠶期必須雇用大量臨時工。多年來采用多回育(6~8),工作人員采取三班四段時間進行操作。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勞動力緊張,以致養蠶季節工招工困難。為此嚴忠婉率先安排由一個小組試行一班制少回育(三回育),試驗取得經驗后,及時在場內與農村原蠶全面推廣。少回育在技術掌握上,必須精心飼養、加強發育觀察,提高工作質量。掌握蠶兒發育階段的不同,恰當掌握給桑量,特別在五齡盛食期一定要達到飽食,并須做好補給桑工作。各齡掌握蠶頭均勻,不可過密,適時分匾,在一、二齡采用有孔薄膜全包覆蓋育,三齡則上蓋下不墊,四齡在餉食時,因用剉桑(切大三角葉),在第一、二次給桑后,仍用薄膜覆蓋短時間,以防桑葉過早萎凋,導致蠶兒食桑不足。實踐證明,少回育節約了用桑與勞力,有利于減少遺失蠶、伏□蠶。只要掌握好技術關鍵,蠶兒同樣能發育良好,眠起齊一。同時抓好后期管理,仍然可以獲得豐產豐收。
1958年鎮江蠶種場辦蠶桑職業中學招收58名學生,嚴忠婉貫徹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辦學方針,大多數后來均培養成為中堅力量。1983年江蘇省蠶桑干部訓練班在鎮江蠶種場成立,嚴忠婉作為蠶種場總農藝師兼任訓練班副主任,擔任一些專題講課。盡管工作繁忙,仍不辭辛勞,認真講解,學員受益匪淺。
鎮江蠶種場歷年作為蘇州蠶桑專科學校和安徽農學院蠶桑系學生的實習基地,每年均有學生來場實習,總計超過五百余人。學生來實習蠶種浴消工作,嚴忠婉將浴消工作的計劃安排、技術關鍵等先行講解,讓學生心中有數。隨后在各道工序中,親自示范,再讓學生具體操作,使他們既理解蠶種浴消工作的技術關鍵,又學會各道工序的具體操作,圓滿完成實習任務。
上世紀60年代,湖南長沙農業學校教師靳永年來鎮江蠶種場進修學習,為期70天,嚴忠婉熱情接待,悉心指導,全力幫助,靳永年表示“既學到了許多技術經驗,提高了管理水平,也豐富了教材內容,滿載而歸”。他們之間建立了深情厚誼,五十多年過去,至今仍經常電話問候。
改革開放之前,外國友人被視為“外賓”,接待“外賓”在當時非常難得而且光榮。1961年秋蠶期,阿爾巴利亞派員來鎮江蠶種場學習蠶種繁育技術,由嚴忠婉負責接待主講,不厭其煩,歷時50天,阿方人員滿意而歸。1963年春蠶期緬甸派員12人,秋蠶期派員11人,來鎮江蠶種場學習蠶種繁育技術,嚴忠婉一如既往,詳細講解,獲得好評,鎮江蠶種場也贏得聲譽。1982年春蠶期間,日本神榮株式會社育種專家松本茂來鎮江蠶種場講學,四川、山東、廣東及江蘇20人聽講,嚴忠婉全程負責此事。
嚴忠婉終身未婚,畢生從事蠶業,耄耋之年仍舊關心我國的蠶桑事業的發展,期許“愿我千秋業,輝煌日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