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忠
(如皋市蠶桑技術指導站 226500)
江蘇省如皋市現有桑園5000公頃,年發蠶種近20萬張,產繭4000噸,位居江蘇省前列。但是近幾年來,家蠶中毒現象屢屢發生,很多蠶農家庭蠶種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嚴重制約我市蠶業優質高效目標實現,影響我市蠶業持續健康發展,影響我市農村穩定社會穩定。
近幾年來,南通地區經濟發展較快,部分地區“以南通地區環境容納能力強”為招商亮點引進資本,在發展的過程中未能注意生態環境建設,環境急速惡化,南通已經成為江蘇環境較差的地區,環境惡化最先顯現在家蠶飼養方面,我市家蠶上蔟后無病不結繭現象普遍發生,幾乎每家都有2% ~5%的蠶無病不結繭。有的蠶期會出現大面積的大量的不結繭現象發生,2011年春蠶出現全市范圍嚴重的不結繭,尤其是6月4日以后上蔟的,不結繭蠶比例達30%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2011年春蠶上蔟期間,我市環境都屬于重度污染;2012年春蠶,我市東部尤其是東陳鎮東部地區出現大面積嚴重不結繭,不結繭蠶比例達40%,嚴重的一戶蠶農飼養7張蠶種,僅有1張蠶種左右上蔟結繭,該地區竟出現商販專門收購不結繭,同期與東陳鎮毗鄰的如東縣發生更為嚴重的不結繭,原因就是如東縣洋口港一家化工廠廢氣排放所致。
隨著全球溫室氣候的效應,我地氣候變化異常,農田蟲害底數提升,農田用藥品種次數繁多,前幾年主要農藥是菊酯類、有機氮類,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最近出現大量的新煙堿類殺蟲劑、生物農藥及其復配劑。家蠶屬于膦翅目昆蟲,對有機氮、菊酯類、新煙堿類殺蟲劑、生物農藥極其敏感。
1.2.1 有機氮殺蟲劑對蠶的影響
蠶兒殺蟲脒中毒后表現為:興奮、食桑減少、拉平板絲、結畸形繭,嚴重的吐浮絲、收縮死亡。
蠶兒殺蟲雙、巴丹中毒后表現為:停食、靜臥、體軀伸直極軟、吐胃液與浮絲。
1.2.2 菊酯類對蠶的影響
蠶兒菊酯類中毒后表現為:拒食、頭胸緊縮且左右擺動、亂爬翻滾、吐液死亡、死狀呈S型或C型。
1.2.3 新煙堿類殺蟲劑對蠶的影響
目前如皋市新煙堿類殺蟲劑主要品種有吡蟲啉、烯啶蟲胺。食下新煙堿類殺蟲劑的家蠶幼蟲多出現頭部腫大,拒食,身體扭曲呈“C”或“S”形等中毒癥狀,食下吡蟲啉的家蠶幼蟲有吐液現象。
1.2.4 生物農藥對蠶的影響
目前如皋市生物農藥主要有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蘇云桿菌類農藥。食下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主要癥狀:吐液、體縮、體色發褐、拒食、身體扭曲呈“C”或“S”形。蘇云桿菌類農藥感染后停食、體發軟、體色從腹部開始向頭尾發黑蔓延,皮破后流惡臭污液。其他合成殺蟲劑對蠶的影響較大的有茚蟲威、氟蟲腈。食下茚蟲威、氟蟲腈主要癥狀,茚蟲威:靜臥、體縮、側倒;氟蟲腈:頭胸搖擺、體縮扭曲、呈“C”或“S”形。
1.2.5 其他殺蟲劑對蠶的影響
氯蟲苯甲酰胺、氰氟蟲腙、哌蟲啶。
食下氯蟲苯甲酰胺家蠶主要癥狀:食桑停止或減慢,靜伏不動,無搖頭、狂躁爬動等,少量吐液;整個蠶體萎縮,觸之較硬;排不成形或連珠糞便,常粘于尾部。中毒死亡后蠶體極度萎縮,不易腐爛。
氰氟蟲腙中毒癥狀:初期食桑減緩,吐液量少,無搖頭、狂躁爬動等現象;然后胸部略膨大,頭胸部下鉤,蠶體呈“7”字形,腹部縮短、縮小,靜伏不動,死亡前后蠶體側伏。
哌蟲啶中毒癥狀:中毒初期輕微搖頭,隨后胸部膨大,吐黃液,有脫肛,頭胸向腹部鉤,尾部上翹向背彎曲,蠶體呈“S”形,也有頭尾相接或蠶體扭曲狀,死后蠶體縮小不明顯,體色不變,并保持扭曲狀,與吡蟲啉中毒癥狀接近。
目前農藥對家蠶毒力沒有具體的分級標準,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提出的新毒性與風險性等級劃分標準:LC50值在20~200ml/L之間屬于中等毒力、在0.5~20ml/L屬于高毒、LC50值小于0.5ml/L以內屬于劇毒分類標準,我市主要農藥對家蠶屬于劇毒的主要有:阿維菌素類、菊酯類、殺蟲單、殺蟲脒、氟蟲晴、苦參堿、茚蟲威、烯啶蟲胺、氯蟲苯甲酰胺。屬于高毒的有:吡蟲啉、毒死蜱、殺蟲雙、氰氟蟲腙、哌蟲啶、蘇云桿菌類。屬于中等毒力的有:有機磷、溴蟲腈、克螨特、氨基甲酸酯類。
大量的劇毒高毒在蠶區大面積使用,通過氣體漂浮、水系侵入桑園污染桑葉。蠶期內具有熏蒸作用的農藥使用,污染桑葉、直接進入蠶室。生物制劑型農藥使用后,感染桑園害蟲,通過交叉感染方式感染家蠶。
慢性中毒的主要特點:一是隱蔽性強,慢性中毒是一個農藥累計性過程,往往在四五齡期表現,初期表現為食桑不旺,眠中浮絲增加;中期表現為發育不齊,食桑停止,伏蠶增加;后期表現為不結繭、吐平板絲。二是損失量大,大多慢性中毒都是前期表現不明顯,后期大量表現為不結繭,而且表現為區域性特點,往往是一塊桑園或一個村莊發生,故損失慘重。
桑田治蟲用藥品種選擇不當,很多蠶農購買桑田治蟲用藥時,不了解農藥性質、用途,盲目購藥,導致家蠶中毒。
農藥成分不規范,部分藥廠生產農藥時,未有專用的生產線導致農藥中含有菊酯類等劇毒農藥成分,或者為了強化殺蟲效果故意加入菊酯類等劇毒農藥,在桑園使用后蠶兒出現中毒現象。
桑田用藥濃度配比不當,很多農民發現桑田蟲量多、蟲齡大后,為了增強治蟲效果,片面加大濃度,加大藥量,導致安全期延長,蠶兒出現中毒,尤其表現為蠶期中后期食下中下部桑葉出現中毒現象。
蠶室蠶具接觸過農藥,部分地區蠶農用樂果、敵敵畏、久效磷等農藥對蠶室蠶具消毒,另外還有農藥亂放在蠶室內、未有專用桑園治蟲器械、滅蚊劑使用等導致蠶兒中毒現象時有發生。
少建或不建化工企業及相關污染企業,在蠶區內禁止建設化工企業,已經運營的企業要搬離蠶區。農業部門在規劃蠶業區劃是做到區域化、規模化、連片集中,不要有零星桑田、插畫田。
蠶區內嚴禁對蠶劇毒高毒農藥銷售使用,尤其藥物靶的是對蠶神經性損傷的及生物性農藥更不能進入蠶區。
農藥生產廠家在農藥出廠時要嚴格注明藥物成分及使用范圍,生產桑園專用藥物要用專用設備。
農民要增強安全生產意識,不買不用對蠶劇毒高毒農藥;購買桑園專用藥物用于桑園,合理選擇藥物、配置農藥、掌握農藥殘效期;使用專用桑園治蟲器械,毗鄰桑園的農田用藥器械不要用彌霧機等高遠噴霧的器械。
蠶農在飼養過程中,要嚴密注意桑園及蠶室周邊農藥使用情況,細心觀察蠶發育狀況,發現周邊用藥及時關閉門窗,發現蠶發育異常做到查明毒源、及時止桑、舔食相關解毒藥物(阿托品或腎上腺素),若飼養階段雨水偏少,也可舔食相關解毒藥物。
[1]司樹鼎,王開運,林榮華,25種農藥對家蠶的毒性評價和中毒癥狀觀察[J].蠶業科學,200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