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紳
校訓是學校歷史的傳承,傳統文化的濃縮,精煉地反映學校辦學理念和目標,充分表達學校個性特征,集中體現學校精神,并形成師生員工的共同價值規范和行為準則,是學校中心工作的根本指南。關于校訓,一些典籍和學者有比較典型的定義和描述: “學校規定的對學生有指導意義的詞語。”〔1〕“學校制定的對全校師生員工有指導意義和激勵作用的口號”。〔2〕《辭海》的解釋為: “學校為訓育上之便利,選若干德目制成匾額,懸之校中公見之地,其目的在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3〕
具有高尚品位的校訓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一是高度體現學校基本的文化價值觀。或表達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訴求,或表達崇尚自由、追求真理的價值判斷,或表達修身養性、提升思想境界、完善自我的價值追求,或表達發奮學習、努力求知、探索真理的價值要求。二是推動學校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校訓經過幾代人或許多年的積淀和傳承,或是已經成為學校的符號系統和基本標識,或是與學校相關成員的精神食糧、心理紐帶、行為哲學和實踐導向,是學校在展現形象和后續發展的無窮的軟實力。三是促進個體進步的靈魂和精髓。校訓得到公認,形成共識,是學校生命個體流動的血液。受校訓文化影響的學校言語、符號和系統,必定有利于個體的風格、品位、形象的塑造,潛移默化地發生著作用。
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適齡兒童數量的銳減,全國范圍內的中小學校拆除的、撤銷的、閑置的、合并的、轉向的為數不少,這從根本上影響到校訓的存在與延續。一是學校屬性變化產生的影響。有的學校從高中學校變成初級中學,有的學校從初級中學變成了小學,有的學校從公立學校變成了私立學校,有的學校從企業剝離出來等等。二是學校地址遷并帶來的困難。人口分布變化造成學校遷址或新建。三是學校主要領導風格巨大差異產生的分歧。
如何將原來學校的文化移植到新的學校,不僅是學校印記、傳統和文化的傳承,而且是爭取人心,維持穩定發展,形成共同認識的需要。
一是語言空洞。從調查統計分析來看,有98%以上的中小學和高等院校的校訓取向都集中在立德、求真、創新等方面。其中有96%以上的校訓,直接或間接源自中國古典文獻。諸如 “慎思”、 “厚德博學”之類的 “八字四詞式”的校訓,其比例不低于95%。這些校訓簡潔明了,內涵精深,但是風格雷同,簡單翻版,崇古泥古,人云亦云,沒有反映出自身的辦學特色,在傳播過程中,無形地消解了辦學理念,降低了學校文化品位。
二是形式單一。忘記歷史,就意味著忘本。忘記校訓,就意味著自斷根基。有些學校自從校訓精美裝修之后,可能再沒有被提起,成為了 “墻壁文化”、 “裝修文化”的一部分;更不用說,把校訓和學校的各項工作有機聯系起來,滲透到師生的行為和情感當中。在我們抽樣調查中,87%的教師不能說出本校的校訓,93%的師生認為校訓無關大雅,92%的師生記不清校訓。由此可見,校訓實際發揮的作用也就無法體現了。
三是混雜不清。不少學校的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學校精神等文字表現方法和形式與校訓基本相同,意義相近,混雜不清。單獨一項,感覺清新;連在一起,不知要害。這樣的校訓怎么能起到引領學校發展的核心作用呢?
(三)校訓政治化,缺乏人文情懷
環視中小學校訓的關鍵詞語,為什么高度相似雷同?為什么大都落于俗套平庸?即便在中國的大學,情況也類似呢?非理性的模仿跟風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教育管理中,領導表揚什么,馬上跟進;領導批評什么,馬上回避。治校者缺乏自由、民主和獨立精神,缺乏高貴學術尊嚴;學校沒有培植文化根基,沒有制定長期規劃,沒有有意識地打造學校特色,漠視師生發展的主體;校訓只是一個口號、標語,貼給別人看、說給別人聽的,這樣俗套、空洞、缺乏文化內涵的校訓不免比比皆是。
另一種情況, “高大上”的校訓也很常見。那些不顧學校歷史,忽視了學校現狀,忽視學齡段的特點,漂亮標語式的、政治口號式、 “抽屜文件”式、咬文嚼字式的校訓就很容易成為校長辦學的標簽。對付上級檢查時,津津樂道;總結工作成績時,夸夸其談。如果校訓脫離師生人本實際的 “嚴要求”,拋開學校良性發展的理想化,那么這樣的學校肯定沒有一流的水準。
校訓是基于學校文化傳統的辦學理念與應然的價值追求。作為學校文化符號,校訓應是學校傳統的濃縮與辦學理念的凝練;作為學校精神追求,校訓應是辦學理念與靈魂的具體化;作為學校辦學目標,校訓應是師生共同愿景的精練概括;作為學校 “座右銘”,校訓應是師生共同的精神規范與價值取向。〔4〕
一是提煉 “形神兼備”的校訓。校訓不是人為隨意的臆想品,也不是哪位校長或領導 “拍腦袋”的產物。它是學校人文因素和物理元素長期融合的結果。它離不開學校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環境,離不開社會主流意識、文化意識、文化風格、精神風貌。精美校訓要鉤沉學校厚重的歷史與獨特文化的沉淀,系統總結和研究學校代代相傳的 “文脈”,培育在特定的土壤上根植出來的靚點,弘揚正能量,剔除負效應,分析和研究校訓的生長性和適應性,讓校訓關聯時代的要求、社會的發展、學校的發展、學生的騰飛和教師的進步;關聯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想象、教學活動、課程特色及校園文化;關聯學校精神風貌、人文素質、心理情結、治學風格和文化判斷。
二是彰顯 “獨特話語”的校訓。任何一所學校都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具體的獨立個體,它所具有的歷史積淀和文化詮釋是其他學校的表征不能解釋的。
要全面和科學地分析學校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環境與條件,認真梳理發展規劃、社區特質及學校使命。在適度超前、賦予理想、講求文采的基礎上,嚴肅思考學校發展的個性特點,總結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文化價值,凝練辦學個性化的話語表達方式。優秀的、特色的、個性的校訓要滿足教職工和學生的基本要求,表達現代社會和高尚文明的特質,要以寬闊的視野和豐富的知識去借鑒,要多方咨詢、吸納專家指導,使校訓融文學品位、鮮明特色、普適有度和深刻明了,避免同質化、流行病和口號癥。
從功能上講,校訓對內影響和規范了師生的言行舉止和行為方式,引領了學校的辦學方針和發展方向,對外則作用于社會文化和文明理念,從而起到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5〕
校訓具有標志功能,是學校競爭核心的表征和標示,是學校形象的代名詞,擦亮校訓這張名片,無疑是盤活了學校無形的資產。校訓具有評估功能,是界定師生行動的準則,是學校求索前進的指南,是員工定位的心理暗示,發揮校訓價值尺度的效用,讓學校師生在耳濡目染中,內化自省,潛移默化地督導一言一行。校訓具有目標激勵功能,具有強大的氣場,象征著學校的文化,浸潤著師生的精氣神。校訓總在學校最顯著的地方,是要時刻內化為師生共同的情感體驗,外顯成自強不息的具體行為,激勵、鞭策、鼓舞和感召與學校相關個體得到永續發展的精神動力。校訓文化哺育功能,是學校文化精神建設助推器,是教風、學風、校風的生動展現,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載體,是辦學理念、校園文化、治校精神的縮影,是引領學校發展靈魂和精髓所在。
校訓是通過精煉的核心詞語來表現的。這些詞語應該是文字簡明、內涵豐富、朗朗上口、便于記憶、易于遵循的。對于中小學校來說,尤其如此。如果是空洞晦澀,零散冗長,朗讀和記憶有難度,走進師生的心中就更不容易,這樣的校訓,即便再怎么概括和提煉,終究于事無補。自主建構最美的校訓要在 “真”、 “善”、 “優”、 “妙” 四個字上多下工夫。
第一,追求真理訴求的校訓美在一個 “真”字。追求真理和發展真理,是學校首要的職責。真實表達崇尚真理訴求,關鍵要遠離 “銅臭”,弘揚獨立自主,培養創新精神、公民意識、獨立人格、學術自由等。如,北京大學的校訓為 “兼容并包,海納百川”。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校訓: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鄭州正始中學的校訓:人生正始,偉業我待。燈市口小學校訓: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這些校訓如一股春風拂面,清新自然,卻能沁人心脾,讓人回味流連。
第二,追求人性解放的校訓美在一個 “善”字。中國幾千年文化倡導仁愛、格物、致知、正心、義理、誠信等品行,小到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從來強調的就是一個 “善”。 《大學》中開章明義,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約翰·哈勃古博士強調: “把道德教育列入學校課程僅僅是道德教育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學校創造一種鼓勵誠實、尊重別人的氛圍。”〔6〕在中國,對于道德的價值訴求,校訓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如,廣西南寧市武鳴高級中學校訓:走光明之路。南開大學校訓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更是著名的代表。1934年張伯苓認為中華民族之大病,約有五端,曰:愚、弱、貧、散、私。他親自制定校訓,其目的 “足以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國之人才”。〔7〕
第三,表達博學廣識的校訓美在一個 “優”字。古人云,學而優則仕。雖然不盡全然,但表達了學校是獲求知識的圣殿。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志士徜徉在優雅清凈的校園,在校訓的指引中,為學習廣博知識所陶醉和迷戀。如,康奈爾大學的校訓:讓任何人都能在這里學到想學的科目。(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劍橋大學校訓: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From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陜西省長安縣第一中學校訓:踏著層層臺階登攀。
第四,追求語言凝練的校訓美在一個 “妙”字。凝練深刻、寓意悠長是當代校訓最基本、最重要的追求。另外,具體、生動和形象的特點更能在莘莘學子的心中構建圖式和意象,詩一樣的美妙,花一樣的形象,更給人以栩栩如生、過目不忘的印象。如,武漢市積玉橋學校的校訓:每天進步一點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校訓是非常形象的一句話: “像大樹一樣茁壯成長”。美國聞名世界學府——麻省理工學院的校訓: “既學會動腦,也學會動手 (Mind and hand.)”。佩斯大學 (Pace University)校訓就一個字:機遇(Opportunity)。這些表達具體、生動形象,直白又別致,樸素但巧妙,有的兼具韻律美,如同一個好名字,過耳不忘。
注釋: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503.
〔2〕現代漢語規范詞典 〔M〕.第2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10:1449.
〔3〕辭海 〔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方健華.當前校訓問題檢視與應然追求 〔J〕.中國教育學刊, 2010 (10): 35-38.
〔5〕寧顯福.大學校訓精神意蘊新論 〔J〕.海軍工程大學理工高教研究,2008 (4):19-22.
〔6〕焦喚章,徐恩芳.關于國外學校德育的若干考察——兼談對我們的啟示 〔J〕.比較教育研究,1995(5):12.
〔7〕楊曉宏,唐志強.大學校訓問題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J〕.宜賓學院學報,2007(8):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