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
踏著四月的芳菲,我們來到了豐縣。漢皇故里滿目盡綠,春意盎然。
豐縣值得看的事兒很多,除了人文景觀,首羨鎮(zhèn)幾個村子的一些人,一些事,令我久久難忘。
一. 閨女勝兒媳,爭相盡孝心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核心。什么是孝?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可見,善事父母、敬愛父母是傳統(tǒng)孝道的基本內(nèi)容和要求。
董莊村孫敦友一家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老兩口都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二兒子、三兒子常年在外打工,由于大兒媳身體不好,大兒子沒能外出,全家的農(nóng)活都落在了大兒子和三個妯娌的身上。“三個女人一臺戲”,更何況她們是妯娌和婆媳。妯娌之間自古多疑,和睦相處不易,婆媳之間更是一對“天敵”,各種矛盾不一而足,兒子夾在中間無可奈何。許多女人在人前是講道理的,與人相處也沒問題,她們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可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婆婆。有的老人無可奈何,選擇獨居。兒媳形同路人,不聞不問。一個兒子還好說,如果兄弟多了,三家四靠,你推我趕,最后遭罪的只能是老人了。這種情況見怪不怪,因此遇到孝敬公婆的媳婦,大家都嘖嘖稱贊。而三個媳婦和睦共處,爭先恐后孝敬公婆的事跡,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在首羨鎮(zhèn)董莊村,流傳著一個“妯娌相處三十年,親如姐妹孝雙親”的動人故事。她們不僅負擔起家里的全部農(nóng)活,還悉心照顧著公公婆婆,把他們視為自己的生身父母,三十多年來沒有一句怨言,在村里傳為美談,她們是任玉榮、李新景、張?zhí)m芝。說起她們,村里人都不由得豎起大拇指,由衷地夸贊。我問她們?yōu)槭裁葱⒕垂牛慷合崩钚戮罢f:“俺家沒有大鍋,都是老太太給俺燒水,每天早上給俺燒一壺,你晚一會去拿,她就給你送來。”三兒媳張?zhí)m芝說:“俺閨女從小是俺娘恩養(yǎng)大的,沒吃奶,小孩跟她親得很。現(xiàn)在小孩從外邊回來,就給俺娘買很多東西。”
身教勝于言傳,三個媳婦盡心盡力孝敬老人的舉動讓自己的下一代看在眼里,記在心中。雖然老人的孫子孫女現(xiàn)在都在外地,但經(jīng)常打電話囑咐媽媽照顧好爺爺奶奶,每次回來都要為爺爺奶奶洗腳、剪指甲。“俺的孫子每次回來都問,俺爺爺呢,我說你爺爺在后面呢。見到他爺爺,拉著他爺爺?shù)氖郑鸂敔斢H的跟啥樣。”說起孫子,婆婆的臉上的每一道皺紋都是笑。妯娌仨多年來盡心盡力孝敬公婆的事跡逐漸在村里傳開了,得到了左鄰右舍的一致贊揚。在村里人眼中,她們就是村里最美的兒媳。三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婦女也許并不懂得什么深奧的道理,卻用三十年平凡的善舉帶給了我們深深的感動,她們身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光輝在現(xiàn)在這個浮躁的氛圍中顯得尤為珍貴。
二. 人間有真愛,夫妻患難情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是對世俗生態(tài)的真實描寫。君不見古往今來多少癡情女,多少負心漢。少年癲狂,享樂美艷。風雨乍起,落花流水,飄搖零散,更哪堪身患疾病,成為拖累,唯恐擺脫不及,從此兩相無干……是啊,捫心自問,生活中的我們每每風和日麗之際尚能掀起波瀾,如果對方完全成為累贅,會怎樣呢?你會不假思索地說我照顧她一輩子!豪言易發(fā),壯志難酬。假如不幸真的降臨,你真會那么坦然嗎?
答案是不確定的。
我們是一個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度,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愛情故事。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比翼雙飛,夫唱婦隨……這是美好的傳說,幸福的寓言。畢竟,更多的人間悲劇是沒有資格流傳的,那么多的悲哀、不幸被歷史的大浪湮沒了。當然,這些也不值得流傳,一點也不可惜。我們更愿意聽唱牛郎織女的纖柔,梁山伯祝英臺的癡情,以及王寶釧薛平貴的故事。真情如鉆石之光,照亮我們?nèi)松穆罚憔枚鴱涍h。
在豐縣,我發(fā)現(xiàn)了孫厚民的故事:“在豐縣首羨鎮(zhèn),有一對令十里八村群眾齊口稱贊的好夫妻。20年前,新婚不久的妻子身患疾病,右半身偏癱,有人勸他離了吧,他未曾動搖。14年前,妻子全身癱瘓后,他沒睡過一個好覺,帶著妻子四處求醫(yī),伺候她吃喝,未曾有過一句怨言。20年的真情呵護,20年的日夜相伴,20年的耳濡目染,譜寫了一曲感人的夫妻情深之歌。他就是首羨鎮(zhèn)娥墓堌村遠近聞名的好丈夫——孫厚民。”雖素未謀面,但我已被孫厚民的故事感動了,便主動要求上門采訪。
天空飄起了蒙蒙的雨,一天前還有些燥熱的田野一下子變得靜謐。路邊是一望無際的綠,像麥田似的一陣陣翻涌。這樣的景象我是熟悉的,因為我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攔過牛羊,干過農(nóng)活。我的父輩終年在那里勞作,換得滿臉的皺紋和厚厚的繭子,還有佝僂的軀體。我這樣寫的時候并沒有曲意表達什么概念,我以為那是農(nóng)民真實的形象。他們一輩子在黃土地中刨食,不停地刨,片刻不能停留。他們沒有大禮拜和節(jié)假日,沒有勞保福利以及獎金,天災人禍沒有保險,只能自認倒霉。他們害怕霜凍、干旱和洪澇,即使遇到好的年成,豐產(chǎn)不豐收的情況是常有的。據(jù)說那些蒜苗的成本是一元錢一斤,然而豐產(chǎn)的時候卻只能賣到幾毛錢,那厚厚的綠帶來的不是希望,而是滿目的愁緒了……
思想有些拋錨。胡思亂想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地已經(jīng)到了。同行的張老師已經(jīng)來過幾次了,很熟悉這里的路。村里的一些巷道沒有硬化,有些泥濘,一如我童年的景象。所不同的是很少見到牲畜。推開一扇簡易的院門,孫厚民手忙腳亂地迎接我們,門口坐著他的妻子,笑嘻嘻的。屋里很干凈,沒有癱瘓病人那種難聞的味道。簡單的幾件家具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墻上貼著鞏俐的年畫,時間似乎一下子穿越了,把人拉回了那個年代……
孫厚民今年48歲,妻子馬海玲46歲。1992年,經(jīng)人介紹,孫厚民與首羨鎮(zhèn)便集村的馬海玲結婚。孫厚民兄弟姊妹6人,按照農(nóng)村的風俗,婚后不久,兩人便分家另過。生活雖然清貧,小兩口日子過得很有滋味,憧憬著用勤勞的雙手改變貧窮的生活。正當兩人興致勃勃為將來的生活作打算時,意想不到的事情卻發(fā)生了。1992年12月,天氣逐漸轉冷,馬海玲時常感到右腿無力,麻木疼痛,她暗暗“抗著”。可是不久,馬海玲的右手也開始疼痛無力,形成右半身偏癱。兒子剛剛出生,家里卻塌了半邊天,這以后的日子可咋過?孫厚民賣掉家里值錢的東西,帶上所有的積蓄,從1993年初開始,帶著妻子到縣城、單縣、徐州、北京等地四處求醫(yī)。1994年,在濟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馬海玲被確診為頸肌萎縮癥,這種病的發(fā)病率只有十幾萬分之一,目前沒有治愈的辦法。如果動手術,生存的幾率很小,如果不動手術,病情將繼續(xù)惡化,并擴散到全身癱瘓。這樣的檢查結果,對這個新組建的農(nóng)村小家庭來說,無疑是寒冬冷水、晴天霹靂,一時間,喜氣未散的農(nóng)家小院頓時愁云密布。“住了幾個月的院,花了好幾萬元”,孫厚民只好把妻子帶回家。但孫厚民并沒有停止為妻子看病,聽說縣中醫(yī)院的針灸能減輕妻子的病癥,孫厚民就又帶著妻子到縣中醫(yī)院看病。為節(jié)約開支,不敢住院,每天早晨3點起床,用三輪車帶著妻子往縣城趕,下午再帶著妻子回家,每天往返120多里。“湯藥我給她熬,給她批的針,我也學著給她打。”由于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馬海玲病情愈發(fā)加重。到了1999年,由于神經(jīng)萎縮,馬海玲的四肢徹底失去了活動能力,全身癱瘓。那年,孫厚民33歲,馬海玲31歲。為了給馬海玲治病,孫厚民欠了2萬多元的外債,但十幾年來,始終沒有放棄對妻子的治療。
在采訪中,馬海玲說:“心里不好受,每天都想著,一樣的人,我咋得這樣的病,死了完事了唄。”病人難過,作為丈夫的孫厚民也傻了眼,甜蜜的幸福轉眼即逝,迎來的只是人人避之不及的病魔。接下來的日子里,馬海玲的病情逐漸加重,除了頭以外,全身、四肢都麻木沒有知覺,一動也不能動,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兩人還都年輕,以后的日子咋過?但生活總得繼續(xù),孫厚民義不容辭地承擔照顧妻子的責任。馬海玲說:“吃飯的時候,他都不先吃,端著碗先喂我,解小便蹲大便,都是他用手拿衛(wèi)生紙給我擦,身上來的時候都是他給我墊。他下地干活都是兩小時回家一趟,幫我解大小便、挪動身子。”
早上不到5時起床、做飯,7時給妻子刷牙洗臉、做飯、喂飯,然后去地里干農(nóng)活,在地里干兩個小時左右的農(nóng)活然后回家照顧妻子大小便,每天晚上10時許睡覺……妻子癱瘓8年來,孫厚民每天都重復著這樣規(guī)律的生活。為了掌握時間,不讓妻子受罪,孫厚民狠心花2元錢買了只電子表。但也有意外的時候。去年秋天的一天,孫厚民在地里栽洋蔥,回家晚了一會,回到家里時,妻子已經(jīng)把大小便解在褲子里。孫厚民當即燒了一鍋熱水,給妻子擦洗身子。天氣太冷,家里沒有浴罩,為了不讓妻子著涼,孫厚民就用塑料薄膜搭起一個拱棚。“晚上睡不實,因為她自己不能動,一個姿勢躺久會不舒服,我要起來幫她翻身,每晚我都睡不足4小時。她身邊不能離人。”有一件事至今讓孫厚民悔恨不已。有一天,孫厚民從地里回家后,發(fā)現(xiàn)家里養(yǎng)的羊正在啃妻子左手中指,手指被羊啃出了血,而妻子連喊都喊不出聲。孫厚民看到這一幕,不禁抱起妻子失聲痛哭。為不讓妻子再受這種罪,他賣掉了家里所有的雞鴨豬羊。
采訪的過程中,妻子幾次失聲痛哭。她說:“我害苦了他,害了他一輩子。說實話,我曾經(jīng)多次想到過死,可是像我這樣的人,除了能說話,脖子以下所有的部位都不能動,死都死不了啊!”孫厚民用毛巾擦干妻子臉上的淚水,問:“你冷不冷?”妻子搖搖頭。他把妻子抱起來轉了個方向,又放了下來。眉目中,滿是深情,令人感動。
“常常,我擔心他不要我了。”馬海玲說。這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短時期誰都能堅持照顧,可孫厚民畢竟不是鐵打的,十幾年天天如此能不厭倦嗎?孫厚民說:“我也想,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家的老婆活蹦亂跳的想干啥就干啥,我呢,干完活回到家還得侍候她,有時她還發(fā)脾氣。我晚上睡在床上,淚啪啪的,我到底啥命啊。”可再不能動也是個大活人,累過那一會兒,孫厚民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用他的話說就是做人得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照顧老婆是男子漢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她這種擔心是多余的,自從我們產(chǎn)生愛情,我就跟她說過,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日夫妻百日恩,既然你選擇了我,我選擇了你,也跟人家唱的戲一樣,要到海枯石爛。”這歌詞里唱的真情,被這位樸實的豐縣農(nóng)民實實在在地做到了。如今,馬海玲只有頭部勉強能活動,說話也沒有太多氣力。但即便是這樣,交談中她也未流露出一絲輕生的念頭——“只要我活著一天,我就會照顧你一天。”是丈夫這句話,給了她生存的勇氣!
1989年,孫厚民從豐縣順河中學高中畢業(yè)。在那時,他算得上是一個“文化人”。畢業(yè)后,孫厚民自學了電氣焊手藝。馬海玲初中畢業(yè),如果沒有這場病魔,依靠勤勞的雙手,他們的生活應該是非常幸福美滿的。“看著同村的兄弟們都出去打工掙錢,自己心里也癢癢,可是總不能把老婆獨自扔在家里,兩邊的老人都上了年紀,更不能給他們添麻煩,我擔心別人照顧不好她,再受罪,看著她平平安安度過每一天,自己心里才踏實。”殘酷的現(xiàn)實使孫厚民失去了創(chuàng)業(yè)機會,過著當前農(nóng)村中異常貧苦的生活,至今還欠著給妻子治病的2萬多塊錢的外債。十幾年來,家里沒有添置過家具和電器,就連每月的電費都是本家的兄弟給墊付,一家3口從沒有買過新衣服。
得知記者來采訪,周圍的鄰居都來串門。在他們的眼里,孫厚民是個“好丈夫”,是個“好心人”。“俺周圍這一圈兒的人都佩服他,心眼好,脾氣好。”聽著這樣的夸獎,孫厚民覺著這都是自己分內(nèi)的事,沒啥值得表揚。
有人問孫厚民:“這么多年照顧她,日子過得那么難,有沒有后悔過?”
孫厚民回答得很干脆,也很實在:“照顧她我不后悔,她是我媳婦。我心里的想法是這樣的:只要她還有一口氣,我就照顧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別人看來,我的家庭是不幸的,但是我們一家人都很幸福。夫妻恩愛,兒子在外打工,經(jīng)常給家里寄錢,很孝順。還有組織上和周圍鄰居以及很多好心人的關懷和照顧,都讓我們一家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孫厚民說。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人世間真情大愛,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美德熠熠生輝,中華民族精神在更新生長。孫厚民為了一個永遠的約定,義無反顧,用愛心和行動奏響了一首人間大愛的交響曲。
三. 身殘志彌堅,人生貴奉獻
畢于貞生于1957年,他3歲時患小兒麻痹落下后遺癥,終身殘疾。
1976年,畢于貞高中畢業(yè)。那時剛剛恢復高考。讓他沒想到的是,身體的原因破滅了他繼續(xù)上學的美好夢想。不上學,還能干什么呢?命運展示在他面前的是一片迷茫。路在哪里?畢于貞把自己關在斗室,苦苦思索著自己的人生之路。他想到了一個殘疾人能走的路,能為更多的人做貢獻,為周圍老百姓解除痛苦的路,那就是去學醫(yī),做一名治病救人的醫(yī)生。作為一個殘疾人,他深知疾病的痛苦,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拯救像他一樣被病魔困擾的人們!
沒有教師,甚至沒有書,畢于貞節(jié)衣縮食,托人從南京、上海買來了《中醫(yī)基礎學》、《中藥學》、《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針灸學》、《中醫(yī)內(nèi)科學》、《中醫(yī)外科學》等醫(yī)藥書籍,從此,他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本一本地讀,一頁一頁地記,真的達到了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的地步。五年間,他啃完了中醫(yī)的全部高等醫(yī)學課本,拿到了《中醫(yī)函授畢業(yè)證書》。
做醫(yī)生是十分辛苦的。作為鄉(xiāng)村醫(yī)生的畢于貞一年四季沒有節(jié)假日,不管嚴寒酷暑,不論白天晚上,他總是隨叫隨到,把病人視同親人看待,毫無怨言。畢于貞說:“在農(nóng)村當醫(yī)生,一年365天沒有節(jié)假日,初一也好,來了貴客也好,只要病人來了就要以病人為中心。”他雖然身患小兒麻痹癥,經(jīng)常從早一直忙到深夜,平均每天診治的病人60多人次。對一些行動不便的病人,他經(jīng)常上門服務,每次出診他都是汗流浹背。有一次,畢于貞夜間出診,在回家的路上不慎跌倒,腿部扭傷,好多天不能動。每天坐著為病人看病,大家都很同情他,覺得他太辛苦。畢于貞淡淡一笑說:“我的苦能換病人不苦,我再苦也沒啥。”“學醫(yī)必修德,無德別行醫(yī)。”這是他行醫(yī)的準則。畢于貞行醫(yī)40多年,從沒有多收病人一分錢,沒有因病人沒有錢不給病人治療。有的病人治愈后感恩不盡,曾給他謝金,他都一一謝絕。畢于貞說:“世上只有不孝的子孫,沒有不盡心的醫(yī)生。治病救人是醫(yī)生的本職,無須謝意,更無需金錢。”
作為一名殘疾人,畢于貞在醫(yī)治病人、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實現(xiàn)著自己人生的最大價值,成為我們這些身體健康的人學習的榜樣。
四. 為人師表 忠孝兩全
“人的一生可以錯過很多東西,但萬萬不能錯過回報父母恩情的機會。”這是渠敬銀老師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
渠敬銀老師今年已經(jīng)52歲了,家里兄妹五人,兩個弟弟遠在西藏,姐姐也在外地。十年前,他的父親因腦溢血導致右半部身體癱瘓。學校考慮到他的家庭情況,安排他從事食堂管理工作。為了更好地照顧父母,他每天都同父母住在一起,照顧父母的衣食起居。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父母的身體狀況一直很好。采訪的時候,鄰居們對渠敬銀老師贊不絕口:“沒有這樣的兒侍候那么好的,風雨無阻,早上六點報到,報過到……”“一天上學校跑幾趟,再給老爺爺穿、洗、做飯,確實是不錯。”
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渠敬銀老師卻用實際行動改寫了這句話。為了擠出更多的時間來照顧老人,工作上的應酬、朋友之間的聚會他都盡量推掉,實在推不掉的也會提前處理好老人的吃飯問題再參加。常常在忙完工作之后繼續(xù)守在老人床前。
渠敬銀說:“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敬自己的老人是應該的。為人處世方面,對自己老人不行,作為教師,怎么教育學生啊。”
渠敬銀老師教書育人三十多年,愛生如子,多年帶畢業(yè)班,工作很繁重,多年來他從來沒有因家務重耽誤工作,從來沒有缺過學生一節(jié)課。他所教的班級曾獲得縣級考試的四連冠,多人考取了重點大學。學校德育處主任說:“確實不容易,為什么這樣說,敬銀同志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老三都在西藏工作,常年不在家,家庭重擔落在了敬銀老師身上,每天起早貪黑,在學校工作之余,還要抽時間照顧老人。”
渠敬銀不但孝敬老人,還和睦鄰里,不管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他都會主動去幫忙。誰家有了困難,無論是經(jīng)濟問題,還是家庭糾紛,他都主動幫助化解,街坊鄰居提起他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敬銀老爺爺確實是很孝順的一個人,他對老的是沒話說,……是我們年輕人的榜樣。”“對老的再辛苦,也無怨無悔,把老人侍候好,讓老人家頤享天年,也讓遠在邊疆的弟弟姐姐們放心。”
穿衣、洗漱、喂飯、按摩、燙腳、通便,十年間,渠敬銀老師每天都對父親重復著這些繁瑣而又必須的護理步驟,不拋棄,不放棄,把為人子的美德,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平凡而又平淡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傳承下去,用真心待人,以摯情愛人,讓孝老愛親成為不滅的長明燈,去照亮更多的家庭。
五. 癡情守候,不離不棄
23歲對于普通人來說正是一個風華正茂、享受青春時光的年齡,然而,對于首羨鎮(zhèn)王堂村小畢莊的王秀花來說,命運是那么地不公。1991年,初為人母的王秀花和丈夫張忠軍駕駛農(nóng)用車時發(fā)生側翻,丈夫因腰部受傷造成高位癱瘓。
王秀花一下子被這天降的厄運打蒙了,為了給丈夫治病,她東奔西走,到處求醫(yī)問藥,然而醫(yī)生最后給出的結論卻是丈夫腰部以下永久性癱瘓。生活的變故讓23歲的王秀花一下子不知所措,好像天塌了一樣。偶然間,她聽說鄰村一個類似的病人經(jīng)過17年的養(yǎng)護康復了,王秀花的心底又重新燃起一絲希望。“當時聽說人家17年都好了,我就想著他也能好起來。”王秀華說。然而,照顧好一個高位癱瘓的病人對于一個柔弱的年輕女子來說談何容易,但王秀花沒有退縮。“當時我想著他不能動,我還行,我想著我啥都能干,能把這個家?guī)饋恚拖胫思覌D女有的比男的還強呢,我就想著比人家還要強,啥都不能落在人家后頭,不能叫孩子受罪,不能讓孩子比人家低一頭。再是不能動,也比人家缺爹少娘的孩子好過。”這個樸實的女人沒有什么甜言蜜語,說出的話卻句句感人。
擦洗、按摩、日常起居,當時只有23歲的王秀花始終懷著丈夫一定會好起來的信念默默付出了一切。“膈了一個洞,天天給他包,現(xiàn)在在胯骨上還有一個洞,天天包,不包就怕發(fā)炎,發(fā)炎才沒法呢。”王秀花說。
“剛一砸著時,他沒有排便能力,都是給他擠摁,她就是那么賢惠。她丈夫大小便失禁,一個年輕的照顧一個那樣的丈夫,太不容易了,一般的人早就走了。”左鄰右舍對這個堅強的女人贊不絕口。
剛剛遭遇生活變故的丈夫由于一時難以接受殘酷的現(xiàn)實,脾氣變得很壞,動不動就對王秀花破口大罵,還經(jīng)常尋死覓活。但王秀花對此都默默承受著,她對丈夫說,只要你還在,咱就是一個完整的家。
“她不圖別的,就圖來到家有個說話的,我要是再死再活的,就對不起她。”談起自己的妻子,丈夫囁嚅著說。
為了改善家庭條件,王秀花開始學著在集市上做點小生意,為了讓丈夫寬心,她每次趕集都帶著丈夫。“出門趕集連一點水都不敢喝,喝了他沒法上廁所,就弄到身上,不是個小孩,再說他也不好意思,其實都不敢說出去,覺得特別難堪。”王秀花說。
然而,現(xiàn)實生活是殘酷的,當全家的重任落在王秀花一個柔弱的女人身上時,她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在她最無助的時候,她也想過離開,但想到年幼的孩子、年邁的公婆,她馬上又打消了這個念頭。“有一次我去進貨,就覺著不能再跟他過了,進貨回來時車鏈子斷了……我一想,算了,不想了,想想更難過。”王秀花說。
為了撐起這個家庭,王秀花從一個不會騎三輪車的弱女子,開始學著開拖拉機、三輪車,地里所有的農(nóng)活都包在了她的身上。她善待家人、孝敬公婆、與人為善,贏得家人和鄰居的尊重與贊揚。
“我說句難聽的,從23歲就守活寡,人家能做到這樣,是很難很難的。”說起王秀花,村支書非常敬佩。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