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龔詩舒
你是否也在感慨那些看起來色澤艷麗、形狀規整的西紅柿失去了“小時候的味道”?
不只是西紅柿,在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新的農業模式方興未艾,農藥和化肥依然在中國農業生產模式中占據著舉足輕重地位時,相當多的農產品都顯得那樣令人失望。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生產安全、健康、味美的農產品并將其源源不斷地送上人們的餐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外,盡管市場上各種“綠色”、“有機”、“純天然”的標簽令人眼花繚亂,但貼著這些標簽的農產品的生產真相是什么,普通消費者難以探尋。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都能找回餐桌上那份“小時候的味道”。
2011年,35歲的陳美峰辭職。彼時,他已在IT界摸爬滾打了14年,做過技術、業務,也做過項目經理。論資歷,是被新人景仰的前輩。次年7月,這位IT人士卻開始了“農夫生活”。他在北京市大興區包下一片土地,聘請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用最“原始”、無化學的方式種植蔬果。
彼時,食品安全事件一再刺激公眾神經,人們對安全的憂慮引發了一線城市的“有機農業熱”。公眾希望找到安全、可信賴的食品,“無農藥”、“無激素”、“有機肥”、“非轉基因”等有機農業概念被強化、突出。
有機農業。這正是陳美峰在他的“農夫生活”中要追求的事業。他成立了自然之心(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又稱“食尚自然”),將農場里的蔬果直銷配送給會員家庭。
從“十指不沾泥”的IT業,急轉直入京郊農場,陳美峰剛作出這個決定時,著實讓身邊不少人咋舌甚至心懷擔憂。
建農場始于“服務生產者”
“我做農業,最開始想到的是如何服務于農產品生產者,而不是農產品消費者。”憶及做農業的初衷,講話慢條斯理的陳美峰如是說。生長于江西農村,陳美峰親見農業生產者的艱辛。“從生產者的角度來講,農村較為典型的情況是:空心化非常嚴重。因此產生的社會問題也不少。”
雖已定居城市多年,也曾于海外求學,他依然“有一份農村情結”。
2008年,陳美峰萌生了“自己做農業”的想法。“不是農村出身的人,很難想象這種選擇。或許有一些人會覺得:‘跟你沒關系的事,你操心干嗎。但這其中的壓力和情感,只有身處農村那種環境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表示。
之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深造的經歷,讓陳美峰決意將此前還不太成熟的想法落地。
在他看來,絕大多數農業生產者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今天種下的一畝菜,誰買?何時來買?多少錢買?很多生產者都沒辦法知道,因此有巨大的不確定性。于是,他就要對抗風險。”
而對抗風險最好的工具,一般被認為是農藥、化肥。
“作為生產者的農民,辛苦一整年,一畝地只能賺幾百塊錢。再加之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農民唯一的出路就是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減少勞動量,以此對抗氣候、蟲害帶來的風險。農藥殘留的危害是不可逆的。同時,在給農作物打藥時,農民自己的身體也受到了傷害。”陳美峰能夠理解生產者的難處。
同時,他也很清楚,正是因為用農藥、化肥等化學產品對抗風險,才使農業生產者的聲譽日下。化學殘留、味道不好這些都與生產者的選擇密切相關。
有了前車之鑒,陳美峰的選擇是徹底放棄化肥和農藥。
在“食尚自然”的100畝自有農場里,化學用品等“任何不符合有機標準的投入物”都是被禁止的—即使生產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為了讓農產品生產者有更好的工作狀態,“食尚自然”在招聘農業工人時,一般只招聘農民夫妻。
“一對兒一對兒來,讓他們能在一起。”陳美峰解釋。
用網絡預訂規避風險
在不使用化學用品的前提下,能否幫助農產品生產者規避風險?
陳美峰認為,一個可行的方式,是互聯網模式下的預訂式農業。即,會員預先支付菜款、預先確定送菜時間和種類,從而預先確保生產者的收益。公司成立前,他曾花了半年時間做市場調研,企圖摸清農產品產銷鏈條。他驚訝地發現,在整個鏈條中,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其實都獲益不多。
根據陳美峰的調研結果,“現有的農產品供應鏈中,從采購種子,到農民種菜、菜販收菜,再到流通至市場,每個環節只有10%-15%的毛利,這意味著農民是掙不到什么錢的”。
有了前期的調研,陳美峰決定做直銷,砍掉流通鏈條,降低成本。接受配送的會員,只需與農場約定配送時間,具體送何種、多少蔬菜,由會員自主決定。
在“食尚自然”農場,蔬菜的品相、個頭參差不齊,頗有“放養”的風格。撲鼻而來的,是泥土和糞肥的氣息。
“導致一些生產者濫用化學用品的另一個原因,是消費者的導向作用。一般消費者都喜歡個頭大、品相好、便宜的菜。我們希望引導消費者走出這個誤區,讓大家看到,‘安心蔬菜雖然不漂亮,但是味道很好。當然,我也知道,人與人之間信任度的建立需要時間,這種改變會非常緩慢。”陳美峰說。
由于不用化學用品,消費者就需要和生產者一起,嚴格遵循自然規律。
“感覺賣家很‘強勢,需要會員配合。比如,有時會通過微信告訴我,‘最近光照不好、蟲子多,可以選擇停送一期蔬菜。”在“食尚自然”定制蔬菜配送的會員張薇(化名)說。
不過,對于賣方的這種“強勢”,“80后”張麗表示很理解,因為她已經接受了“自然生長的蔬菜需要更多時間”的觀點。
“我們的會員可以通過網絡和微信平臺選菜,我們用適中的價格讓會員獲得安心的、有口味的食材。但另一方面,會員也需要考慮到生產者的風險。比如,有時菜會生病蟲害,導致一段時間內可供選擇的蔬果有限。”陳美峰說。
下一步,他還想讓會員自己建立督察小組,參與生產監督與保障,并稱之為“透明社區”的理念。“讓消費者邁出支持農業的第一步。”
在陳美峰的理念中,生產者和消費者要并肩站在一起,平等體諒,互相有信任、有擔當。“但這個理念很難傳播出去,所謂的‘安心農業的難處就在這里。”他說。endprint
打造“信任農業”需時日
為了傳播重建信任的生產理念,陳美峰選擇借助老本行。“為了不讓生產者付出太大,就要通過IT手段做好營銷和服務。”
在過去的一年中,他自言“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農業”。現在,陳美峰每周去農場一天,抽離出的精力,主要放在構建市場服務平臺上。
“陳總很懂地里的事兒。”公司員工王雪告訴記者。
王雪主要負責公司新媒體運作,時常和會員聊天,聽會員的產品體驗甚至是個人經歷。“我們希望會員有反饋。”她說。注重客戶體驗這一點,記者也在張薇處得到了印證。“會問菜的味道怎樣,有沒有建議。”在接受采訪時,她對記者說。
如今,“食尚自然”已經運作了近20個月。會員的拓展多是通過口碑相傳,企業沒有選擇做大的市場推廣。截至目前,接受套餐配送的會員有近500戶,體驗過配送服務的有一兩千戶。關于市場拓展和企業推廣,陳美峰希望“一定是基于信任”。
“沒有人質疑我的動機。但是有人會說,當大的社會環境沒有改變時,你從個人角度來做這個事情,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肯定是巨不劃算的,而且成本不低。”陳美峰坦承。
今年3月,有機農業專家張壬午曾表示,構建“生態信任農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并稱,這種農業理念,比起種植技術標準的執行,更偏重于人的作用和理念轉變。
這與陳美峰正在進行的這場資本實踐不謀而合。
不過,中國眼下的有機農業的現狀卻并不樂觀。4月1日,新浪微博“有機農業頻道”發文稱“有機農業公司生存困難,普遍虧損”,并逐條列出其生存窘況。
而對于陳美峰來說,最大的煎熬是“如何加快步伐”。“至少需要三四年才能讓更多的人接受這種模式。如果能盡快得到大家的信任,從而使產能平衡,我們就有力量、有精力去復制這種模式。”
陳美峰:“我希望做一家社會型企業。”
農場用C2B模式
記者:你認為,農產品生產企業的商業模式有何特殊性?
陳美峰:農業的特殊性會導致其在流通銷售時只有地標品牌,沒有廠家品牌。生鮮以及初級產品,一般很缺乏公司品牌,大都是依靠地標。比如西湖龍井、武夷山巖茶等。只有一些相對實力強的公司,會去做產品品牌、公司品牌,即推出一兩個單品,走各種渠道鋪貨,比如云南的“褚橙”。我覺得,這是一種參與的力量,說明大家都想推動農產品公司品牌的建立。
記者:你所經營的農場的商業模式與“褚橙”采用的方式并不一樣。
陳美峰:對。上面說的是第一種參與的力量。第二種是純粹做流通,以線上銷售為主。第三種是中小型企業,包括我們。我們會選擇一兩個主打產品入手,以做家庭宅配為主,現在主要做蔬菜產品,肉類產品慢慢再補充。
記者:同樣是生產銷售,與第一種力量相比,你們的模式具體有何不同?
陳美峰:第一種模式是B2C(Business-to-Customer,商家對客戶)。即先大規模生產,以B端為驅動力,面向C端去做。我們的模式是C2B(Customer-to-Business,客戶對商家)。先發展客戶,然后按照客戶的規模和要求去組織生產。這樣做,能幫助解決化學投入品的濫用問題。
記者: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習慣于B2C,C2B模式是否會對他們有些影響?
陳美峰:或多或少會有。比如有些消費者還是會希望像傳統模式那樣,等我要的時候你再送,而不是事先約定配送時間。
記者:企業目前面臨的最核心難題是什么?
陳美峰:如果只有500個會員、只種50畝地,就會面臨一個問題—會員會說“吃來吃去就那么十幾種菜”。所以要種很多品種,這就會有困難。但我們的優勢是懂IT。支持會員個性化的口味需求,要靠信息化的手段實現。所以我們真正想做的是營銷和服務。
做“安心農業”=玩股票?
記者:你是否想過從政府方面獲得一些扶持?
陳美峰:曾經想過。我們這個模式,初期產能是大于需求的。但我在想,沒有政府扶持也能做成,那才代表這個商業模式有競爭力。所以我們沒有主動去爭取過。
記者:有機農業目前的發展,確實遇到不少困難。但越來越多的IT業、媒體界人士想做農業,并且投入。你對這個行業的未來保持樂觀嗎?
陳美峰:我個人覺得,有機農業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講究怎樣才能吃得好、吃得健康。而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肯定會走到不能再犧牲環境的那一天。有一個說法是,在中國做“安心農業”,就跟玩股票一樣,十次買賣八賠一平一賺。所以能堅持做這個事情的,要么是真有錢,要么是真的有情結、有想法。
記者:你如何定位以及規劃自己的企業?
陳美峰:我并不想把農民當作工人,農民應該是股東。長遠來看,我希望做成一家社會型企業,所以對于利潤沒有特別高的要求。如果順利的話,我希望三年能盈虧平衡,第五年能夠有一些利潤,然后把這些想法和思路復制下去。如果這個模式可以復制,那會有更多的家庭受益。我相信同業者也會越來越多,透過信息化的力量,構建正向、和諧的農產品供應鏈,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農產品。
記者:未來,你是否會復制企業的經營模式進而打造更多的“農場”?
陳美峰:我希望能夠復制。但是,需要等我確定了自己的生產會有哪些問題、這些問題用哪些方法可以解決之后,才能去復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