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蘭
摘要:本文結合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闡釋了影響文化發展模式的幾個基本因素,從六個方面對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構想進行了分析論述,對深入理解、領會黨的十八大對中國文化發展的戰略決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國文化;發展;十八大;戰略
一、前言
文化作為標志一個國家的特色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精髓,做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的一個體現,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精神動力,以及力量的源泉。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歷史悠久,底蘊厚重,如何進一步加快文化發展,促進文化融合,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綜合國力、建設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通過十八大的召開,我國的文化發展有了一定的變化,并根據其變化對其進行分析。
二、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
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文化的發展上,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隨著經濟的不斷變化與發展,面對著文化全球化潮流的影響和沖擊,實施文化發展戰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建設文化強國,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圓中國文化強國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越來越成為了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和強烈企盼。
三、文化發展模式的影響因素分析
3.1經濟對文化發展模式的選擇起決定作用
在世界上,做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國際經濟的激烈競爭之下,想要在國際競爭當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要想通過文化的發展,來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則就必須的牢牢把握住文化的命脈,用先進的文化做為發展前進的方向,使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不斷推動教育以及科技的發展。并且使我國的文化發展,能夠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后期,市場經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并且體制經濟的改革與建立,和逐步發展與完善的階段。在這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制也誕生了。事實是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之初,文化經濟體制的改革就已經啟動了。對于我國的國有制經濟體制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揭開改革開放序幕的那個時期,隨著國有文化單位改革的深入,隨著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國內文化市場開始形成,一個非常明顯的標志,就是文化產品開始著眼于滿足公眾的消費需求。
3.2政治對文化發展模式的具體構建起主導作用
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對提升中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也發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特別是對于國際文化的吸收融合也有了質的飛躍。但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總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文化軟實力的滯后讓我們在文化全球化發展上始終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競爭力是我國文化發展戰略的重點。中國文化是一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 體系,擴大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向西方借鑒成果的同時不忘傳播我國的優秀文化,加強文化的官方交流和民間往來,實現中國文化的軟著陸。
3.3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對文化發展模式的選擇有重要影響
目前很多人擔心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沖擊,侵蝕了傳統文化的空間,甚至擔心過多的外來文化影響,會使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不自信。因此,十八大以來,我國最大程度地吸收外來文化,開闊眼界,促使中國走向世界,更好的推進全球化進程。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我國在文化造詣上領先于世界各國,成為歷史上的具有先進文化傳統的一個大國,屹立于各國之首并在文化上在中華民族的漫長發展與進化中,中國文化曾在世界上長期居于領先的地位,并且為世界文化的長足發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并由此逐步養成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優越感,由此引發的嚴重后果需要我們深刻反省。文化流動與文化沖撞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在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還應該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先進文化。
四、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戰略調整
4.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模式創新
文化做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建設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今天,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成為必由之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4.2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在新時期,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強調文化建設,這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包括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博物館、圖書館等內容。1997年召開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并指出文化建設是相對于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而言。十六大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完成三大任務,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十七大提出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而到了黨的十八大提出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到2020年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這種變化反映了我們黨對文化發展的理解是與時俱進的,適應了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文化發展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全民族文化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特別是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得到了不斷增強。
4.3主導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發展將人民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體現了主動性和多樣性的有機統一,這是精神文化生活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和具體表現。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質量,是實現社會整體精神面貌進步的重要途徑。首先,把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作為文化發展的第一任務,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著力點。根據年齡階段、受教育 水準、審美水平、職業特點和經濟收入等不同情況提出具體而明確的戰略方案,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通過市場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4.4突出社會主義文化的動力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總體而言,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等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與我國國際地位還不相稱,“西強我弱”的國際文化和輿論格局尚未根本扭轉。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設、誠信建設、文藝創作、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還有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進。
4.5文化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全球化的多領域發展環境,迅速的融合和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調節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發展。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區別于其他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發展的精神原動力,是社會進步的精神保障。
五、結語
文化發展是反映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日益發展,我們堅信文化將繼承和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人類歷史文明的各項優秀成果,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時代特征的文化產業體系,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上做出更大的貢獻。(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金強.編輯對出版物文化內容選擇的知性化策略[J].編輯之友.2011年10期
[2]高楊文.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3]陳奭琛.促進檔案文化創新 增強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活力[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