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澤顯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永安 366000)
Y90—25型2500 t液壓縱梁成形壓力機是汽車生產企業的關鍵設備,承擔著生產汽車大梁的重要任務,對汽車整車品質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圖1所示液壓機工進加壓系統原理圖,一個工作循環過程是:

1—單向閥;2—二位三通換向閥;3和4—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圖1 原系統工進加壓原理圖
1) A,B,C,D缸在上梁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
2) 下行至接觸工件A,B,C,D缸同時加壓;
3) #2電磁換向閥動作控制#1液控單向閥打開進行預泄荷;
4) 當A,B,C,D四缸壓力降為零時回程。
由于大梁成形所需壓力較大,一般在22MPa以上,主缸下行時,工作油從A′,B′,C′,D′管進入A,B,C,D工作缸,當上梁接觸工件時,#3、#4換向閥同時換向關閉油路,而B,C缸由于兩個單向閥的存在,使進入B,C缸的油路也不可倒流,因此在A,B,C,D缸與#1單向閥之間形成閉死容積,巨大的壓力作用于#1閥上,使單向閥背壓過大,當加壓停止后,#2電磁換向閥無法正常打開#1閥進行泄荷。即使偶爾#1閥能被打開,A,B,C,D缸的高壓油在#1閥打開的瞬間形成很高的壓力峰值,猛烈沖擊使整機產生劇烈的振動。容易導致液壓元件及密封裝置的損壞,從而降低整機的使用壽命。
根據基本參數:立缸直徑D=500mm;上缸長L=480mm。得立柱上腔液體容積:

ΔV=ΚV1(P1-P0)=6×10-10×94.2×22=1.24L。

同時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計算出#1閥開啟瞬間系統內產生的液壓沖擊。當tτ時,(τ——沖擊波往返所需時間)管道內壓力的增大值:Δp=αcρΔv。
式中,ρ——液壓油的密度(850~960kg/m3);
ΔV——#1閥開啟前、后管道內液體流速變化值;
αc——沖擊波在管道內的傳播速度(對于液壓油αc=890~1270m/s);
由此可以推算出:Δp=35.1MPa
即#1閥開啟瞬間管道壓力增大值為35.1MPa,如此大的沖擊壓力,必然造成劇烈振動,使管路及液壓元件遭到破壞而無法正常工作。
由以上計算得出,為防止在極短的時間內爆發性能量釋放而產生的劇烈沖擊、振動及避免(或減少)因迅速開啟液流通道所引起的液壓增值,使#1閥能順利打開,可考慮:
1) 延長開啟通道的時間t;
2) 縮短沖擊波傳播反射的時間τ,如縮短管道長度L;
3) 降低沖擊波的傳播速度αc,如采用較大的管道內徑d;
4) 增加緩沖回路;
5) 增加預泄荷回路。
由于機械制造已定形,因此管道內徑與管道長度不方便改動,且效果不明顯,所以主要考慮延長開啟通道的時間及增加緩沖預泄荷回路。
1) 延長開啟通道的時間
在液壓單向閥的控制油路上,串聯接入減壓閥和節流閥,調節節流閥可延長換向閥的換向時間,從而降低元件換向時引起的沖擊。這種方法雖可延長開啟時間,但在#1閥未開啟前A~D腔內壓力仍作用于#1閥上,#1閥仍不能正常打開,此方法不宜單獨使用。
2) 用蓄能器作緩沖回路
單向閥突然開啟,勢必要引起壓力沖擊,吸收此沖擊,可在沖擊源附近接入慣性小、反映快的皮囊蓄能器。但由于單向閥位于機床頂部,不好固定安裝,且費用高,所以未采用。
3) 加預泄荷回路在#1閥與A~D腔間接入一個二位二通閥。
由于1、3兩種方法單用效果不佳,因此采用綜合措施。改進后系統如圖2所示。

1—單向閥;2和5—二位三通換向閥;3和4—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6—節流閥圖2 改進后系統工進加壓原理圖
在#1閥與A~D腔間接入一個二位二通閥,在二位二通閥前加一個節流閥。當按下回程按鈕時,#5二位二通閥動作,進行預泄荷,#6節流閥使預泄荷時間由0.1s延長5s,有效地防止瞬間能量爆發性釋放,當壓力由22MPa降為零壓力時,#2閥控制#1閥打開,同時回程。由于壓力已降至為零,所以#1可順利打開,激烈的振動也消失,一舉兩得。所以采用此法最佳。改進后的設備經過幾個月的運行,未出現一次#1閥打不開的故障,預泄荷過程中的劇烈振動也已消除,設備正常使用。
4) 采用釋壓閥
對于單缸液壓機床,通過查閱資料后得出可借鑒采用YB32—200型液壓壓力機液壓系統方案,該方案通過采用釋壓閥能很好地解決泄荷困難的問題,見圖3中的釋壓閥9。

1—下缸;2—下缸電液換向閥;3—上缸先導閥;4—上缸安全閥;5—上缸;6—充液箱;7—上缸換向閥;8—壓力繼電器;9—釋壓閥;10—順序閥;11—泵站溢流閥;12—減壓閥;13—下缸溢流閥;14—下缸安全閥;15—遠程調壓閥圖3 YB32—200型壓力機液壓系統圖
通過對Y90—25型2 500t液壓縱梁成形壓力機存在的問題分析,得出改進方法。
1) 延長開啟通道的時間t;
2) 縮短管道長度L;
3) 采用較大的管道內徑d;
4) 增加緩沖回路;
5) 采用YB32—200型液壓壓力機液壓系統的預泄荷回路。
[1] 成大先.機械設計手冊(第5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2.
[2] 成大先.液壓傳動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7.
[3] 雷天覺.液壓工程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0.
[4] 王積偉.液壓傳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5] 李德新.液壓系統的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手冊[M].中國工業出版社,2009.
[6] 侯會喜.液壓傳動與氣動技術[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8:129-130.
[7] 李鄂民.液壓與氣壓傳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