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克
摘 要:市場經濟在實現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破壞。市場經濟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其固有矛盾和缺陷最終會以生態危機的形式展現出來。要求社會在不超過生態環境的實際承載能力的前提下是需要條件的。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必然選擇。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發揮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優越性,克服市場經濟發展對生態的破壞性,就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態文明
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生態問題單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努力是不可能得到全面解決的,市場經濟推動下的全球經濟必然導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局面的產生。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下,資本的本質決定資本必然對自然進行剝奪和無限制索取,最終結果便是生態危機的爆發。利用市場經濟能夠對經濟資源有效配置的優點,結合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優越性,從中探索出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齊頭并進的好方法。
1.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
1.1資本的反生態性
資本、勞動力、原材料是實現資本增值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原材料的最終來源是各種自然資源。資本要實現增值,只有把各種自然資源吸收到經濟體系中去,才能為自身提供永續增至的不竭動力。在自然資源有限的前提條件下,資本無限擴張的結果必然是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資本的反生態性由此顯現。資本的這種反生態不僅表現為勞動異化和消費異化,還將科學技術逐步“異化”為資本無限擴張的助推器。
異化的本意是自身的喪失。勞動的目的是實現自我價值,并在勞動中不斷肯定自己的存在。但是,而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工人勞動成為工人生存的唯一手段,過度細化的分工將工人的勞動場所局限在狹小的空間內,成為生產機器的附屬物,工人從勞動中得到的是微薄的工資和對自己的否定[1]。異化勞動將自然界和自身的生命活動都變成維持個人生存的手段。其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不斷被異化,在不同的時刻被標定為生產者、消費者、勞動者、資本家,僅此而已。這是人類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生命活動、精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2]。
除了在生產領域中使勞動者受奴役,資本的控制還進一步深入到人們的休閑、消費等日常生活中,將他們變成生產和消費的機器。夸張的廣告宣傳激發出人們的消費欲望,滿足自己的“需要”人們竭盡所能地去賺錢,把個人成就感完全建立在金錢和物質的滿足上,人的思維被迅速地同化和物化著。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本應是從事有意義、有創造性的活動。市場經濟下人們片面的追求財富量和消費多樣化,逐漸變成一臺賺錢和花錢的機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化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人類的主體性逐漸淪喪,人類活動與類本質、理想之間的異化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日益加深[3]。
資本的增值能力還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越發達,科技在促進資本增值中的作用也就越明顯。科學技術逐漸成為促進資本增值的工具,進一步將人和自然卷進資本主義生產的循環圈,二者間的沖突也逐步加劇,為生態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4]。
1.2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對全球生態環境的影響機理
資本家對私人利潤的無限追求和資本的無限積累的愿望決定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生產的目的是實現物品的交換價值,而非使用價值。市場信號的滯后性和市場信息的不完全性導致生產者盲目的進行生產活動,消費者需求小于廠商供給時便出現了生產過剩,科技進步導致優勝劣汰的加速和過度的消費,這些都是社會財富損失的重要來源,最終都要由生態環境來承擔。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以環境換取發展后,借助資本和市場的全球擴張以及生態殖民主義的方式掠奪世界資源和轉移污染實現了自身生態環境的改善,這樣做的代價便是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和更大的經濟發展壓力[4]。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在發展中國家并存,嚴重滯后了發展中國家社會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距離愈行愈遠。
由此可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勞動異化、消費異化、技術異化等資本的反生態性都深深地隱藏在資本的趨利本性中。在資本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生態危機爆發難以避免。
2、社會主義國家生態問題出現的原因分析
2.1急功近利的經濟建設思想
只有在有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人民生態意識普遍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及足夠的科學技術來滿足生態生產的要求時,才能使社會在不超過生態環境的實際承載能力前提下,依據生態環境的規律進行有計劃的生產和消費。然而,在普遍不具備這樣條件的社會主義國家,只能選擇發展市場經濟來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無暇顧及生態文明建設。
2.2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
與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經濟狀況普遍處于落后狀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多少有些被“異化”的味道,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方面“身不由己”,任由資本主義資本的控制。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社會主義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幾乎破壞性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尤其是當前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的我國,企業為追求利潤將生態問題置之度外,甚至為追求高額利潤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無暇顧及生態保護。
2.3國家宏觀調控機制不健全,導向性不強
在市場經濟無力解決生態問題時,政府必然要進行干預。但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政策下,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GDP和短期政績,為發展經濟急功近利的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甚至不惜犧牲掉生態平衡。近年來,在生態保護的政策號召下,一些地區也制定了一些相應的法規,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法規落實不很到位而不能有效運轉[5]。其次,采用科層制形式的政府,在搜集和發布信息過程中均會出現一些信息偏差,致使政府難以掌握充分的市場信息,在干預過程中出現信息扭曲。
3、結論與對策
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社會主義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最大的優勢在于高度中央集權,這就為集體管控自然資源,實行計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前提條件。
3.1生態成本內部化
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憑借中央集權的優點,將自然資源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這樣就能有效限制企業將環境成本外部化,因為任何外部化行為都將意味著由國家、進而由社會來承擔環境成本,即自己造成的損失自己補償,從而可以有力的保護環境與生態,即使有局部的環境退化也是暫時性的。社會主義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有理論優勢,而且有現實可操作性,最重要的是要找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道路。
3.2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要進行環境保護、提高資源利用率,就必須增加投入來改善生產設備和改進技術水平等,這既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風險。因此,可以考慮在不同地區之間可建立橫向轉移加縱向化的補償支付體系,即政府對生態效益進行橫向規劃,為每個地區規定資源使用量和廢物排放量,“明碼標價”,這樣,既可以迫使生態環境受益地區為生態效益提供地區提供一部分資金上的“贊助費”,先將這部分資金統一上繳中央政府,國家再縱向支付給生態效益提供地區和人群,進而宏觀上調動整體保護生態環境意識。(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
[2] 管宇.探析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與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8(10):32-35
[3] 李剛.通過異化來解讀現代人類生存矛盾.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4] 蒯正明,陳華娟.資本的反生態性與當下中國生態風險的規避[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20-125
[5] 黃曉.我國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與解決途徑[J].學理論.2012,(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