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彩芳
摘 要:隨著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增強,文化市場不斷的繁榮,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已經成為我國第一要務。在全球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升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要想不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首要任務就是分析在現有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選擇我國文化發展的道路。本文將對市場經濟現況和目前中國文化產業的形式作出簡要分析,并對中國文化發展路徑選擇提出筆者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市場經濟;中國文化;發展路徑;經濟體制
一、市場經濟的分析
中國的經濟模式主要是市場經濟,與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完全不同,市場上的產品和產品的數量由消費者的需求決定。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起著基礎的調節作用,而政府則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起宏觀調控的作用。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市場運行的具體制度,市場經濟體制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正確的經濟體制才能為經濟的正常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一)全球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
從經濟全球化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由最初的完全不平等到逐漸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中原有的及其不平衡的貿易保護政策逐漸消失,發達國家現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在發展中國家做任意的投資活動,而發展中國家的一部分企業也可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和資本的自由流通。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自由化會影響到本國經濟的發展,不僅可能造成本國的經濟危機,對本國的就業也要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另一方面貿易自由化給本國也帶來了一定的發展機會,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快速的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中國的市場經濟與別國的市場經濟總體來說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中國同時也有自己的特色,依據本國的國情,走出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目前的經濟制度,分配制度及發展方向等主要制度都是依據中國經濟發展的性質、方向所決定的,中國市場經濟進一步的發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中國現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第二,中國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時間較短,還存在很多問題,所以要不斷完善并發展;第三,依據中國目前的經濟制度,應堅持采取與之配套的分配制度。另外要始終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不斷的運用到實踐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
二、中國文化產業的簡析
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開放,文化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政府的引導下,文化產業的發展慢慢走上正軌并不斷向前發展。尤其是與文化相關的娛樂業,旅游業發展尤為快速,各大電視臺的電視劇及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多種多樣,電影也隨著經濟的發展更加豐富,逐漸沖出國門走向世界。旅游業也是近年來的新興產業并以較快的速度不斷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不可否認,近幾年來中國的文化產業大大發展,但與別國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中國文化產業目前供求雖然比較平衡但仍屬于低水平行列;第二,中國文化行業的集團較多,但是比較零散,沒有一定的體系;第三,中國文化產業的資源配置機制漸漸脫軌,跟不上市場需求的變化。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文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主體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財政部門不斷在加大財政收入,改善支出結構,增強對文化事業的支持力度。按照有關數據統計,2008年政府財政在文化事業中投入的數額為252.81億,至2009年已增至279.75,同比增長了10.7%。隨著改革開放的影響力不斷加大,我國逐漸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道路,政府職能也有了新的轉變。尤其是在文化領域,政府職能開始轉變為管辦分離,是指由原先對于文化事業中的管辦一體化轉變為管辦分離。原先大多數文化產品都是由市場直接供給,就算是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都會直接由政府供給,現在爭睹逐漸在減少干預,漸漸文化產品由調整政府同一提供的局面。故而促進文化發展的主體策略應該集中在政府的職能轉變上。只有認真履行由黨政府以及國務院提出的各種制度,針對文化領域提出的各種文件,認真落實,遵守政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規則,進一步深化改革,運用科學的手段合理高效的實行經營性文化制度改革,才能推進一批批具備能力、積極的國有企業以及國有控股企業的高速發展,讓其發展為文化市場中的主力軍,積極引領我國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加強國有經營性的文化產業改企轉制,完善現代化文化企業體系,如逐漸促進藝術院團、報刊、影視業以及出版社向企業整改,真真正正的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自主經營,全權對自己負責的企業,有組織,有規律的促進其轉變,將其打造為文化事業的先鋒隊。
(二)技術策略
由于我國之前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所以在現有的文化體制下,許多環節已不適用于市場經濟。盡管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經濟實力真正在飛速提升,但地區發展差異依舊十分明顯,許多經濟落后地區本身基礎較差,難以跟上經濟條件良好的地區。對于文化產業比較薄弱的省市,上級有關部門應該采取特殊的待遇,將重點傾向于文化資源以及開發力較差的區域。有關部門應該將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利用國家政策來控制資金流向,積極轉變產業布局,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的質量與效益性。主要的技術策略有以下三種:投資引導是首要的。運用政策來整改產業布局,促進文化事業的均衡協調發展。其次必須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從結構合理,完善網絡,高效運作,服務大眾的準則出發,增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為中心,在加強城鄉基層的文化基礎設施的前提下,全面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制度的建立,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寬廣的舞臺。最后合理引導資金流向。可以聯合文化產業的有關專家及學者,組成文化產業隊伍,對地方的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專業而科學的指導與規劃,為進一步推動地方文化產業建設提供保障。
(三)渠道策略
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勢必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主要的渠道是經過市場來籌集。不過文化產業作為新時期的發展產業,只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順利進行。通過政策的指引,并導入市場機制,激勵社會的資本來發展文化產業,形成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機制。從細節上而言,首先在金融政策包括信貸上,需要加強對金融部門的溝通以支持文化產業,對此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信貸資金,并且建設專門的基金或者其他形式,以加強對某些公益性的文化產業建設的支持力度。
四、結語
在中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環境下,如何做到文化產業與經濟的平衡發展,是中國目前主要任務,發展文化,不僅要有穩定的經濟環境,還要有政府正確的引導,從而走正確的發展道路。努力培養文化人才是發展文化必要的措施,人才資源為文化發展的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另外不斷引進國外先進文化,吸取借鑒其經驗,有利于促進本國文化的平穩快速發展,不斷完善中國的文化產業制度,為文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達到文化與經濟的同步發展,只有這樣才是適合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最佳道路。(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 阿雷恩.鮑爾德溫著,陶東風等譯.文化研究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2] 陳慶德.論文化產業的生產特征與組織多樣性[J].思想戰線.2006(4).
[3] 張曉明.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