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業
摘要:為了促進中小學會計工作的規范和有序進行,加快我國中小學財務管理的步伐,財政部和教育部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會[2012]22號)基礎上,重新修訂了新的中小學會計制度。新中小學會計制度按照公共財政管理的需要并結合中小學的實際就財政補助收支及結轉結余進行了改進。本文通過對新舊會計制度的比較與分析,正確理解新制度的相關規定,同時提出新規定尚存在的不足及改進建議。
關鍵詞:公共財政預算撥款;政府性基金預算撥款;財政補助結轉
自1998年1月1日實施以來,實行了十六年的《中小學會計制度(試行)》(財預字[1998]104號)于2014年1月1日廢止,啟用新的中小學會計制度。新的會計制度對于財政補助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引入了公共財政預算撥款、政府性基金預算撥款等科目,用以核算不同目的下的財政資金的使用情況,促進財政資金的規范化使用。
一、 新舊中小學會計制度財政補助核算變化
在舊的中小學會計制度中,“教育經費撥款”、“教育附加撥款”、“撥入專款”等是有關財政補助核算的相關科目,這類科目都是按照教育經費、教育附加費、專款撥入等種類直接命名的會計科目,在其核算過程中無法詳細的區分財政補助資金與非財政補助資金的區別。然而新的中小學會計制度,按照公共財政科學化、精細化要求設置了兩類財政補助收入類科目:“公共財政預算撥款”、“政府性基金預算撥款”。新制度設置的這兩個科目用于各種同級財政部門劃撥的財政款項的核算,本科目應當設置“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兩個明細科目,明細核算應在兩個明細科目下進行;同時在“基本支出”明細科目下做明細核算時按照“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進行,在“項目支出”明細科目下明細核算按照具體項目進行。
在財政補助支出方面,舊制度并沒有進行單獨的說明。而新的中小學制度在事業支出科目下按“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財政補助支出”、“非財政專項資金支出”、“其他資金支出”等層級進行明細核算,此次修改簡化我們會計核算工作,提高工作核算效率。其中,財政資金的支出是以財政補助支出明細科目體現的。與舊的中小學會計制度相比,新的中小學會計制度有利于審核其財政資金使用情況與其申請是否保持一致,有利于明確了財政補助資金使用和結轉動向,從而有利于財政資金的監管。
二、 中小學會計制度財政補助核算的賬務處理
1.財政補助收支核算
(2)由于財政補助收入的方式可分為財政直接支付、授權方式以及其他方式,相應的也產生了“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財政應返還額度”兩個資產類科目,其中“財政應返還額度”下設“財政直接支付”、“財政授權支付”兩個明細科目,這幾個科目在年終財政補助結轉結余中也得到了體現。
三、 中小學會計制度財政補助核算規定尚存在的不足及改進建議
此次中小學會計制度的修訂大大推動力中小學會計工作的規范化,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質量,推動了財務管理體系的建設,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公共財政預算撥款”、“政府性基金預算撥款”與“財政補助收入”
新中小學會計制度中有關財政補助收入的科目有:“公共財政預算撥款”、“政府性基金預算撥款”,這兩個科目核算了同級財政的用于不同目的的補助資金。新的中小學會計制度對于這兩個科目的具體內容并沒有進行詳細的規定,財政補助資金的用途是否局限在兩個大用途之內,其具體的財政撥款是否都包含在兩個科目之中還有待檢驗。所以,對于“公共財政預算撥款”和“政府性基金預算撥款”這兩個科目,需要進一步明確其核算范圍,同時,建議增加“其他財政撥款”科目,以提高對財政資金核算的全面性。
(2)會計基礎問題
新的中小學校會計制度規定中小學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但部分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核算應采用權責發生制。由此可知,我國中小學采用的是以收付實現制為主,權責發生制為輔的會計核算制度。在編制財務報告時,以不同的會計核算制度為基礎的業務在編入報表時是否統一為相同的會計核算制度,而新的中小學會計制度中并沒有對此詳細的說明,不利于會計工作人員的操作,會增加報表的編制難度。目前權責發生制范圍較小,不利于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績效的考核,特別是非義務教育階段,建議采用的方式為漸進式的,先行采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會計基礎,然后再一步步向實施完全的權責發生制會計基礎轉變,增加權責發生制核算范圍。(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S].財會[2012]22號,2012.
[2]財政部.中小學會計制度(試行)[S].財會[1998]104號,1998.
[3]財政部.中小學會計制度[s].財會[2013]28號,2013.
[4]財政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s].財會[2013]30號.2013.
[5]財政部.新舊中小學校會計制度有關銜接問題的處理規定[s].財會[2014]5號,2014.
[6]齊云.淺析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規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