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芳
摘要:中國影子銀行源于國家嚴控金融導致正規金融供給不足,造成金融發展出現替代化。影子銀行主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產品和民間借貸。中國影子銀行的存在對實體經濟會產生重大影響,引起中國實體經濟“空心化”,影響市場取向的經濟轉型。解決影子銀行問題既要著眼于有限監管,又要積極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
關鍵詞:影子銀行;實體經濟;空心化
一、影子銀行與中國式影子銀行
“影子銀行”誕生于2007年的美聯儲年度會議,是次貸危機爆發后所出現的一個重要金融學概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達國家出現的脫媒型信用危機,危機造成了銀行資金流失、信用收縮、贏利下降等的局面。為應對危機,政府大規模放松金融管制,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金融創新。金融工具、產品大量出現,新的金融組織及金融經營方式相繼出現。“影子銀行”體系便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按照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定義,影子銀行指除接受監管的存款機構外充當儲蓄轉投資中介的金融機構。美國影子銀行改變了傳統銀行把儲蓄存款轉化為投資的做法,通過銀行貸款證券化進行信用無限擴張。實際上是在行使傳統銀行的功能,但其運作模式、交易方式則完全不同,繞過了相應的金融監管,也就是有銀行之實,而無銀行之名。
2009年下半年開始,監管當局開始逐漸收縮銀行信貸的過度擴張。貨幣政策對銀行信貸進行數量及價格上的嚴格管制。大量的資金需求迫使金融機構設法在銀行表內業務經營,以達到規避國家金融監管的目的。長期以來,我國高的通脹水平導致實際存款利率為負,公眾不愿意把存款存入銀行,投向銀行理財、券商理財、基金、保險保單、股票等,形成當前國內金融市場嚴重的“金融脫媒”。中國式影子銀行就是此處金融脫媒體的主要載體。
但在我國,影子銀行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也并非多少專門的機構,更多的是闡釋一張規避監管的功能。按照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理解,中國的“影子銀行”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大家熟知的民間金融,包括民間借貸、地下錢莊與典當行等;另一部分是指銀行業不受監管的證券化活動,以銀信合作為代表,及委托貸款、信托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轉投資業務。以下闡釋三種最主要的存在形式:銀行理財產品、企業轉貸和民間借貸。
(1)銀行理財產品。即銀行通過發行信托理財產品來募集資金變相地為企業提供貸款。即信托公司作為中介,以項目為抵押,設計基于項目現金流的理財產品,委托銀行代銷,待項目開發完畢,各方取得收益,銀行獲得托管費,信托公司獲得服務費,投資者獲得投資收益。信托理財產品屬于銀行的表外資產而非表內資產,不受資本充足率、貸款限額及利率管制等約束,因此可以繞過銀監部門的監管。而實際上銀行在其中以其信譽發揮擔保或隱性擔保的作用,執行著傳統的信貸功能。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實際上被注入了實體經濟,這與銀行信貸沒有無本質區別,只是沒有計入銀行的表內。
(2)企業轉貸。在我國的傳統融資實踐中,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因種種優勢很受銀行體系的偏愛。民營資本為主的中小企業則融資困難,加之2011年開始的貨幣緊縮政策,使得中小企業表內信貸資源更為緊缺,證券市場上直接融資又不夠準入門檻。信貸關系在有條件能獲得資金的大中型企業與沒條件獲得資金的中小企業之間順理成章地產生。鑒于企業之間直接拆解資金被禁止,銀行委托貸款應時興起。由資金供給企業委托銀行向指定借款企業發放貸款,委托一方有條件決定貸款利率。銀行充當中介,從中收取委托貸款手續費,相應并沒有承擔信貸風險。利益驅使下,優勢企業將銀行貸款或通過增發股份、發行債券等通道獲得的資金以委托貸款等形式轉貸放出,賺取中間利差。中小資金希求企業通過轉貸獲得發展的救命稻草。事實上從2012年開始,監管機構就開始逐步限制銀行理財資金和信貸資金投向房地產、“兩高一剩”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銀行資金在這些領域的收緊態勢,倒逼信貸受限行業和企業尋求新的融資渠道。2013年股市直接融資渠道近乎停滯,債券市場也不景氣。銀行則不需承擔風險地收取委托貸款手續費收入,凈息差收窄的壓力下,銀行樂此不疲。據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和《2014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3年實體經濟以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方式合計融資占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的29.9%,占比較上年高7.0個百分點。2014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為5.60萬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612億元,但值得關注的是,委托貸款卻增加7153億元,同比多增1918億元;而且從結構看,委托貸款占比12.8%,同比高出4.3個百分點。
(3)民間借貸。除依法批準設立的金融機構外的自然人、法人等經濟主體之間的資金借貸活動,即是民間借貸,包括民間個人借貸及與金融企業之間的借貸。民間借貸利率由雙方依據資金用途與收益合理約定,可適當高于銀行同類同期的貸款利率,但不得高于4倍。中小企業因為貸款風險大、管理成本高,銀行在發放貸款時普遍要求提供足夠的抵押擔保物;相比之下,民間借貸普遍門檻低,顯然更加適合于小企業。貨幣緊縮背景下,中小企業銀行信貸供給中斷,大批需求投向民間借貸。與此同時,民間借貸手續簡便、隨需隨借、資金使用率高。這就造成了貨幣緊縮形勢下,民間借貸市場的異常活躍。據統計,2013年中國民間借貸規模達到了8.6萬億。但民間借貸的隨意性與高風險性也極容易造成諸多社會問題。一方面,大多數民間借貸是在半公開甚至秘密條件下進行的資金交易,僅靠信譽維持,借貸手續不完備,缺乏擔保抵押,無可靠的法律保障,一旦情況有變,極易引發糾紛甚至是刑事犯罪。另一方面,民間借貸市場需求的異常旺盛,埋下了危機隱患。江浙等沿海地區有相當規模的銀行貸款與民間借貸資金并未實際流向用款企業與用款項目,而是流向了民間借貸市場。一旦大面積的資金鏈斷裂蔓延開來,金融恐慌在所難免,從而引發不同程度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2014年3月1日,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規《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正式實施,對活躍地的民間借貸做了進一步的規范,也實際上宣告了民間借貸的合法化。
二、影子銀行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影子銀行的興起深刻地改變著我國的金融體系格局,據估計,2013年影子銀行規模達21萬億元,其資金規模幾占融資總額半壁江山。巨大的資金流動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影子銀行可能引起中國實體經濟的空心化。即企業放棄經營企業實體,轉而投向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以及房地產業等虛擬經濟的行業的經濟現象。影子銀行資金更具逐利性質,其業務較高的資金價格壓縮實體經濟的經營利潤空間,金融投資擠壓實體投資,造成社會實體經濟“空心化”。當下中國實體企業利潤率超過10%的項目不多,大都在3%~5%之間,以影子銀行資金的高資金價格,這些企業與項目的經營將難以為繼。與政府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精神實質背道相馳。一方面,中小型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融資貴,生存受到影響。大量中小企業很難從正規金融領域獲得資金支持,融資困難。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是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30%左右,甚至更高,有的可能達到60%,還有銀行強收各種中間服務費,“融資貴”普遍存在。大量中小企業在正規渠道很難滿足的資金需求,被迫轉向了民間借貸。過量需求致使民間借貸實際利率高出法定基準利率5倍以上,融資成本巨大。如此以來,不僅大企業熱衷房地產、大宗商品等高風險、高收益領域,許多中小企業也無心實業,紛紛進入民間借貸市場,甚至借錢放貸。為實體經濟“空心化”、整個國民經濟“金融化”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為獲得融資,相互之間往往互相擔保,債務鏈風險進一步加大。民間借貸風波的爆發,進一步暴露了實體空心化問題,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其一,民間資本抽離,原本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舉步維艱、雪上加霜。其二,企業信用受損,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金融本應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離開實體經濟的金融經濟是“無源之水”。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經濟終將以危機告終,這是全球金融危機的一個深刻教訓。國家應鼓勵實業投資,從根本上提高經濟實力。建立在強大競爭力實體經濟基礎上的金融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2)影子銀行可能影響市場取向的經濟轉型。從根本上說,中國影子銀行起源于國家嚴控金融導致正規金融供給不足,造成正規金融之外,大量影子銀行存在,形成二元金融結構。雖然帶有明顯的轉軌過渡色彩,卻難以避免各種弊端,企業身份決定獲取資金的價格。這種資源配置行為與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精神是相違背的。優勢企業變身影子銀行,通過金融控制行為,進一步強化在國民經濟中的優勢地位,甚至產生更多的對中小企業的支配行為。這種控制大多是行政干預管制的結果,而非市場競爭的產物,與經濟轉型目標不符。
三、影子銀行合理發展
中國影子銀行作為正規金融的替代補充而存在。要實現中國金融的健康發展,實現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根本目的,必須正確處理正規金融體系和影子銀行體系的關系,促進資金在在監管下高效運行,逐步實現影子銀行的陽正規化。金融監管和準入門檻過高,是影子銀行無法陽光化的主因。但如此而嚴禁其發展,會付出喪失金融效率的代價,實體經濟效率會進一步降低。可見,有效監管的重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以最高規格明確的影子銀行的監管。
引導影子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等一系列金融體制改革,讓融資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資金得到更優化配置。還要增加正規金融對企業的金融服務,實現互利雙贏,更實現金融與實體的雙贏。(作者單位:鄭州市市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參考文獻:
[1]李揚.中國影子銀行發展與金融創新[J].中國金融,2011,(12).
[2]楊旭.中國“影子銀行”的產生發展和影響[J].金融市場,2012,(1).
[3]宋國良,高超,宋成. 中國式影子銀行興起的原因及其宏觀效應分析 [J].中國軟科學增刊(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