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波
摘要:從2011年初到2013年底,短短三年時間,微信用戶數量突破六億。微信勃然興起,然而依靠微信騙財劫色的新聞屢屢出現。人際關系的異化現象已經成為一個不得不關注的社會問題。本文旨在探析微信時代人際傳播異化的表現,繼而從微信使用者、媒體和政府等角度來探討微信時代人際傳播異化現象的預防機制。
關鍵詞:微信;人際傳播;異化
百度百科上對“微信”給了簡潔明了的解釋:“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手機提供及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網頁快速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可以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用戶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①簡而言之,微信是一款集短信、通話、QQ群(群組聊天)、微博等功能于一體的即時通訊軟件。
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上線,2012年3月,僅一年時間,用戶突破1億大②,繼續呈幾何狀的快速發展趨勢,到了2013年11月,微信用戶突破了6億,其發展速度和受歡迎程度令人驚奇。③
然而微信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諸如《藏在微信后的危機》、《搖一搖,交友微信變“危信”》、《“微信”搖出禍事》等報道層出不窮,一大群年輕人聚在一起,卻只低頭玩微信的現象屢見不鮮,微信儼然成為男女之間的“約炮神器”……以上種種現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微信時代,人際傳播和人際關系在不斷地異化。
一、 何為“異化”?
異化理論是西方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七世紀英國的哲學家霍布斯第一個使用了“異化”概念④。他認為,人的自然狀態就是人對人猶如狼對狼的狀態,人們總是處于戰爭之中,為了保護自己,盡力去占有和使用一切可利用的東西。如果這種狀態持續存在下去,那么人和人之間只會互相傷害,所以人們為了生存,只好把自然的權利轉讓給(即“異化”)一個“第三者”,讓它來充當裁判以便維護和平。“異化”是共同轉讓的意思。那時的“異化”僅是一個政治學、法學用語。
黑格爾第一個將異化概念作為一個哲學范疇拉入哲學體系中。異者,假相;化者,精神主體的化身⑤。黑格爾異化概念最本質的含義是精神主體自身本質的喪失,確認精神的真實性,否認外界的獨立性。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為基點,認為異化是從主體中分裂出一個與主體相對立的客體,而揚棄異化則是消滅主體與客體的對立性,從客體那里返回主體,從而達到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整個世界發展的各個環節就是絕對精神的異化和揚棄異化的過程⑥。
費爾巴哈則是從自然人的角度來講異化,他以自然人代替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簡單來說就是人創造了神,但是神反過來控制了人,使人的主體性喪失。
而馬克思批判和繼承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學說,賦予了異化概念更為深刻、現實的含義。馬克思從個人的勞動與其產品入手,揭示了勞動的本質的異化:“勞動為富人創造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產生了赤貧。……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⑦異化“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成為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著他給予對象的生命是作為敵對的和相異的東西同他相對立。”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被強迫勞動,其勞動不是人的本質的內在需要,而是外在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⑨于是人將自己異化,進而人與人的關系也發生了異化。
綜上所述,異化指的是人通過活動創造出一種異己的力量,這個異己的力量反過來控制了人。這種異己的力量在黑格爾那里是絕對精神,在費爾巴哈那里是神,而在馬克思那里則是資本主義所控制的人的本質的缺失,即人的主體性的缺失,人成為自己所創造的異己力量的奴隸。
這是一個技術的時代,廣播、電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新的事物,他們無疑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我們在接受、學習和使用它們的同時,也日漸離不開它們,甚至很多人已漸漸淪為它們的“奴隸”。或許在目前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把這種異己的力量稱為“互聯網”。
二、 微信時代人際傳播中的異化表現
(一) 人際傳播與異化:
從字面上看,人際傳播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播。然而如果僅僅對人際傳播進行這樣的理解又顯得過于簡單了。目前學界關于人際傳播的普遍定義是:人們相互之間面對面的親身傳播,又稱面對面傳播、人對人傳播。⑩
微信時代人際傳播的異化更多地表現為人們在接受、學習和使用微信的同時,漸漸地習慣了它,慢慢地離不開它,一天沒有使用微信就會坐立不安,從而導致正常的人與人面對面的傳播無法順利進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微信已經控制住了我們的生活,尤其在年輕人群中,微信在很多時候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流。
(二) 微信人際傳播異化的表現:
1. 微信人際傳播凸顯部分人群的性格分裂和交流障礙:
所謂“性格分裂”,簡單來講指的是人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中,受不同的、相互矛盾對立的性格所控制。
一個平時在生活中沉默寡言的人可能在微信朋友圈里異常活躍。出去玩發條狀態,喝個水再發一條,甚至上個廁所都能順手發一條。與微博、論壇等網絡傳播途徑不同,微信傳播屬于熟人傳播,個人為了維護其在朋友心目中的形象,不敢做一些出格的事或說一些出格的言論,然而這些人以不停地在微信群說話或在朋友圈發狀態的形式刷存在感,自如地運用手機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
然而,手機交往的方式畢竟與現實社會的交往不同,部分在微信中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無法與人自如交流,因此會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由此產生的挫敗感使他們喪失與現實中人群交往的信心,繼續回到微信的庇護下尋找歸感,漸漸地惡性循環,形成更大的現實交流障礙。
2. 微信聊天成癮,現實人際交往冷漠:
同學聚會一大群人圍在一起,大家卻只是低頭默默玩手機聊微信。這種現象在目前年輕人的聚會中相當常見。現在的年輕人,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翻看微信朋友圈,晚上睡覺前的最后一件事情還是如此。微信已經慢慢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一旦與手機分離,就會產生焦慮不安的心情,總是有意無意地打開微信,潛意識里認為有人聯系自己,間隔不久便一遍又一遍刷微信朋友圈。過度沉迷于微信會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傳播,甚至會影響到家人、朋友和伴侶之間的親密關系。例如在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不停地發微信刷朋友圈,必然會大大縮短和家人相處、溝通的時間,導致原本親密的親人關系因此而漸漸疏遠。同時,過度沉迷于微信也會影響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原本一個小時可以完成任務,由于聊微信忘記時間,三個小時還沒有做完的例子屢見不鮮。
3. 微信詐騙屢見不鮮,引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
與真正的熟人交際不同,微信的搖一搖、附近的人和漂流瓶等功能為用戶認識陌生人提供了途徑,各種劫財騙色的新聞,諸如《“微信”搖出禍事》、《“微信達人”人生崩盤:100米交友圈有狼出沒》、《交友微信竟然“搖”出強奸案》等等屢見報端。
微信可以通過語音甚至視頻交流,但仍然無法彌補現場交流的真實感,傳播雙方都能對自己所處的真實情景進行偽裝,從而成為謊言滋生的溫床。部分不良分子利用微信騙財劫色,由此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嚴重的信任危機。微信與危信,僅一字之別,其人與人之間傳播關系的異化讓人深思。
4. 微信對傳統價值觀的顛覆引發了道德焦慮,充滿同質性內容引發了對信息的麻木:
微信曾有一個特別響亮的名字——“約炮神器”,搖一搖、附近的人等搜索功能為人們的交友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了一些傳統意義上的行為習慣的顛覆。在微信里面,“性”的意義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剛見面就可以去開房間,有些人甚至利用微信來尋找獵艷的機會。“性”不再與婚姻、責任、道德這些概念攪和在一起,曾經的道德感在慢慢崩塌。
微信朋友圈如今滋生出了各種“黨”——點贊黨、代購黨、自拍賣萌黨、異國他鄉定位黨、辣媽曬孩黨等等,當朋友圈一天到晚有人刷屏發購物廣告,各路朋友均開始秀自拍賣萌照,辣媽秀孩子,情侶秀恩愛,漸漸地,隨著朋友圈同質化的信息越來越多,人們從開始的對這些現象的新奇感,后來變成厭惡,到最后漸漸麻木。當朋友圈變成了一個秀場,人們關心的不再是與朋友進行真摯友好的溝通交流,而是如何利用微信朋友圈賺到錢、找到虛榮感,那么微信的人際傳播也就失去了初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漸漸被異化。
三、 微信人際傳播異化現象的預防機制研究:
1. 回歸人的本性,加強對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微信人際交往的異化是由于人們逃離現實生活而產生的。人們為什么要逃離現實生活?
因為人們對現實生活不滿,渴望在虛擬世界中找到存在感和滿足感,而事實上,微信這一虛擬空間也確實有可能使人獲得虛假的滿足感:發個狀態有人點贊、回復,或者通過搖一搖、附近的人搜索或漂流瓶功能,自然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互相傾吐心聲,在網絡這一虛擬世界中找到共鳴,于是人們甘愿被束縛在網絡中,沉溺于微信。
要消除這一現象,首要的一點是使人直視自我,面對自己。政府、社會上的機構和學校應該著力建立科學的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網站,媒體也要更多地承擔起其社會責任,開設心理健康咨詢等欄目,宣傳正確健康的上網習慣,鼓勵人們在遇到心理困難時更多地去咨詢心理醫生,而不是隨便在微信上找人傾訴,或在網上到處傳播負能量。
2. 強化微信人際傳播思想道德教育:
微信為網絡詐騙提供了更加方便的途徑。然而,微信只是一個工具,工具本身不存在好壞,關鍵看掌握工具的人是如何使用它。因此,營造良好的微信人際傳播環境,最重要的是人要有良好的品德,人們之間互信互助,進行友好愉快的溝通交流。良好的品德并非一朝一夕練就,而是貫穿滲透在從小家長學校的教育中。如今中國社會存在著嚴重的拜金主義傾向,有錢有權有勢才是成功人士,良好的道德品質則被放在金錢之后,這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況。必須杜絕并徹底根除這種傾向,在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倡導人與人之間坦誠互助,加強人的道德自律。
3. 加強網絡立法,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對人的道德教化固然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異化,然而這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在達到這一目的之前,對人們進行法律上的強制規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虛擬社會中,人們進行詐騙的途徑更多樣和便捷,因此對于完善法律的要求更迫切。所以,政府要加強對網絡設施的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社區規則和制度,對人們的網上行為進行適當的但是有效的控制和監督。只有這樣才能使網絡人際傳播擺脫規范真空所帶來的無序性和不確定性,制定良好的微信傳播空間,遏制人際傳播的繼續異化。
四、 總結:
微信使用成癮目前已經是年輕人群體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對于微信的過度依賴加深個體孤獨感,造成個人的焦慮和人際傳播的異化,這些負面的情緒和現象也存在于不少年輕人群體中。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人開始對這種現象進行反思。在筆者采訪的沉溺于微信使用的群體中有人想擺脫這一現象,融入到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中,缺失就在于其自控能力不強。對于這一人群,需要好友或權威機構的協助,強制其不用微信,一段時間之后會發現,其實沒有微信,生活也會繼續下去。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微信畢竟只是一個工具,人類發明了工具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輕松,如果讓工具控制了人本身,就得不償失了。(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A. 專著
[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7.
[2]黃瑞玲、肖堯中,現代人際傳播視野中的手機傳播研究[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16.
B. 期刊
[1]張菡、汪洋,談網絡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活動的異化[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103~104.
[2]梁麗,網絡人際交往的異化[J],理論與當代,2011,(4),22~24.
C. 報紙
[1]杜曉、金枝、李曉、李子舟,交友微信竟然“搖”出強奸案[N],法制日報,2012-9-26(8).
[2]葛東升、倪金鼎,“微信”搖出禍事[N],檢察日報,2013-1-6(8).
[3]姚友明、段續,互聯網時代我們如何處理人際關系][N],新華每日電訊,2012-10-18(7).
D. 學位論文
[1]郭麗雙,馬克思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異化問題的根源探究[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03.
[2]嚴許媖,手機人際傳播研究——以“微信”為例[D],浙江:浙江工業大學,2013.
E. 電子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2] http://tech.qq.com/a/20130115/000179.htm
注解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③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④郭麗雙,馬克思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異化問題的根源探究[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03.
⑤郭麗雙,馬克思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異化問題的根源探究[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03.
⑥梁麗,網絡人際交往的異化[J],理論與當代,2011,(4),22~24.
⑦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4.
⑧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3.
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4.
⑩黃瑞玲、肖堯中,現代人際傳播視野中的手機傳播研究[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