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萌
摘要:隨著新聞傳媒的發展,它在群體事件中發揮的功能日益顯著,通常以自身的力量推動著事件的發展變化。有些事件因為媒體的報道使事件的解決更加明朗化,而有些事件因為媒體的噤聲而讓事件的解決陷入僵滯。本文著重考察傳統媒體——報紙在群體事件報道特征,將其與事件的發展結合起來,并通過“框架”理論的分析來獲得報紙在報道群體事件應遵循的策略。
關鍵詞:群體事件;報道;框架分析
1. 群體事件
1.1群體事件的定義
中文的“群體性事件”的詞語形態隨著社會的發展也經歷了很大程度的變遷。20世紀50年代的“群眾鬧事”、 80年代的“治安事件”、“群眾性治安事件”、 90年代的“突發性治安事件”、 21世紀初期的“群體性突發事件”、“群體事件”。2004年 11月 8號,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工作意見》中,將群體事件界定為“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群眾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侵害,通過非法聚集、圍堵等方式,向有關機關或單位表達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醞釀、形成過程中的串聯、聚集等活動。”這種語態的變化,也表明了對群體事件認識的不斷更新,從最初的政治層面的界定,到法治層面的界定,再到社會學層面的界定,群體事件逐漸從帶有負面意義的詞語,演化為一個中性詞。雖然它本身仍未脫離敏感的禁區,但是更多的人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看待。
2. 研究設計
2.1研究樣本選擇
選取《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報道重石首事件的內容。因為兩個事件都是地區性事件,但事后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分別選擇兩份當地的報紙,以及兩份全國性的報紙。又因為要考察黨報和市場化媒體對事件報道的異同,當地報紙與全國性報紙分別為黨報和都市報。以下是幾份報紙的介紹及選擇原因。
《人民日報》于1948 年 6 月 15 日創刊,在面向全國發行的黨報和機關報中發行量最大,在傳遞黨和政府的輿論方面具有權威的地位。2009年7月1日進行了擴版,每天由16版擴至20版,周六、周日仍為8版。選擇人民日報是因為它在新聞報道中的權威不言自明,它的報道傾向對其他媒體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群體事件這種帶有敏感性的事件報道上。《南方都市報》于1997年1 月 1 日創刊,隸屬于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全國晚報都市類報紙競爭力檢測結果中連續兩年名列競爭力第1,是中國專業主義報紙的典型代表。它對事件的報道秉持著市場媒體特有的風格,即針對事件本身來進行報道,滿足受眾對事件信息的需求。選擇它來考量其對群體事件的報道,可以從中窺出專業主義媒體對群體事件報道的傾向性。《湖北日報》創刊于1949年7月1日,是中共湖北省委的機關報,也是湖北地區第一大黨報。它對石首事件的報道具有地緣優勢,同時因其是黨報,它的報道也有相當的權威性。《楚天都市報》于1996年11月12日創刊,前身為創《楚天周末報》。它是湖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一份面向市民的綜合性日報,同時武漢地區暨湖北全省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湖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都市報。因其覆蓋面廣,它的報道可能有更廣泛的影響。
2.2樣本范圍
石首事件的報道,選取《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2009年6月17日——2009年8月31日之間的報道。事件中的報道只要與事件的發生、過程、結果有關的報道,以及事后所采取的措施都包括在內。以這個標準來選擇,在慧科新聞數據庫 中進行搜索,獲得本文即將進行研究的樣本。事件報道的樣本選擇的時間跨度較大,是為了看到事件從發生到最后的解決,再到事情的后續發展整個過程。在以往的文獻中,對事件報道樣本選擇一般都是到當月月底。這種選擇方式沒有對事件全程進行跟蹤,后期的發展去向不明所以。比如對參與事件的被拘捕人員后來如何,事件初期領導提出的解決方案有沒有被落實等等。這些報道未能囊括事后的發展動態,則對事件報道的分析則有失偏頗。因為本研究選擇的是樣本總量,故盡可能不遺漏任何相關報道。
3. 類目建構
本文的框架劃分方法,參考了臺灣學者臧國仁先生的研究。他將框架劃分為高層次結構、中層次結構以及低層次結構編制類目,其中具體包括“報道主題與報道內容”(主題建構屬高層次結構)、“新聞體裁與報道立場以及相關言論的關鍵詞”(事件評估屬中層次結構):“新聞主角”(視覺影像屬于低層次結構)。根據群體事件本身性質的特殊性,本文的框架劃分方法與臧國仁先生的略有不同,將框架分為內部框架與外部框架,內部框架主要是從報道主題與報道內容方面來說,在臧國仁先生的研究中即屬于高層次結構,在框架的影響力方面起決定性的作用。而外部框架主要是從新聞報道所采取的體裁、字數、版面等外部形式有關的框架,它們雖然不如內部框架對受眾的影響力大,但是它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3.1外部框架
報道量: 本研究主要有兩個指標,報道篇數以及新聞篇幅大小。其中新聞篇幅大小是以字數為測量尺度。而需要對報道篇數具體說明的是有些報道在當天的報道量較大,可能占到整版的版面,分為幾篇獨立的報道并以一個標題一以貫之,大標題下無具體內容。此時本文以這幾篇獨立的報道為分析單位,例如《重慶晚報》等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版面編排:指報道所在版面的重要程度,主要包括三個指標,即是否為頭版,是否配圖片,是否超過半版。其中是否為頭版,除了報道內容被放在頭版之外,還包括在頭版進行了導言的新聞報道。在版面編排的分析中,是以版面為分析單位。一個版面可能有多條報道,但因為是考察把關人安排的報道版面,本文在此項的分析中,以版面為分析單位。
報道形式:包括消息、深度報道、評論以及其他。“其他”是難以被定性為消息、深度報道、評論三種報道形式的所有報道的統稱。其中可以包括網友言論、讀者信函、單純的對話采訪等。
消息來源:包括政府部門、記者、專家學者、網絡和其他媒體。重慶出租車罷運事件報道還增加了出租車司機和普通市民。其中政府部門包括政府官員、政府發言人消息來源的測量在消息來源的分析中,選用的是重復計數。因為一則報道,特別是深度報道可能會選用多種消息來源。對于評論這種新聞形式,本研究不測量其消息來源的種類。
3.2內部框架
內部框架的劃分方法有一部分借鑒了張明新在《后SARS時代中國大陸艾滋病議題的媒體呈現》對框架的分層,但又根據群體事件報道的特點重新進行了編排。本研究的內部框架主要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議題層面、事實層面、來源層面。議題層面直指報道的內容和主題,通常為一般研究框架的論文所用,較為普遍。而事實層面是因考慮到本文研究的是群體事件發展的全過程,更注重事件在每個階段報道的不同,故引入這個層面的框架。來源層面是因為群體事件發生的背景復雜,參與各方的觀點不同,本研究要考察記者更傾向于用什么方式獲取信息以及獲取哪方的信息。這個層面雖與外部框架中消息來源相似,但是在不同維度的考察。內部框架的計數方式,主要是以關鍵詞為識別依據,每篇報道可以使用多種框架。因為事件性質較復雜,且文本數量不多,較好統計測量,故而選用累加計數的方式。在考察每篇報道時不是每個層面必須計入,不明顯的框架可以不計入。因新聞評論的形式不是記者對事件的直接報道,而主要是觀點的闡發,故而對于評論這種新聞形式,本研究不測量其框架采用的類型。(作者單位:河南城建學院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