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翔
摘要:網絡名譽權是名譽權在網絡空間中的體現和延伸,我們說其本質依然是屬于傳統的名譽權范疇的。但是由于名譽權享有的主體以及侵犯名譽權的責任人在網絡環境中表現為虛擬化和不確定性,所以在確定權利人以及責任主體時應當將其與現實社會中的民事主體所對應,這樣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才是真實的人。
關鍵詞:案例分析;網絡侵權;法人;名譽權
通過網絡傳播信息儼然成為每一個公眾最重要的表達方式,但是在網絡給公眾帶來非常便捷快速的言論自由同時,也導致了網絡侵犯名譽權案件的頻發。網絡侵犯名譽權問題中民事主體虛擬化,責任主體不確定都是此類案件的特點。因此我們對于網絡侵犯名譽權問題的研究刻不容緩。
一、 案例分析
原告上海XXX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訴稱,被告張某某原為原告公司的員工,原告公司經營國內最大且唯一上市的嚴肅婚戀交友網站“世紀佳緣”。2012年7月,被告張某某因多次違規被開除。此后,被告張某某一直通過其新浪微博賬號“陽光zizizi”(用戶IDXXXXXXXXXX)及電話、短信等方式污蔑“世紀佳緣”為淫窩,稱“世紀佳緣”對內欺騙員工,對外蒙騙客戶,外泄客戶資料,隨意捏造客戶交友情形,還不斷詆毀“世紀佳緣”的員工LJ,并通過微博在大量前同事、客戶、同行競爭對手之間傳播。雖然原告公司和被告張某某溝通,但是其置之不理。由于被告張某某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原告公司的企業形象,影響公司正常經營活動,還導致有客戶對公司提起訴訟,因此原告只能訴至法院,要求被告張某某立即停止侵犯原告的名譽權,向原告書面賠禮道歉,并在原告公司張貼公告,為原告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同時賠償原告的經濟損失人民幣150,000元和調查費用人民幣1400元。
被告張某某辯稱,被告張某某沒有使用新浪微博賬號“陽光zizizi”發布侵害原告名譽權的言論。就這些言論本身來看,大部分是針對原告公司員工李靜而非原告,言論中的一些內容也是事實。事后經了解,這些言論是一名客戶所發,原告應當起訴該客戶。
經審理查明,被告張某某原為原告公司的員工,原告公司經營婚戀交友網站“世紀佳緣”。2012年4月28日,原告公司以私下為客戶服務為由,對其進行警告。2012年7月26日,原告公司以被告張某某重大違紀為由,解除了雙方的勞動合同。2013年2月17日,北京市國信公證處對新浪微博賬號“陽光zizizi”的內容進行公證。其主要內容為,使用“令人不齒的野雞”、“偷雞摸狗”、“勾引男性VIP客戶”等攻擊原告公司的員工,并稱原告公司為“騙子大本營”、“淫窩”,對內欺騙員工,對外蒙騙客戶,外泄客戶資料,隨意捏造客戶交友情形等,其內容還@了大量的人。2013年初,數名原告公司的客戶至法院起訴原告公司,要求解除服務合同。
另查明,被告張某某在原告公司的員工信息表中填寫自己的MSN為aly_1023@msn.com。審理中,本院向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調查新浪微博賬號“陽光zizizi”注冊情況,該公司的協助調查回函顯示,“陽光zizizi”注冊時用戶名為aly_1023@msn.com。
二、學理分析
(一)網絡名譽權及其侵權特征
網絡名譽權是指在網絡環境下名譽權的延伸。其不僅應當受到保護,且應當受到更好的保護。因為在網絡環境下,對于名譽權的侵害更虛擬化、不容易判斷。網絡名譽權雖然從本質上說依然是屬于相對傳統的名譽權范疇,但其代表的是民事主體在網絡環境下所應當獲得的權利。
1.網絡名譽侵權行為相對隱蔽
網絡名譽侵權行為導致受害人在遇到侵害時首先面對的是侵權行為非常隱蔽,不知不覺就已經被侵權了,且侵權地域以及侵權人具有不確定性以及不可知性。就好比有些人在家中上論壇惡意抨擊他人,發布侮辱或者誹謗的言論侵害他人的名譽。首先被害人不容易知道自己的名譽受到了侵犯,就算知道了他也不知道匿名的賬號出在何地以及使用此賬號的相對人是誰,這就對被害人想維護自己的權利提高了難度。這是網絡名譽侵權的特點之一。
2.侵權受害者的虛擬性
網絡名譽侵權需要確定社交網絡中虛擬網名能否找到現實中的真實人物,也就是說每個網名背后要求有人知道網名對應的現實生活中的真正主體。人是處在社會關系中的人,名譽權所保護的是人在社會網絡中的評價。假如在網絡中,虛擬網名的兩個人互相誹謗、侮辱,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第三人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的話,那么就不會影響他們的社會評價,因此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是不能認定網絡侵犯名譽權的。
3.責任主體多且傳播廣
網絡名譽侵權案件中涉及到很多責任主體,比如第一個發布信息的人、傳播的人、網絡服務的提供者等等。而對于受害人來說面臨著如何選擇責任人的問題。除此以外,在網絡環境中發布了侮辱誹謗他人的信息在幾秒鐘之內就能迅速傳遍整個網絡空間。與其他侵權行為相比,在網絡環境中的侵害名譽權的行為能采取的措施非常有限。一個侵權的言論能夠很輕易通過發達的網絡傳播到其他國家,而外國的法律可能對于侵犯名譽權的規定以及訴訟管轄的法律問題有不同于我國的規定。因此會引發很多國家司法適用的問題,這對于受害人的維權是十分困難的。
(二)法人名譽權的保護
法人名譽權是指法人對其全部活動所產生的社會評價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力。我們說名譽權屬于人格權的范疇,其為絕對權,但名譽權在保護方式上是具有相對性的。其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受到絕對的保護。對于法人的名譽權保護也是同理,考慮到法人的社會影響力及其知名度,進而判斷侵權人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對于法人并沒有性格或是品德等自然人的屬性,侵權行為多表現為捏造事實、散步虛假消息,從而損害企業法人的商譽或者其信譽,在公開的媒體平臺上發表言論進行負面性評論。法人的名譽權屬于人格權,其本身并不直接帶有財產性的內容,但侵犯法人名譽權的后果是與其財產損失直接有關的,相比較自然人而言,法人名譽權與財產權聯系得更為緊密。
所以對于上述案例,法人的名譽是社會公眾對法人的信用、經營狀況、經營道德等人格價值的總體評價。法人依法享有獲得和維持公眾對其名譽的客觀公正評價的權利。本案中,新浪微博賬號“陽光zizizi”的內容中使用“令人不齒的野雞”、“偷雞摸狗”、“勾引”等明顯帶有侮辱性的詞匯來攻擊原告公司的員工,用“騙子大本營”、“淫窩”等來形容原告公司,稱原告公司對內欺騙員工,對外蒙騙客戶,我們認為被告的行為是構成網絡中侵權行為,其侵犯了原告公司的法人名譽權,應當受到相應的民事處罰,賠償原告公司的損失。
對于法人網絡侵犯名譽權的問題,不僅要在理論上進行探索,我們更應該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考察,提出切實可行的對措,既能實現對于法人名譽權的保護,同時又不要限制其他主體正當權利的行使。本文希冀對法人名譽權在網絡環境中的保護提供一些思路。(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參考文獻:
[1]張新寶:《互聯網上的侵權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王利明:《民法典侵權責任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3]楊立新:《侵權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陳巖:《論名譽權》,黑龍江大學法學院2006年碩士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