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皓
摘要:重罪、輕罪的分類在各國刑事立法體系上意義重大,所以從長遠看,廢止勞教后,輕罪制度的構建也是我國的刑事立法的最終目標,它為我國在保障人權和完善我刑事政策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寶貴經驗。也能更好的與國際刑事立法接軌,體現我國依法治國的水平。
關鍵詞:輕罪制度;勞教;前科消滅;社會處遇
長達50多年的勞動教養制度,從設立初期我們對城市游民、妓女改造和安置而積累的治理經驗,到今天成為了有關部門截訪堵訪、限制人身自由的有效方式,其制度上和運行中存在各種缺陷的弊病,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口誅筆伐。有學者提出,“勞動教養的實質在于,以不恰當地犧牲個人權利為代價來實現社會穩定,是一種具有任意性的政治工具”。隨著社會各界要求“廢除”勞教的呼聲越來越高,自此,中央已于出2013 年“停用”該制度。為此,停用后我們的社會治理法規該何去何從?
一、勞動教養制度改革路徑之爭
改革勞動教養制度早已成為社會共識,因此選擇何種改革路徑,便成為法學理論研究的焦點問題。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此均提出了各自的觀點與理由,大致概括為以下兩種:(一)重構勞動教養。如,建立中國式的保安處分制度。(二)制定《違法行為教育矯治法》。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雖然都尤其合理性,但其中的弊端諸多,從長遠考慮,筆者認為應該從我國刑法體系出發建立屬于我國的刑罰輕罪制度。
二、輕罪制度的概念與定性
輕罪制度作為從普通刑事處罰制度中分離出來的一種制度,主要是指專門針對較輕違法犯罪行為的一整套體系化制度,既有實體法上的處罰對象,也能在程序上依法保障其人身合法權益。
本文所使用的輕罪概念指的是與重罪相對應概念[1],其所包含的范圍包括《刑法》分則中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部分罪名、勞動教養制度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的部分違法行為。
與國外的刑法相比,我國的刑法實際上是一個重刑的“小刑法”。由于世界各國的歷史背景、社會、政治制度不同,因此,在界定輕罪概念上也不盡相同。例如:法國的輕罪范圍比較大,最高可判處10年監禁;德國《刑法》規定,輕罪是指判處1年監禁或者應處罰金刑的犯罪行為;美國《刑法》規定,輕罪是指判處1年以上監禁的刑事違法行為;澳大利亞《刑法》規定,輕罪包括對人身的輕微傷害,酒駕、侮辱,、惡意損壞財務的行為等;而2年以上則為重罪。意大利《刑法》規定,輕罪指最高刑可判處3年拘役。
三、我國輕罪制度建立的意義與必要性
輕罪制度的建立有著諸多方面的益處,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有利于司法資源在輕罪案件處理上的優化配置,有效地解決當前我國司法實踐中在適用對象上,相互交叉、重疊的弊端;以及輕罪案件“案多人少”的困局。(二)有利于違法犯罪行為刑罰體系的自我完善,健全當前我國違法犯罪行為體系中的結構完善。以及能夠有效地解決在我國刑法體系之外再建構重刑于事處罰制度的詬病。 (三)輕罪制度的建立也為新型的、復雜的犯罪行為提供了新的研究視野和方法。眾所周知,“厲而不嚴”的特點是我刑法結構中存在的弊端[2],刑事立法的覆蓋面有限,這種刑事立法結構不能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刑法功能。而刑法的改革方向應當是刑法結構“嚴而不厲”,這種觀點也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同。我國近年來出現了借鑒西方國家輕罪制度的跡象,比較典型的是醉駕、扒竊獨立入罪。而《刑法修正案(八)》對危險駕駛罪的設置、以及扒竊獨立入罪的立法規定也可以被理解為我國刑法結構正在經由“厲而不嚴”向“嚴而不厲”轉變。而筆者認為,輕罪制度的建立是解決此弊端的最佳選擇。
四、輕罪制度立法構思
筆者認為可以輕刑化作為切入點,考慮折中性方案對勞教對象進行分流處理,一、對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較重,具有較強的犯罪特性,可納入刑法犯罪圈。其入罪范圍,包括以下三類:(一)《刑法》中規定的最高為三年的法定刑的部分犯罪行為。[3]應當包括以下罪名:《刑法》分則中侵犯公民人身名譽權、財產以及民主權利中最高法定刑為3年的有期徒刑。(二)原勞動教養處罰的部分違法行為。例如,(1)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尚未達到刑罰標準的行為。(3)傳播恐怖信息、造成公眾心理恐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擾亂社會治安秩序情節輕微,不構成刑法規定的犯罪的行為。這些可以納入輕罪范圍。(三)部分需要以犯罪化的危險行為。比如,特定身份人員和特定場合的“見死不救”行為等。
對于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較低的,可納入行政處罰范圍。為了使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無縫銜接,可考慮將刑法上的拘役刑起點由 1 個月下調至15天。這樣就能夠與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相銜接,從而完善我國的刑罰體系。
采用“定性”界定犯罪原則,即“立法定性,司法定量”原則。我國現行刑法中犯罪概念中大多采取用定性加定量的原則來界定犯罪,但是“定量”的標志卻很難有個準確的標準,各個地方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卻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勢必會出現“同案不同罪”的尷尬境地。所以,我們在立法時應該考慮在“定量”時當作情節輕重來處理,這樣才能體現刑法的明確性。實現刑法保障人權和打擊犯罪的機能。
五、輕罪制度的立法完善
為了整合我國有限的司法資源,提高輕罪制度的運行效率,應該建立“輕罪速辦速裁”和“程序分流”制度; 為了消解輕罪制度建構中懲罰對象對“犯罪標簽”的擔憂,實現輕罪制度的人權保障功能,應當建立“犯罪標簽消滅”制度和“社會處遇”制度。[4]
(1)“輕罪案件速辦速裁”制度旨在輕罪與重罪的司法處理過程中合理地配置有限的司法資源,在保障人權和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充分利用與優化配置作用。輕罪制度建立后,犯罪案件必定增多,所以為了更加高效的審理案件,必須制定出一套方便??旖莸膶徟蟹绞健?/p>
(2)“輕罪案件程序分流”制度對于刑事案件進行程序上的分流,是西方發達國家處理刑事案件都堅持的一項原則。公檢法三家應該做的密切配合,相互分工相互制約。對此可以擴大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對輕罪案件的程序分流作用,以減輕法院的負擔。對于法定、酌定、存疑不起訴以及附條件不起訴情形,檢察院可以依法向法院、偵查機關提出從寬處理、適用緩刑等量刑方面的檢察建議。
(3)“犯罪標簽消滅”制度。刑罰犯罪圈擴大后,勢必給犯罪人帶來很大的社會負面評價,所以可以建立前科消滅制度,來解決犯罪的標簽給犯罪人帶來的社會不良影響,這樣做,不但可以承繼勞動教養制度中對懲罰對象不當作罪犯對待的優點,也有利于犯罪人重新融入社會,從而也能體現我國法律的人道主義關懷和精神。
(4)“社會處遇”制度。在構建輕罪制度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建立一套與輕罪化相適應的刑罰體系,對于輕罪制度中輕罰體系的建構,應該堅持輕刑化和社會化的處遇原則,能通過社區矯正、禁止令等社會化處遇方式達到改造犯罪人的效果,盡量適用社會化處遇方式。
結語
輕罪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法治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雖然在構建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曲折,條件尚未成熟,從長期發展來看,它能夠更好的依法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從某種意義上講,對犯罪人的寬仁程度是一個法制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所以,輕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國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高長見主編:《輕罪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15頁
[2]張明楷主編:《外國刑法綱要》(第2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梅傳強:論《“后勞教時代”我國輕罪制度的建構》載《現代法學》2014年第2期。
[4]張紹彥:《關于勞動教養立法的基礎問題思考》載《法學》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