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超
摘要:彭真同志是我黨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國務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時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奠基人。彭真同志在領導、主持我國政法工作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以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期間,他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立法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結合我國法制實踐經驗及時進行立、改、廢。縱觀彭真同志光輝的一生,研究其民主法治思想,我們可以發現:彭真同志的民主法制思想始終貫穿著實事求是的精神。
關鍵詞:彭真;民主法制;實事求是
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最早記載了“實事求是”一詞,講的是西漢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王劉獻“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①。 明朝王陽明在總結前人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夸大,不縮小,正確地對待與處理問題。
毛澤東同志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中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為實行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立法要從我國實際出發,服務于經濟基礎
彭真同志民主法制思想中實事求是的精神最根本地體現在他對我國立法工作的要求中,億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奪取政權、成立新中國之后,我國的立法工作百廢待興。從革命戰爭時期主要靠政策辦事到人民民主政權建立以后主要靠法律辦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即需要有涉及國家政權、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完備的法律的制定。早在1954年的全國檢察業務會議上,彭真就提出“我們立法要從我們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憲法為依據,以馬列主義為指針。②”
在我國,立法活動是由全國人民大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進行,他們通過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廢止法律等規范性法律文件。
彭真要求我們的“立法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并且以我們的社會實踐來檢驗”③。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是我們立法的前提基礎,任何法律的制定都不能超前或者落后,一切不切合實際的法律的制定都是違背人民意志的無用功。同時,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產生于經濟基礎,又反過來為經濟基礎服務,推動經濟發展、保護經濟基礎、維護經濟秩序的法律是好法,反之則是惡法。
關于立法,彭真不止一次地強調立法活動要立足我國實際,吸收國外立法的優秀成果,借鑒參考我國歷史的有益經驗,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為我所用。 “立法工作立法時要吸收古今中外對我們有用的好經驗,要解放思想,百家爭鳴,但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根據我國的實踐經驗。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唯物論”④。
法律的制定是集體智慧的成果,因此,彭真同志認為,制定重要法律,請法律專家和實際工作者參加,大家一起討論,共同審議修改,不是簡單的記述問題,而是解決立法中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的問題,對做好立法工作具有重大意義。立法工作采取立法工作部門、實際工作部門和法律專家三結合的辦法,做到集思廣益,集中集體智慧。⑤在制定民法通則、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之前,彭真即提出要多找一些各方面的專家參加立法工作,既需要法學理論家,又需要企業方面的實際工作者。同時,法律一經制定出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要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變化而及時地進行修改或廢止。“隨著形勢的發展,情況的變化,經驗的豐富,法律的有些規定不適用或者需要補充了,那就必須加以修改”⑥。
制定全國性法律的出發點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各地方立法更需要貫徹這一思想路線。因為我們社會主義中國無論在經濟發展還是在文化普及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別。所以,彭真同志認為:過去,立法權集中在中央,地方沒有立法權,這是不能適應我們國家國土遼闊、各地區情況不同的需要的。而實際情況是每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對本區域內的情況最為熟悉,所以適當放權,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和憲法、法律、法令、政令不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規。這樣既有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貫徹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又能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加速國家各方面的建設。
改革開放的大潮催生了許多新事物,而我們當時的法律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暴露了其滯后性的弊端,因此,彭真同志根據我們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缺乏完善的立法的實際情況,提出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并授權它可以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制定暫行的規定或者條例。而這是從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法制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可以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還可以積累經驗,為制定法律做準備,加快經濟立法步伐。從86年開始,國務院陸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企業債券管理暫行條例》等行政法規,初步解決了改革開放后部分領域內“無法可依”的問題,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二:司法工作要堅持真理,有錯必糾
司法機關是代表國家行使司法權的國家機關,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依法行使檢察權、公安機關依法行使偵查權都是司法工作的組成部分。對于司法權的行使,彭真堅持的核心思想仍舊是“實事求是”,即 “一個案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管哪方面來的意見,都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不斷用社會實踐檢驗”。
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過程中,司法工作者在不斷積累工作經驗的同時,仍避免不了出現錯誤的情形,彭真同志強調的是將消滅錯誤作為司法工作者的追求、奮斗的目標,將堅決糾正錯案、錯捕、錯判作為出現錯誤后的彌補手段。同時要敢于堅持真理,隨時修正錯誤。針對“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穩定性,保持判決的嚴肅性,做到‘官無悔判,從而杜絕改正錯判的案子”的錯誤觀點,彭真指出,這是違背人民意志的舊法觀點,是對黨、對國家、對人民不負責任的態度。司法工作中的錯誤只有及時地承認并改正了,才能提高法律的權威,推動法律的實施,提高司法機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司法工作中對人民產生影響最大的當屬刑事案件的偵查、起訴與審判,雖然建國初期進行過規模空前的“兩反”工作,但那仍是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依法辦事,因為刑事案件的實事求是既是對國家、社會和個人利益的保護,也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種保護,符合人道主義精神。因此在實施改革開放以后的打擊犯罪活動中,彭真依舊強調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打擊嚴重刑事犯罪也要實事求是,是多少就多少,是嚴重就是嚴重,不嚴重就是不嚴重,是短期就是短期,是長期就是長期,是復雜就是復雜,不復雜就是復雜。” 其中,彭真同志尤其強調公安工作中的要實事求是,其在公安局長會議上講到:“正因為公安機關權很大,公安機關的同志千萬要實實在在,千萬要實事求是,有錯誤就趕快承認,趕快改正。至于對的,當然要堅持。”
司法工作的實事求是精神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首先是對舊法觀點的批判,清除國民黨《六法全書》的遺毒,肅清反動封建的舊法觀點的影響;其次是司法機關要為群眾利益著想,工作要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為此,他講到:“政法工作不是一種只坐在屋子里辦公事、搞文牘的工作,而是一種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實際工作,要指導與密切聯系群眾,通過群眾依靠群眾來推進工作。⑦” 最后是政法工作作為上層建筑,要為經濟基礎服務,建國初期是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服務,完成“三大改造”之后,要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服務,改革開放以后則是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順利進行。
三:普法工作的開展要尊重國情,尊重實際
法律制定出來以后需要貫徹執行,完成了“有法可依”的任務后,需要做到“有法必依”,將書面上的法律條文轉化成群眾生活的行為規范。而“把法律交給人民,讓人民掌握法律”需要群眾對法律的了解,這就需要我們開展法制宣傳工作,即普法工作。
開展法制宣傳工作,彭真認為這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大事,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養是任重道遠的工作。他堅持實事求是的觀點,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認真分析了開展法制宣傳工作的大背景,他認為:“幾千年不講法制,現在要人人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那是不容易的。現在好多人是文盲、半文盲,法律那么多條條,怎么能記得住呢!⑧” 新中國建立之前幾千年封建社會,沒有依法辦事的習慣。人民群眾更多地是服從長官意志,沒有依法辦事的傳統。這足以看出彭真同志關于普法工作的實事求是精神,即中國傳統上即缺乏法治觀念,“官本位”思想嚴重,缺乏“依法辦事”的習慣,更多的是靠“人治”。我們進行普法工作時要根據這個現實采取適當的政策。因此從1986年開始,我國開始了“一五”普法規劃,以各級干部和青少年為重點對象普及基本的法律內容,編寫并出版了大量的法律常識讀物;1991年到1996年年又進行了“二五”普法規劃。伴隨著基本法律常識的普及,彭真同志還建議在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法、刑法、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通過公布后,不急于施行,而是從第二年的1月1日正式施行,以便于有一個緩沖期,在人民群眾中進行大規模的討論。根據彭真同志關于法制宣傳工作的要求,我們開展普法工作需要穩扎穩打,杜絕急功近利,僅僅靠一兩次全國性的普法工作是遠遠不夠的。他強調“我國經濟不發達,人民文化水平低,十億人民都養成依照憲法、法律辦事的習慣需要一個過程。必須充分自覺地意識到健全法制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所以,將法律交給人民,使人民真正掌握法律非一日之功。
四:法學研究要立足我國實際,服務于我國建設實踐
對于法學理論的研究,與中外大多數法學家注重抽象理論的研究、從法制歷史、古今中外進行比較研究的方式不同,彭真同志另辟蹊徑,將法學理論的研究工作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將自己的法制思想根植于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中。
彭真同志不僅在立法、司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中追求實事求是的精神,在法學研究方面也踐行著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主張建設中國的法學事業、研究中國的法學理論,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出發,將法學理論應用于實踐,并通過具體實踐總結經驗,發現得失,將檢驗的成果作為進一步進行法學研究的基礎材料。
關于法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彭真同志強調在堅持四項原則的基礎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法學觀點。馬克思主義法學觀點是我國法制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法學研究的根本指針,當然馬克思主義法學并不是教條,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空洞理論,它需要不斷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增加新內涵。只有將馬克思主義法學與我國的發展實際相結合,不斷更新,不斷進步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法學理論研究工作。
根據彭真法學研究應實事求是的觀點,我們的工作應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從無產階級的法理、社會主義的法理著手,將上層建筑融入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不斷進行創新。“所以我們應當從社會物質生活制約性和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化中,去說明、解釋和研究各種法律現象。” 法學理論的研究不僅要注重理論性,更要注重實用性,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過程中,切忌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理論研究,而應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重點放在研究實踐中反映出的立法、司法問題上面,以充分的法學研究成果支持立法、司法工作的開展,建立嚴密的邏輯體系支持法院開展審判工作與檢察機關的檢察工作。所以,只有將法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才能不斷推動法學理論的創新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建設。
彭真同志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正如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漢斌同志所評價的那樣:彭真同志長期領導、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和政法工作,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工作,對鞏固和加強人民民主政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出了卓越貢獻。⑨他終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這一偉大思想路線。其關于立法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我國建設實踐來檢驗的、司法工作要堅持真理,隨時修正錯誤、普法要根據我國法律文化比較落后,人民法律素質不高的現實出發制定適當政策、法學研究要立足我國實踐,服務于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思想都突顯出其在致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實事求是精神。(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注解
①[漢]班固:《漢書·河間獻王傳》
②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彭真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0頁.
③彭真:《論新中國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395頁.
④彭真:《論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頁.
⑤王漢斌.彭真同志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卓越貢獻[J].中國法學,1997(6).
⑥朱力宇.彭真民主法制思想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頁.
⑦彭真:《彭真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頁.
⑧彭真:《論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M],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268頁.
⑨王漢斌.彭真同志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卓越貢獻[J].中國法學,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