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戰功
摘要:通過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分析探討,對我國目前中等職業教育現狀進行思考,并通過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的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德國;“雙元制”;中等職業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的經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但僅僅三十年后,在一片廢墟中德國就重新恢復并發展起來,成為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強國。人們對奔馳、寶馬的喜愛,對德國產品的定位更是為這個國度蒙上了神秘的面紗。細細查來,被譽為促進德國經濟發展“秘密武器”的“雙元制”職教模式成為其成功的重要原因,那么,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到底有何種神奇之處?它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會有什么樣的啟示作用?筆者有幸參加了河南省教育廳組織的赴德學習的機會,在為期不長的時間里,對德國的雙元制有了一定的了解,結合本人在學校十余年的職業教學經驗,有了以下的感悟。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點
德國的雙元制主要依托企業,學生在基礎教育(相當于我國的九年義務制教育)完成之后,就可以選擇進入職業教育體系。主要的任務就是以企業需求為背景,進行職業方向的選擇,從而有針對性的對所選的專業進行學習。而學生接受職業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在企業實習的過程。雙元制的“雙元”是由職業學校的教育和企業的培訓兩部分組成。學生的學習周可以按照2:3,或者1:4的分配比例進行學校和企業之間分配,即每個星期只在學校學習一到兩天,其他的時間都是在企業度過,但需要企業和學校之間進行具體商榷。重實踐輕理論,理論服務于實踐教育理念,使得德國在各行各業中所形成的經驗技巧得到很好的傳承。從德國任何一個場所,我們都可以看到每一種擺設、用具,哪怕是一個紙杯,一個開關,盡管材料并不是最好的,但其制作的工藝水平都十分精湛,這完全得益于他們重視職業技能培訓的結果。
嚴謹務實、精益求精是德意志民族突出的特征,體現在教育上就是不盲目追求文憑和高學歷、注重教育的實用化與技能的提高。這種傳統文化對德國的影響根深蒂固,雙元制在德國不是高等教育的補充,而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絕對統治地位,擁有75%的比例。由此可見,德國人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
1.學校教育方面
德國的班級采用的是小班教學,每個班人數基本上都在二十左右。課堂教學主要采用的是啟發式教學,不拘泥于形式,師生在互動中完成了教與學,知識容量很少,確實真正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比較輕松,而一旦進入大學階段,要求將會非常嚴格,學術水平必須達到一定的層次,學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學業,德國的大學學制起碼是5年,有的是6~7年。
德國的初中教育從5年級開始分流,學生有完全中學、實科中學、和主體中學三類學校可以選擇。雖然后兩類學校主要為雙元制培訓做準備,而完全中學主要為進入高等教育為目標,但是三者之間可以相互滲透,學生們可以依據個人喜好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而且在進行完雙元制培訓之后,學生依然可以取得高等學校入學資格后進入高校學習,而完全學校的學生也可以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進入雙元制培訓體系。
德國教育體系不僅體現在制度的靈活,雙元制培訓內部對于工作崗位設定每年也都會發生變化,一些用工不斷減少的崗位也在消失,而一些新興的崗位也不斷的充實到雙元制的培訓體系中,從而不斷的適應這個社會。
2.企業方面
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企業擁有絕對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入學開始,企業就已經和學生簽訂了一份培訓合同,學生在進行雙元制培訓期間,企業必須有專業的培訓教師和機構,每個月企業方面還會支付學生800-1000歐元的工資。如何提高這些準員工的技術水平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而在未來老板的面前,學生也會努力掌握技術。實際上,畢業后的員工一般會成為企業最忠實的經營者,他們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忠誠度會遠遠強于成年后招聘進入的員工,并且他們的子女也會成為這個企業未來的參與者。
二.我國中等職業學校面臨的問題
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學生入口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天之驕子”的夢不在難以實現,中職已經很難進入家長的考慮范圍,由此帶給中等職業教育的問題也原來越嚴重:學生生源素質的不斷下滑。
再就是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讓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學習充滿恐懼,無法應對的學生,去應對大量的課堂理論學習,讓這些疲憊的學生對職業教育也失去了興趣。不是他們不學習,而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想學的東西。
第三個問題就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出口問題,也就是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因為生源質量的下滑,課堂教學沒有貼合市場,使得畢業生越來越無法滿足人才市場的要求。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崗位都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新員工基本上都可以在半個月的員工培訓中掌握,畢業生無法形成自身的競爭力。再加上高校畢業生數量的持續走高,工作崗位更顯稀少。中職生如何在市場上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成為中等教育需要面對的最直接的問題。
三. 雙元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第一,樹立良好的職業教育觀念,加大職業教育宣傳。普校畢業生就業困難,有大學生畢業后重新學習技術的也不再是新聞,而與此同時,大量技術工種的短缺,致使高薪聘請技工的新聞不斷出現在報刊雜志上。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國傳統的“士農工商”的等級理念和重視政治人才的培養,輕視技術人才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變化,而這種改變將給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帶來很大的機遇,而德國的職業教育理念我們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榜樣。
第二,加強校企合作,形成有效的訂單式培養,在學生入學之前為他們找到工作。德國的職業教育體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企業的參與。在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教育出來的學員企業不想要,因為對企業而言,這些學生一肚子的理論知識,卻做不好最基本的工作,每一個新員工都需要進行大量的崗位培訓。換而言之,企業想要的員工學校給不了。這不由得讓筆者想起來了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技校“。筆者的父母都是國營企業的工人,對國營企業的技校工人多有接觸,相對而言,他們的技術水平相當高,對于這部分成熟的技術工人而言,他們現在正是我國缺少的高級技工。可是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國大部分國營企業的倒閉原因,其中技校正是他們身上龐大的負擔之一。看來完全由企業主導的技校是不可行的。那么這又是為什么企業不能為自己培養所需的人才呢?筆者進行了相關的市場調查發現,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企業,因為大量“青蛙型”員工的存在,也就是員工的不斷跳槽的困擾,使得企業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對員工進行培訓。如果中等職業學校能改變方向,把為企業培訓員工作為自身的職能,中等職業教育一定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第三,學習內容遵循學以致用,夠用為度的原則。從德國雙元制學習模式中對學校學習時間的安排我們可以看出,中職生的理論學習應該更為簡化,比如很多中職生感覺困難的數學和英語,數學可以取消,英語應更為實用化。
第四,有效地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在達到企業要求的基礎上,完成對學生的拔高。學生的眼見應該被拓寬,相關領域也應有所了解,從而給人才的流通帶來可行。
第五,師資隊伍的建設。德國雙元制中學生所面對的老師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校的理論課老師,另外一類是企業的專業培訓師,并且德國教師大部分都擁有所教專業相應的工作經驗。在我國,如何提高中職教育中“雙師型”的比例就顯得很關鍵了。首先,國家必須制訂嚴格的職業教師考核和上崗制度,規定每一位職業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理論知識、教學知識以及專業方面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學校還應該聘請企業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來學校兼職;其次,應該重視對職業教師的繼續教育,分批次安排職業教師去企業或者是生產服務一線進行實踐和調研,以擴充和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經驗;最后,應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發展。職業學校可以直接將教師評職稱與“雙師型”教師建設掛鉤,國家也可以提高對“雙師型”教師的補助,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發展。(作者單位: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胡多姿 德國“雙元制” 職業教育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2012年第22期
[2]楊麗娟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啟示 海外職業教育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