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
理想是上世紀80年代的時尚詞匯。那時正值我的青春。即使后來隨著時光的淘洗和生活的擠壓,很多曾經的追夢人選擇了放棄,回歸庸常和平凡的存在,但改革開放最初的浪漫和昂揚依舊是生命中無比珍貴的財富。
今天,在現實的壓迫下,理想在相當多人眼中宛如病人的夢囈,更多在校園里的作文題里棲身,而孩子們的理想越來越接地氣,甚至背離了最初的定義,沾染了太多世俗的功利,令人大跌眼鏡。
媒體最近報道,武漢人民路小學六年級二班語文老師高華云,要求大家以“我的理想”為題寫作文。一位孩子繪聲繪色地描繪著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當一名富豪,以后可以開名車住豪房。”他的理想引起不少學生的共鳴。
此前,北京爆出這樣的新聞:一本小學留言本有著太多這樣的留言,“加油!努力!為了人民幣!”“夢想將來有很多錢”。隨后家長和他們的老伙伴們驚呆了,并對孩子心理能否健康成長開始擔憂。
當下語文課本中圍繞理想展開的課文大多是“志士在刑場上視死如歸、英雄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等具有歷史烙印和社會正能量的內容,老師希望學生們應該從中感知自己的理想,“土豪”顯然與之相悖,也與正在大力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嚴重落差。
不要盲目責怪孩子。甚至相對于我小時候寫作文總是按照主題思想,東拼西湊加合理想象寫就的高大全作文,這樣的真實是巨大進步。而且,在一個多元價值年代,每個孩子都想成為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英雄也脫離實際。在全民創富的年代,富豪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只要勤勞致富、陽光致富、勇于肩負社會責任,也一樣值得肯定和尊重。
麻煩的是,孩子們神往的不是致富背后的奮斗,和對社會就業稅收的貢獻,而是財富本身,甚至充滿對不勞而獲、奢侈浮華的向往。不斷從校園中傳出的爭當干部的熱潮,讓人覺得其充其量是一個低層次的土豪夢。
課本上的高大上,竟然播下龍種收獲跳蚤,令人深思。這說明,在理想價值啟蒙中,老師們教授的內容過于簡單生硬,重教化輕溝通,很難入腦入心,加上在殘酷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孩子們都明白,考上北大清華才是老師真正看中的教學目標,而德育美育體育都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加上現在的校園已非遠離塵囂的凈土,部分老師的功利和勢利與其在課堂上教授的內容形成巨大反差,無法令孩子信服。
孩子們的功利往往是大人們一面生動的鏡子。你無法想象一個在單位中整日溜須拍馬的家長能培育出正直無私的孩子,更無法想象一個毫無公德、街頭跌倒一個老人望風而逃的家長能培育出活雷鋒一般的下一代。
中國當下教育的一個痼疾是重視言傳,忽視身教。而現實社會,信仰缺失,成功學泛濫,大官大腕大款成為人們骨子里認同的奮斗目標,傳統國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和現代文明推崇的公民意識、責任擔當、公德傳承都淪為空洞無力的口號。孩子雖小,但不傻,一定會追隨大人們匆忙的步伐,將成為土豪當成理想。
向往金錢權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向往的動機。所謂理想,無非是幫助人找到超越金錢權力的追求,進而成為其合格的主人,并推動社會價值的成長。
中國孩子的土豪夢只是太多中國家長未竟土豪夢的繼續。但一個人人爭當土豪的民族是毫無希望的。從這個角度上,很多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上,無論他們多么聰明好學,見多識廣。
改變孩子,重塑理想的前提是:對中國教育理念和方式進行徹底變革。無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是個宏大艱難的系統工程。這需要每個大人從自身做起——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更好的表率,為了給這個國家贏得更美麗的未來。
(摘自《常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