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盧偉偉
(福州大學 八方物流學院,福州350108)
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是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場和創新經營模式的有效手段,是提升產業和資源的組織化程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監測數據,2012年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7.85萬億元,同比增長30.83%。電子商務的迅猛崛起催生了巨大的快遞物流需求。2013年“雙十一”支付寶全天成交金額為350億元,比2012年(191億元)增長了83%,淘寶系交易共產生了1.7億個快遞包裹??梢?,電子商務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快遞業的發展。但是,與支撐電子商務的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相比,目前快遞物流發展較慢成為阻礙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最大瓶頸,不盡如人意的快遞物流服務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網購體驗。因此,電子商務企業與快遞物流公司如何展開更有效率的合作,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學者對供應鏈協同以及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聯動發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例如:張翠華將供應鏈協同歸納為戰略協同、策略協同和技術協同,認為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可從這些層面著手實施供應鏈協同,進而建立高效、協作的供應鏈以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1];黎忠誠、李松慶、劉丹等借鑒灰色系統理論分別測定了湖北省、廣東省和福建省的物流業與制造業協同度,均得出這些省份兩者協調發展程度較低的結論[2-4];吳群運用共生理論分析了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聯動發展模式,并依照制造業與物流業的關系將之分為5類——平等共生型模式、依托共生型模式、嵌入共生型模式、互補共生型模式和輔助外生型模式[5]。這些研究對于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徐建國和喬忠指出,與逆向物流協同發展可以轉變為電子商務企業的主要競爭優勢,并進一步提出采取積極的退貨政策、完善逆向物流信息系統、建立順暢的退貨渠道等實施策略[6]。李莎基于供應鏈協同理論,提出構建服務于電子商務的一體化快遞服務平臺的設想,其內涵包括戰略一體化、服務一體化、快遞網絡一體化和政策法規一體化[7]。郇青探討了自建物流模式、外包給第三方物流模式、與傳統零售共用物流系統模式和物流聯盟4種主要的電子商務物流模式的優缺點,并建立了選擇物流模式的評價體系[8]。陳修齊基于長尾理論分析了快遞企業現有運營模式的不足和“云物流”模式的優勢,指出“云物流”模式是電子商務背景下快遞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效模式[9]。孫曉燕運用企業邊界理論研究了電子商務企業自建物流問題,指出電子商務企業自建物流存在對外部投資依賴性高、管理難度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提供了電子商務企業與快遞物流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解決方案[10]。楊馭越應用供應鏈的基本思想,提出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的共贏發展模式,其主要思路是電子商務企業與快遞企業共同投資建立配送中心、分揀站等基礎設施,對接信息系統,實現信息共享等[11]。
通過文獻回顧可知,目前關于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協同發展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兩業協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協同發展路徑,定量研究較少。本文應用協同學理論,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建立我國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復合系統協同度測度模型,考察兩業協同發展現狀,探討兩業協同發展路徑,以期為政府和業界提供參考。
協同學是由德國的哈肯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協同學是關于整體的各個部分協同工作的一門學問,其研究內容是復雜系統形成結構的普遍法則,這些法則包括協同效應、自組織原理和伺服原理等。協同效應是協同學的基本觀點,是協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是指復雜開放系統中大量子系統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整體效應。各個部分協同作用才使得整體呈現出一定的結構和功能,正是協同效應才使整體擁有比各個部分簡單疊加更加強大的功能。自組織是指系統在沒有外界環境的特定干預下產生其結構或功能。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系統將逐漸喪失穩定性。當控制參量的變化達到某一臨界值時,系統就會發生相變——從低級無序狀態轉化到高級有序狀態。這個過程是系統自發的,沒有接受來自外部的指令,因此稱之為自組織。伺服原理是指在系統相變的臨界點上序參量支配著各個部分,使得無序的各個部分變得有序。一般說來,序參量是生存較長的量,是各個部分在協同與競爭中產生的。
2.2.1 子系統有序度模型
定義1:設S= (S1,S2),S表示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復合系統,S1表示電子商務業子系統,S2表示快遞業子系統。
定義2:設子系統Si(i=1,2)在發展演化過程中的序參量ui= (ui1,ui2,…,uin)(n≥2);其中,uij(j=1,2,…,n)是序參量ui的第j個指標,αij和βij分別是在系統穩定臨界點上uij的上限和下限。
定義3:子系統Si(i=1,2)的序參量分量uij的系統有序度Wij的計算公式為:

由以上定義可知,Wij∈[0,1]。Wij的值越大,uij對系統有序發展的貢獻越大。
從整體來看,序參量ui對子系統有序度的“總貢獻”可通過集成方法來實現。集成公式如下:

2.2.2 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
定義4:在某個特定的初始時間段t0,設電子商務業子系統和快遞業子系統的有序度分別為W01和W02;當系統演化到時間段t1時,電子商務業子系統和快遞業子系統的有序度分別為W11和W12;如果W11≥W01與W12≥W02從時間段t0到時間段t1都成立,那么就稱復合系統是協同發展的。復合系統協同度W 的定義公式如下:

由以上定義可知,W ∈ [-1,1],其值越大,則復合系統的協同發展程度越高,反之越低。W11-W01為從時間段t0到時間段t1電子商務業子系統的有序度的變化幅度,它刻畫了電子商務業子系統在該時間段內在多大程度上變得更加有序。同理,W12-W02刻畫了從時間段t0到時間段t1快遞業子系統的有序度的變化幅度。
由于復合系統協同度綜合考慮了兩個子系統的信息,因此,如果其中一個子系統的有序度提高較快,而另一個子系統的有序度提高較慢或下降,則系統處于不協同的狀態,具體表現為W ∈ [-1,0]。復合系統協同度測定模型整合了系統的時間序列數據,因此適用于動態評價、分析系統的協同發展程度。
根據實證分析的需要,本文依據科學、合理、客觀等原則,構建了能夠反映電子商務業子系統和快遞業子系統的指標體系。我國學者對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所做的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可供借鑒。通過研讀相關文獻,筆者發現,工業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勞動生產率等常用于衡量制造業的發展規模和運營績效,貨物運輸量和貨物周轉量能夠恰當地反映社會物流的規模等[2,4-5]。鑒于此,本文在確定電子商務業子系統和快遞業子系統的評價指標時著重考慮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快遞業務量等指標。
電子商務業和快遞業都是新興產業,相關統計工作剛剛起步,相關統計數據嚴重不足。在此情況下,本文依據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結合電子商務業和快遞業的行業特點,借鑒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相關研究,建立如下評價指標體系:電子商務業子系統的序參量分量包括市場交易額(u11)、市場交易額占GDP比重(u12)、B2B市場交易額(u13)、B2B企業規模(u14)、網上零售交易額(u15)、網上零售用戶人規模(u16);快遞業子系統的序參量分量包括業務收入(u21)、業務收入占GDP比重 (u22)、業務量 (u23)、同城業 務 收 入(u24)、異地業務收入(u25)、國際及港澳臺業務收入(u26)。這兩組指標體系分別考慮電子商務業子系統和快遞業子系統的行業總體情況以及細分市場的具體情況,主要反映兩業的規模和效益。
相應指標的原始數據見表1和表2。表1中的指標數據來自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官方網站,表2中指標數據來自國家郵政局官方網站。

表1 2008—2012年電子商務業子系統序參量分量數據

表2 2008—2012年快遞業子系統序參量分量數據
子系統的各指標在量綱上存在較大差異,不可直接用于評價子系統的有序度。鑒于此,本文首先采用均值-標準差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每個序參量分量對系統有序發展的貢獻程度是不同的,這在協同學模型中體現為權重存在差異。合理確定權重對于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在無量綱化數據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矩陣賦權法確定子系統各序參量分量的權重,如表3所示。

表3 子系統序參量分量權重
將表1、表2和表3中的數據代入式(1)和式(2),可得各子系統的有序度,見表4和圖1。將表4中的數據代入式(3),可得復合系統的協同度,見圖2。

圖1 2008—2012年兩子系統的有序度

圖2 2009—2012年復合系統的協同度
由表4可知,2008—2012年電子商務業子系統的有序度一直呈快速上升趨勢,其變化范圍為[0,1]。將2008年電子商務業子系統的有序度設為0,之后每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2012年電子商務業子系統的有序度已為1。這表明,電子商務業子系統內部不斷地從無序向有序發展。
由表4還可知,快遞業子系統協同度的發展趨勢和變化幅度與電子商務業子系統的情況大致相似,2008—2012年快遞業子系統的有序度同樣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式發展。這表明,快遞業子系統內部也是持續地從無序向有序發展的。
從圖1可知,2009—2011年快遞業子系統的有序度明顯低于電子商務業子系統的有序度,尤其是2011年兩者的差距(0.1314)最大,這說明快遞業的發展嚴重滯后于電子商務業。但是,快遞業子系統的有序度幾乎每年都保持100%的增長,明顯高于電子商務業子系統有序度的增長幅度,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快遞業也在飛速發展,正加快步伐追趕電子商務業的發展。
由圖2可知,2009—2012年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復合系統的協同度始終是增長的——從2009年的0.1308上升為2012年的0.4117,因此復合系統的發展趨勢值得肯定。然而,不容忽視的是,2009—2012年兩系統復合系統的協同度都偏低。根據協同學理論,2009—2012年期間,盡管電子商務業子系統與快遞業子系統各自快速有序發展,但是電子商務業子系統的發展程度顯著高于快遞業子系統,仍存在兩者不夠協同的現象。
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協同發展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電子商務業發展較快、快遞業發展相對滯后。鑒于此,本文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探討實現兩業協同發展的路徑,以促進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有序發展、推動兩者復合系統整體優化。
1)政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引導產業發展。
依據協同學理論,外界控制參量的變化對系統演化產生重要影響。對于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復合系統而言,政府行為就是一個外界控制參量。目前我國快遞業正處于較無序發展的階段,大小快遞公司多采用低價的同質化競爭策略,政府職能部門的有力監管和正確引導能促使整個行業走上有序發展的軌道。尤其是快遞企業的政府監管職能部門——國家郵政局,應加強行業管理和監督職能:一是合理設置快遞業的準入門檻,加速快遞業的兼并重組,以淘汰資本少、服務差的小快遞企業,優化整個行業的結構;二是著手制定快遞業的政府指導價格,以避免快遞企業無底線地打價格戰,從而維持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秩序。
此外,各級政府已經落實諸多扶持電子商務業發展的政策,而快遞業往往不能享受同樣的政策待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協同發展。僅僅電子商務業一個行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有限的,而快遞業的持續發展必然推動電子商務業的全面發展。因此,政府應整體考慮兩業聯動發展,在快遞業的用地、稅收方面給予更多優惠,營造有利于快遞業有序發展的政策環境。
2)電商企業加大物流外包力度,促進產業融合。
協同學的研究對象是開放系統,因為只有開放的系統才可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電子商務業子系統只有提高開放程度、加大物流外包力度、充分釋放物流需求,才能進一步實現與快遞業子系統的協同和融合。通過外包物流業務,電子商務企業可以減少在物流領域的巨額投資,集中企業資源用于塑造核心競爭力;快遞企業通過接收更多的快遞物流業務而實現規模經濟,在降低電子商務企業快遞成本的同時不斷提高快遞服務水平。
從現代產業分工的角度看,電子商務企業自建物流是不經濟的,容易造成社會資源的非有效配置。相比之下,電子商務企業投資快遞業,通過資本運作,既可以取得快遞企業的部分控制權以滿足企業需求,又可以避免經營快遞實體企業帶來的風險。因此,電子商務企業與快遞企業進行資本融合是促進兩業協同發展的有力手段。
3)快遞企業轉變發展戰略,提升服務水平。
在系統的自組織演化過程中,序參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就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復合系統而言,快遞業本身就是整個系統的序參量。快遞業只有不斷地發展壯大、提升服務能力,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電子商務快遞物流需求,也才能促進兩業協同發展。目前國內大多數快遞企業不注重快遞質量的提高,只關注快遞業務量的增加,其手段就是不斷進行價格戰以獲得更高的市場占有率。然而,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使得快遞企業的利潤被不斷稀釋,企業很難進行擴大化再生產。這就是我國快遞業發展緩慢的癥結所在。因此,快遞企業需要轉變發展戰略,將精力集中于提高快遞服務質量、加大企業品牌建設,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我國快遞企業在運營細節方面存在暴力分揀、暴力裝卸、服務水平低等諸多問題。這不僅損害了企業形象,而且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降低了其網上購物的滿意度。鑒于此,快遞企業應增強服務意識、規范作業流程,以杜絕上述不良現象。
4)兩業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實現信息協同。
電子商務業子系統和快遞業子系統應該是彼此開放的系統,如此才能實現快遞物流需求和供給信息的順暢流動,因此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是必要的。電子商務企業與合作的快遞企業應搭建雙向溝通的渠道,實現信息系統的對接,最好做到專人負責、定期交流。
電子商務的快遞物流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尤其是當電子商務企業進行促銷時,如每年的“雙十一”“雙十二”活動等,快遞物流需求會呈幾何級數增長。一般來說,快遞企業的服務能力具有較強的剛性,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急劇增強,這進一步造成快遞物流需求與供給的不平衡。如果電子商務企業沒有事先與合作的快遞企業進行信息交流,快遞企業必然無法滿足瞬時暴增的快遞需求,“爆倉”“蝸牛遞”等一系列問題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相反,如果快遞企業能夠提前從電子商務企業處獲取相關信息,了解貨物的流量、流向預測數據,就可事先做好準備工作,如租用社會車輛、優化作業流程、變更操作模式等,以滿足高峰期需求。
本文基于協同學理論,構建了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復合系統協同度測度模型以及相應的子系統有序度評價指標體系,結合行業數據對2008—2012年我國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協同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不僅反映了電子商務業子系統與快遞業子系統各自的有序發展程度,而且揭示了兩者復合系統的協同發展程度。研究結果表明:兩業協同發展程度不高,政府和企業應共同努力來提高兩者的協同度,以促進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協同發展。
[1] 張翠華.供應鏈協同管理的研究進展[J].系統工程,2005,23(4):1-6.
[2] 黎忠誠,徐磊,段雅麗,等.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湖北省制造業與物流服務業協調發展研究[J].物流技術,2009,28(10):38-42.
[3] 李松慶,蘇開拓.廣東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09(15):104-105.
[4] 劉丹.制造業與物流業協調發展的實證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7-30.
[5] 吳群.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共生模式及相關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1):72-75.
[6] 徐建國,喬忠 .電子商務與逆向物流的協同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2):6-20.
[7] 李莎 .電子商務與快遞行業協同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0.
[8] 郇青 .電子商務物流發展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9] 陳修齊 .基于長尾理論的民營快遞業云物流模式研究[J].東南學術,2012(6):79-87.
[10] 孫曉燕 .我國電子商務企業自建物流現狀及對策-基于企業邊界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12(8):78-82.
[11] 楊馭越 .電子商務與民營快遞物流共贏發展模式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