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的張本天杰,又重新回到了中國——這片無比熟悉的土地。只是現在,他代表日本。
張本天杰對于中國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那個時候,他還只是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學生,那個時候,他的名字還只有三個字,他叫張天杰。
在亞洲杯小組賽的第二場,日本對陣印度的比賽中,張本天杰表現不錯,在15分鐘的上場時間里,拿下了10分、2個籃板和2次搶斷的數據,而這也給他的首屆國家隊洲際大賽處子秀,開了個不錯的頭。在中國,張本天杰這個名字并不被太多人所知曉,甚至來武漢體育中心觀戰的觀眾,知道他的名字的球迷也寥寥無幾。這個本是日本隊中一名普通角色球員的年輕人,卻因為自己的華裔身份,讓自己顯得有些與眾不同。
年少東渡,入籍改姓
張天杰生于遼寧沈陽,其父張劍原為遼寧省籃球隊員,其母張淑萍是一名排球運動員。小學六年級時,父親帶著他到日本與母親團聚,并以經營中華料理店為生。就這樣,張天杰成為了一名“日本人”。
繼承了父親身上的籃球基因,張天杰從小就展示出了不錯的籃球天賦。升入位于愛知縣內的一所初中后,為了更好地照顧兒子,張劍夫婦在學校附近開設了第二家“四川菜館”,也是連鎖店旗下最大的一家店,可以容納90個席位。他再次在店門外的停車場,安置了一個籃球架,而以前的那個,就留在原地,當作店面的標志。張天杰真正的籃球生涯開始了。年中無休的訓練,隔三岔五的比賽,是他功課之外的全部生活。他進入愛知縣隊,開始參加全國比賽,同時,一個嚴峻的問題也慢慢浮上水面,這就是敏感的國籍問題。
從情感上說,張家很難接受自己的身份和姓氏改弦易轍。但是,從天杰15歲起,幾乎每年都有政府和學校的人來游說這個問題,“不能為這點成見耽誤孩子的前程啊。”父母沉默,只能用苦笑來應對。這個問題一拖再拖,終于到了不能不正式面對的時候。
初中三年,在愛知縣聲名大噪的中國孩子張天杰,為母校和愛知縣拿下很多榮譽,但因為國籍問題,三次和國家青年隊失之交臂。張劍想,要不就讓孩子一個人歸化算了,結果未成年人又沒有這個資格。當天杰讓自己所在的8年無緣全國8強的中部大學第一高校如愿以償,且自己一個人就獨自拿下40多分的時候,張劍知道,不能再耽誤下去了。
他每天查找厚厚的日本人姓氏,看到“張本”,拍案而起,就是它了!從中國第一大姓,到一個生僻的日本姓氏,“即便我歸了化,入了籍,改了姓,老子還是中國人,還是不會忘本。”
即便是站起來改了姓,坐下去也不會改名,于是,全家人的名字變成了“張本劍”、“張本淑萍”和“張本天杰”。
堅強智慧,缺一不可
1米97的張本天杰因此順利加入了日本全國青年代表隊,這也是日本史上第一個加盟國家隊的華裔。在這個崇尚強者的國度,張本一家靠自己的實力獲得了尊嚴,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的麻煩。
從小學起,張本天杰的身邊就不乏妒嫉。身材高、成績好、體育棒、威望足、情書多……任何一項都足以讓周圍男生抓狂。加之,初中高中都減免學費,高三還獲得學校最高學院獎,這份終身保留在校史上的榮光,讓天杰身邊的妒火燃燒到極致。
真正的嫉妒,不是來自同伴,而是他們的家長。最嚴重的一次,一位家長借機到店里滋事,勸說無效,父親順手就撥通了警察局的電話。來日8年,這戶中國人一直堅持用實力和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打造平等自由的生活空間。
在日本這個遠離故土的地方,在必要的時候拿出強硬的態度自然是必要的。但更多的時候,善解人意的張本天杰愿意給予他人更多的是體恤。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他也表現出了越來越多的智慧。
張本天杰是個非常好勝的人,無論在球場上還是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自打上了高中之后,他的文化課成績從來沒有讓出過第一名的位置,但有一次卻例外。
有一天,一位朋友找到他,和他商量,能不能讓他一次。高三最后的考試,對于申請大學至關重要,張本天杰是有很多機會的人,而對于這個朋友來說,也許一次應試就決定了他終身的命運。央求他的這位同學還給出了500塊錢。他答應了同學,但是拒收這筆錢,可是,似乎不收下這筆錢,對方就不會安心。最后,他還是收下了這筆錢,還倒貼上了自己的一筆錢,和同學出去一起好好吃了一頓大餐。
追逐夢想,不懼跌倒
高中畢業,選擇大學,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生轉折。在張本天杰高中畢業時,光東京就有慶應大學、日本大學、東海大學等7所高校前來要人,慶應大學更是三顧茅廬,開出免除全部學費解決住宿等一系列優厚條件。作為父母,自是希望兒子能進名校,但一向恭順的兒子卻第一次與家里產生了激烈的沖突。
張本天杰要去青山學院大學,那是全日本高校里籃球實力最強的大學。
兒子大了,越來越有主見。事實上,張劍已經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這個兒子的能量。他不再像小時候一樣,將父親奉為神明,他會獨立思考,父親布置的戰略和學校教練講解的技巧,孰優孰劣,他有自己的判斷,即便是覺得父親的說法更有道理,因為要和團隊保持一致,也會放棄堅持父親的見解。
面對一個逐漸成熟起來的張本天杰,父親既心酸,又欣慰。
初入青山大學校隊的時候,他并沒有得到教練的賞識,大部分時間里他都是在板凳上度過的,過少的上場時間一度使他迷失了方向。“沒有比賽就沒有成長。在前幾年我沒有得到多少上場時間,雖然一直在保持訓練,但卻很難得到上場機會,這也讓我很難得到鍛煉。”但張本天杰并沒有失去信心,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終于占據了球隊的主力位置,甚至在整個愛知縣都打出了一定的名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愛知之星”。隨后,他又通過在關東大學生聯賽上的優異表現,吸引了日本籃協的目光。
2008年他就入選了日本國青男籃,2011年他又一度入圍了日本男籃備戰亞錦賽的大名單,盡管最終落選,但隨即就入選了日本大學生隊,參加了2013年的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大運會的8場比賽中,他場均能夠砍下8.5分,在同菲律賓隊的比賽里,他更是砍下了13分8個籃板。這些難得的歷練機會也使他受益匪淺。“我需要這樣的機會,這讓我變得更加自信了。在與各國好手的對抗中,我得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這會在我以后的籃球生涯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張本天杰說。
2012年他再次入選日本國家隊集訓大名單,但最后還是未能代表日本隊出戰菲律賓亞錦賽。兩年之后,他終于在2014年的亞洲杯等來了自己的機會。他只有23歲,他還有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