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報業集團 信息技術中心主任 楊儉儉: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報業的深入應用,報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已成為了報業進一步轉型發展的瓶頸,移動互聯網和全媒體的應用需求和功能要求更復雜,報社很少有這類人才。技術外包太花錢,那應該找誰呢?比如,像上報集團三個新媒體項目“澎湃”、“上海觀察”、“界面”等,做到一定規模以后,技術再外包,危險性就很大,而且做不到位。
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應該有一個自己的開發和技術團隊,打造自己的統一平臺。這樣做可能成本會很高,因此,我們必須換種思路來考慮這個問題,是否可以通過控股的方式,鎖定一支好的技術團隊,借用外力合作運作這支團隊,來解決報業自身的技術瓶頸呢?我們目前還在進一步的探索和認證中。
貴州日報報業集團 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 宮喜祥:國內傳統媒體推進融合發展的實踐大致有四類模式:
1.“借船”模式,傳統媒體借助獨立的網絡平臺,生產、分發、推介自己的內容和產品。比如,傳統媒體在微博、微信上開設法人帳號。
2.“造船”模式,獨立運營自己的新媒體,像很多紙媒就推出手機報、新聞客戶端等,一些傳統媒體還涉足LED戶外電子屏。例如人民日報的電子閱報欄現在全國已近2萬臺。
3.“買船”模式,收購、并購。2012年浙報集團斥資近32億人民幣收購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100%的股權。浙報傳媒表面上買了游戲,實際上買的是一個自主的用戶平臺。
4.“賣船”模式,轉變經營重點,關注非傳統的媒體業務。但這種模式不具有代表性。
技術創新是聽上去是“高大上”的好事,可作為西部省份黨報的貴州日報報業集團,更需要腳踏實地的技術創新,因為我們沒有更多的財力物力浪費。我們這樣的單位,不可能走在全國報業技術發展的前沿和潮頭,更切合實際的工作方法是“借船”和“造船”,比如在微信上建立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建立自己的新聞客戶端app.“買船”和“賣船”的舉動,現在對貴州日報還不太合時宜。
大家都知道,創新是好事,可創新也是高風險高收益。貴州省正在搭建貴安新區大數據云平臺,實現貴州省后發趕超,跨域式發展。貴州日報報業集團也在加大力度,學習全國兄弟媒體的先進經驗,以及成熟的商業模式,在新媒體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穩。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 副總裁 黃平:關鍵在于“有效應用”,并以此為導向。傳統媒體對數字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雖然說我們傳統媒體一直在說發展新媒體,但真正的轉變并未完成。雖然在技術層面上有所創新,如移動互聯、電子出版都已經有了,但大家對推動這項工作的積極性和實效還未彰顯,我們尚未真正找到它的贏利模式。我認為傳統媒體的技術創新必須立足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實踐不斷地完善,真正實現數字化轉型。捷徑是沒有的。目前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我們不可能都嘗試探索,如果一味地去追新、追潮,投入大量的經費和精力見不到實效,將會打擊我們的信心,代價太高。因此,我們更注重“實用、實效”,通過實踐來檢驗,盡量運用比較成熟的技術方案來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多學習、多借鑒別人經驗和教訓,一步一個腳印,真抓實干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 信息技術部主任 何 :我認為,傳統媒體的技術創新必須實現三個突破:一是從傳統媒體信息化技術和信息化思維向互聯網新技術新思維的轉變,這個需要大量的學習,比如微模塊、融合架構、云計算、大數據、語義分析、可視化,只要有興趣這個不難;二是掌握互聯網產品研發規律,打造一支產品經理喜歡的開發人員隊伍,甚至技術人員可以自己發揮優勢轉型做產品經理,互聯網產品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產品,一定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研發人員,不能都外包;三是必須形成“工程師”文化,這個最難,并且一定需要傳統媒體的一些創新和突破,目前來看反而是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做的較好。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 總工程師 蔣純:新媒體是技術引領的革命,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新媒體對手相比,技術是明顯短板。在技術方面,根據業務創新的要求,完成合適的技術規劃,參照互聯網競爭對手的行業水平,提升技術隊伍在媒體中的地位、提升技術人才的人才比例,打造技術文化和技術基因非常重要。同時,必須始終以重點技術項目為抓手,以應用帶動技術進步。
溫州日報報業集團 黨委書記、社長 方立明:從深層次看,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的沖擊和挑戰,主要根源就是技術創新帶來的傳播手段、傳播觀念等方面的顛覆。在技術創新方面,傳統媒體并沒有優勢,也沒有捷徑可走。要滿足目前傳媒行業對技術的需求,我覺得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借力,二是整合。自主研發能力固然重要,但作為地市級報業集團,實事求是地說,技術水平、技術人才在自主研發方面還有所欠缺。什么都靠自己,不是媒體融合時代的行為方式,開放、共享才是互聯網時代的特征,我們要做的是依靠目前已有的成熟的技術、平臺、手段借力發展。技術可以借,但怎么用還得靠自己,要讓我們的技術人員在新技術應用上進行創新,把新聞的特色、傳媒的特點、傳播的特質融進去,使之為我所用,做到善用。也就是利用新技術,實現媒介資源、信息內容、平臺終端的有效整合,把傳統媒體原有的資源優勢,通過新媒體技術遷移、導入到新媒體平臺,使之放大、倍增,為更好地增強傳播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服務。
中電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新媒體中心主任 賀慶華:行業媒體在整個傳媒行業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市場化程度和運營方式有別于中央媒體乃至商業媒體,應用新技術的程度主要取決于整個行業讀者的閱讀和使用習慣,所以更適宜采取穩健的技術路線,不能當晚起的鳥兒,也不能當早起的蟲子,更不能當亂跑亂撞的鳥兒。
如何使用好現有的成熟技術,通過集成、整合各種傳播技術,建立我們獨有的傳播平臺來滿足行業干部職工、滿足行業企事業單位的現實需求更為重要。
所謂捷徑就是以市場為導向,行業的需求就是行業媒體技術創新的方向,這樣的技術創新才會有生命力。
《中國石化報》 副社長 于永生:新媒體都是以新技術為基礎的,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引領了新媒體的發展。從Google和Facebook,到國內的百度、新浪、騰訊等都屬于新技術公司。
傳統媒體的發展一直以來也沒有離開過技術創新。最早的技術創新包括新聞采編技術的創新、新聞信息整合處理技術的創新,以及報紙生產和新聞紙印刷的技術創新等等,通過使用新設備及利用新技術,使所屬報刊獲得更好的影響力和廣告效益。現在傳統媒體轉型更要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再造數字化平臺,為全媒體(移動客戶端、手機報、微信等)發布提供便捷、快速、穩定的發布渠道,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激發用戶的潛在需求;另一方面,用戶的需求又成為技術創新的目標,時刻引領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